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中,我看到了《大話西遊》中那個孫悟空的影子。
雖然同樣是無釐頭,同樣是玩的是解構手法的後現代主義風潮,也同樣是戲說孫悟空個人感情,撕下1986電視劇版《西遊記》六小齡童塑造的經典孫悟空標籤,但在人物塑造,情景設計和表達情感上,《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與《大話西遊》卻相差了一個筋鬥雲的距離。
《大話西遊》中,時間被反轉,情節被打亂,秩序被破壞,經典被反諷,孫猴子縱有七十二變,月光寶盒,可以穿越過去,可以重新來過,依然救不了白晶晶,依然無法給紫霞一個承諾,戴與不戴,緊箍咒依然在那裡,無論如何折騰,都跳不出這命中注定的輪迴。
就像《羅拉快跑》中的羅拉一樣,縱然上帝給你三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你仍然無法挽救自己的男友。既然個人的執念從未放下,那麼縱使求得真經又有何用?正如本劇中孫悟空的困惑:為什麼我們已經取得真經,這個世界依然未曾改變?
《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中,孫悟空反覆告訴幸運星:「一切有為皆無為,萬丈紅塵盡灰塵」,似乎是早已看透世間一切真相,可是真正輪到他自己做抉擇的時候,卻還是亂了內心,結果中了天人的圈套。
這部具有明顯周氏無釐頭的網絡電影,特效上製作精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敘事上的bug。
演員陣容上,張馨予的加入,使影片有了更高亮的槽點,這位人比戲紅的的流量小花,成為影片的一大吸睛利器,即使最後還是以讓慕名而來的觀眾乘興而來,失望而歸的結局收場,可誰又真正在乎呢,畢竟,對這部以流量為王的網絡電影來說,點擊就是勝利,吃瓜的群眾越多,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還是解析下影片的劇情吧,雖然可供吐槽的地方很多,可疫情之下,影視行業真的很不容易,電影這個行當裡,有追求完美,技藝精湛的工匠,也有類似於工廠流水線的操作技工,養家餬口而已,從這個角度上看,每一部網絡電影的推出,都算是一種勝利和希望。
其實在這部影片中,對經典西遊的解構的一大特色是賦予角色現代人的焦慮和情感。
我們不會陌生,當孫悟空問幸運星的願望時,她所回答的「想要今年成親,明年當媽,三年倆,四年抱仨」,雖然有幾分戲謔,可對於不斷被催婚的剩男剩女們來說,是多麼痛的領悟。
孫悟空為了挽救幸運星,按照天人的說法,需要將幸運星的那顆唯一的凡心取出來,從此幸運星將沒有喜怒哀樂,沒有記憶,永遠面無表情,心無波瀾的活著。不然的話就會被怨靈吞噬,變成天地間最大的惡魔。
這也是普通人所面臨的兩難之境。生死關頭救與不救,不僅面臨內心煎熬,也考驗著人心,在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面對著病入膏肓的老父親,寧願拔掉他身上的氧氣管,也不想讓時日不多的父親承受著放化療,插管等帶來的傷痛。這自然是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所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在現實面前,更多的是無力和悲哀吧!
為了救幸運星,在危急時刻悟空犧牲自己,吸走了幸運星身上的怨靈,頗有佛陀以身飼虎的奉獻精神和慈悲之心,最終成為真正的鬥戰勝佛。
有人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可是《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在這個夏日卻給我們帶來了一絲清涼,因為我們的焦慮,困窘,在生活重壓下的掙扎,它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