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火的首次碰撞成就了最初的美食,古今中外東西南北味道的差異更於不經意間碰撞出一粒粒火星,新疆的大盤雞碰撞著關中的皮帶面,湖南的大魚頭遭遇了鄭州的燴麵片,東北的亂燉裡傾進了撒尿丸魚豆腐,時空變得短暫而倉促,差異的邂逅真是在那驀然回首處。密人對於外來菜品向來採取了包容改良汲取的態度,用其特有的縝密審視著一道道美味,是拿來品味絕不是單純的拿來主義。
紅薯傳入中原恐怕也就是幾百年的事吧,然而中原厚重的黃土地滋潤著這個外來物種茁壯成長,大產量帶來的是溫飽現實,口味差也挑戰著人們的美食慾望,磨打成漿濾芡是第一步,製作成粉條、粉絲、粉皮儼然已是熟品,許昌美食中的燜子漸漸出籠,濃稠的芡糊蒸製成瓷實的餅子,用來炒制則勁道十足,拿來燴菜則鬆軟糯香,清真人家加入泡發過的粉條後則使得口味更加虛軟一些,傳入豫東永城、豫北封丘後裹上金黃色雞蛋烙成的薄皮,無論形狀和口感都上了一層樓,因而給它取了個新名字叫卷尖。傳入密人手中並沒有太長時間,內容中卻加入了密人摯愛的老豆腐,定然是要用手抓碎了的,熟牛肉、羊肉、大內粒兒並非點綴,而是實實在在的充盈,隨意地加入紅辣椒絲兒從視覺上給人以衝擊,純黑色已經被金黃包裹,一刀下去,透出芡實的青色、肉粒兒的暗紅、豆腐沫兒的白點、紅椒絲兒的點綴,還未入口、早上舌尖。
洛陽的水席還在臨近的縣市餐桌上佔有一席之地,密人的餐桌上卻沒有了水席的蹤影,其實也不全是,多少還有點痕跡的。農家的婚宴即將開始,嚴實的蒸籠也在煙霧中現出了原型,肘子、條子、燜子、合碗、雞塊、羊肉、酥肉、排骨、紅豆腐、黃卷尖、四喜丸子、炸魚塊子,全然沒有了水席的規則,何止八大碗,一籠屜中裝滿了美味與祝福,更讓客人留連於密人成就的美食之間。
密人美食碰撞的大火花當屬新密炒蝦尾無疑,拋卻了江南人家食鮮的清蒸,借鑑了湘川菜品的麻辣,堅守了中原人家的鮮香,濃油足料大火鮮啤之間碰撞出新密炒蝦尾的濃烈麻辣厚重的味道,無時不在挑戰著客人的味蕾。密人評價說新密的炒蝦尾其實吃的已經不是蝦的鮮味,而是密人在大火間對油、料、啤酒的拿捏,與其說是在吃蝦尾,不如說是在吃調料,雖說苛刻但也有道理。
新密美食,在不經意間都能給你碰撞出小小的驚喜,蟶子這小小玩意兒是海產品,沿海人家多是用海水隨意煮來,吃的是海鮮之原味,可到了密人手裡,卻又搭上了麻辣醬香的車,不要剝開,先吮一下那外殼,就足夠享受了,那裡邊一小粒肉也融入了密人隨意的多餘,實惠與否似與口舌無關了,有時讓人似乎有賣櫝還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