眼下正值花椒豐收季。今年,關嶺自治縣花江鎮7000多畝板貴花椒,通過實施科學改良技術,使畝產值從原來不足3000元增至萬元以上,椒農迎來大豐收。 在花江鎮壩山村花椒種植大戶曾德春的加工廠裡,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加工今年新收的花椒,老遠就能聞到陣陣椒香。 花椒是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板貴片區一帶有名的經濟作物,過去,曾德春家75畝花椒,從種下到採收,基本處於無人管理狀態,產量一直不高。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重慶客商到花江鎮收購花椒時,看到花椒種植方法不科學,於是建議種植戶們到重慶考察學習。
「花椒產量和品質提升在於管護!」曾德春說,隨後他去重慶考察學習花椒管護技術,當年就按照追肥、剪枝等新技術,將自家75畝的花椒樹重新打理一番,次年產量就有了明顯的提高。 「一畝地產量往年只能收2000元至3000元,改良後我們畝產能達到12000元以上,我家75畝花椒,2017年收入15萬元,2018年收入28萬元,今年我家的花椒正是豐產期,到目前收入已經有50多萬元了。」曾德春樂呵呵地給記者算起了今年的豐收帳。 科學管護讓該村的椒農收入翻了將近4倍,當地掀起了學習花椒種植技術的熱潮。
2017年,花江鎮先後組織5批村組幹部及貧困戶到重慶江津參觀學習花椒科學種植管理模式和低產低效花椒改良技術。同時邀請重慶江津農業服務公司技術專家到壩山、木工、峽谷等村開展花椒種植技術現場培訓。如今,花椒種植技術培訓已經成為當地常態化機制,專家會定期對椒農進行技術服務。 通過技術改良實現花椒高產後,不少當地村民還在家門口辦起了花椒加工廠,利用現代化的機器設備進行花椒烘乾處理,有效保存花椒的色、香、味,讓花椒銷售更具市場競爭力。 「市場上烘乾的青色花椒比黑色花椒更受客商喜愛,保存時間也延長了不少。」曾德春說。
曾經關嶺自治縣花江鎮石漠化極其嚴重,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高達80%以上。為治理石漠化,關嶺自治縣縣委、縣政府通過實地調研,結合板貴片區多年種植花椒的特點,因地制宜實施「生物治理﹢產業扶貧」,積極引導群眾種植花椒,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目前,花江鎮花椒種植面積共計2萬餘畝,今年計劃改良低產低效花椒10000畝,花椒讓石漠化地區結出產業碩果,變石旮旯為「綠色銀行」,帶動該鎮貧困戶1306戶4981人實現脫貧增收。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張賽
編輯 金秋時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