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統計局統計幹部李惠萍,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參與四次人口普查,這次普查雖然做普查顧問,但仍然忙碌在普查一線。 杜萍 攝
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6日電 (杜萍)「今年,我又有幸趕上了『七人普』,這是我在崗位上最後一次參加全國性的普查工作了,所以要站好最後一班崗。」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統計局統計幹部李惠萍,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僅人口普查就參與了四次,即將退休的她,在這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雖被安排做普查顧問,但仍然忙碌在普查一線。
「四人普」手工填寫遇繁簡字難題
1990年7月份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在平川區水泉鄉政府上班兩年的李惠萍,被安排做鄉級普查指導員,指導包片村的普查登記。她覺得「自己太幸運了,要把專業學有所用」。
圖為李惠萍和普查員入戶了解長表登記。 杜萍 攝
李惠萍說,當時正是農忙時節,她每天早上騎自行車趕幾十裡路到包片村,和普查員一起入戶普查登記,「不入戶發現不了存在的問題。」
李惠萍說,當時普查表還是手工填寫,要求書寫規範正確。但村級普查員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在普查表填寫中,常常是繁體字、簡化字混用,錯字、別字頻繁出現,普查工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李惠萍從家裡、親戚處、書店收集購買了一批《新華字典》,送給普查員,教會他們查字典。「參加這次人口普查,還學會了一門手藝(指查字典)。」李惠萍對當時普查員的調侃還記憶猶新。
「五人普」首觸光電錄入,家人上陣幫忙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李惠萍已調到平川區統計局。這次她擔任了區級普查指導員,和另外兩名普查員一起指導全區11個鄉鎮街道、90多個村居委會、800多名鄉級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的工作。
「這次普查最大變化是由手工錄入改為光電錄入。」李惠萍說,光電錄入首先要對普查表進行編碼。開始時,由於缺乏編碼填寫經驗,試錄入時不是不能識別,就是識別錯誤。多次修改後,李惠萍找到了出錯原因,並一一解決。
「11個人五個多月都沒休息過。」李惠萍說,通過前期的摸索,普查進入編碼,由於錄入對編碼要求高,所以集中在區統計局完成。她和同事每天從早忙到晚,一直到編碼結束。
為了節省編碼時間,李惠萍晚上下班後把普查錶帶回家中,讓愛人和兒子幫忙用毛巾擦普查表,方便錄入時不出錯,「這樣節省出編碼時間」。
編碼完成後,普查表用卡車運到了白銀市統計局統一錄入,「當時拉了半卡車,總共用了20多天才錄完」。李惠萍說起二十年前的事還歷歷在目。
期間,李惠萍每天核對改錯找原因,母親有病做手術也不能在床前照顧盡孝。「媽媽說有你小妹照顧,你就放心的忙你的普查吧。」她說在家人的支持下,所負責編碼的種田鄉普查表,錄入結束僅有100多處出錯,是該市問題最少的。
普查結束後,李惠萍被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她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六人普」隨時解答問題用廢一部手機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李惠萍擔任了平川區人普辦副主任兼業務總指導。
「『六人普』結束後,我的小靈通(手機)報廢了,耳朵也疼了一個多月。」李惠萍說,擔任總指導後,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解答實際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現在那部報廢的小靈通成了她的收藏品。
圖為李惠萍在社區指導普查員的普查工作。 杜萍 攝
「七人普」雖退居幕後仍忙碌在一線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退居幕後的李惠萍不再直接參與普查工作,由她一手帶出來的「徒弟」負責。
從「四人普」到現在的「七人普」,普查表由紙質版變成電子版,數量由一張增加到四張,普查項目由少到多。普查表填寫由手工到手機(PAD或智慧型手機),錄入匯總由手工到光電,再到電腦程式自動生成上報。普查內容更加全面科學,使用的工具設備更加自動化。「但還是會遇上新問題」,所以李惠萍還會時常下社區指導一線普查員,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十年來,李惠萍共參加了全國性的普查14次,包括人口普查、經濟普查、農業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等。因為豐富經驗,被同事戲稱為人口普查工作的「大姐大」。
退休的日子漸漸臨近,李惠萍已初步規劃好了退休生活,她想好好陪陪家人,彌補之前忙於工作虧欠的親情,同時她還在工作之餘考了心理諮詢師證書,打算退休後在社區成立諮詢室,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最希望到『八人普』時,我在社區繼續為人口普查出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