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惹人憐。
傻狍子,大概很多人都沒見過,或許還曾以為它和閏土刺的猹差不多。
事實上,狍子是一種鹿科動物,體型比鹿略小,也稱矮鹿。
如果你與狍子相遇,它不會立刻逃走,常是愣會神才跑,好像反應慢半拍;
要是你大喊一聲「傻狍子」或者「別跑」,它還真的會站定回頭;
狍子每跑一段也會停下來回望,仿佛在等你;
就算它跑得沒影,過不了多久又會繞回來;
狍子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天山、青海、黃土高原、東北等地,尤以東北的數量最多,也最出名,被戲稱為「東北神獸」。
狍子亦呼應著東北的輕鬆詼諧,長著一張傻fufu的臉。
它的腦袋比一般的鹿更短圓,頂著兩隻大大的招風耳;
鼻子下面有兩塊白斑,加上白嘴唇,像偷吃了奶油還沒擦乾淨嘴;
鹿科動物的犄角大都優雅霸氣,狍子卻只有兩根「小短棍」插在頭頂,長度才20多釐米。
更有趣的是,狍子一受驚嚇,尾巴就會「炸毛」,瞬間「綻開」成白屁股:
雄性是腎形,雌性是心形。
狍子尾巴只有2-3釐米長,內側有白毛。
「炸毛」是一種應激反應,在鹿科、牛科中可以見到,狍子的比較典型;
主要用以幹擾敵人視線,也給同類視覺信號。
狍子學名中的種加詞pygargus的語源就來自古希臘語的pyge(臀部)和argos(白色)。
在東北,只要看到這種白屁股,基本不會把狍子認錯。
「炸」飛了!圖中是一隻雄狍 / 視覺中國
它若在晚上遇到汽車,也並不會讓路或逃走,反而歡脫地在車燈前「領跑」。
如此,狍子「傻」的形象日漸深入人心,令人忘了好奇:
它為什麼叫「狍子」?
狍子一般棲息在緯度較高、海拔較高的山林中,冬天會有大量積雪。
它需要尋找視野開闊、有植被避風、光照充足、積雪較淺的地方作為「臥息地」,這一般會在陽坡,常在針闊混交林區域:
闊葉林帶有較多的食物,而針葉樹冬天不落葉,可以改變降雪方向,樹下一般雪較淺。
狍子會在雪深小於30釐米處,用蹄子刨雪直到露出土地,以避免臥在雪上導致熱量散失,這或許是它的得名由來。
腦補狍子用小細腿唰唰唰刨雪的樣子,可愛和傻氣又添了幾分。
與呆傻的外表不同,狍子其實算是鹿科動物裡的「鹿生贏家」。
它是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生存環境最多樣的成功典範之一,身影跨越北歐東亞、低中高緯、原野山林;
還是目前僅存的幾種野生鹿之一。
狍子的適應性很強,從海平面到海拔3000多米、從-40°C的嚴寒到40°C的酷熱都不在話下;
它也不挑食,從高大的樺、楊、柳到低矮的木賊、地衣、苔蘚,600多種植物都可以滿足需求。
哎喲喂,吃了一臉 / 視覺中國狍子擁有發達的嗅覺和聽覺,它的耳廓碩大,可以接收到許多微小聲波,而且不時「轉動」,一個方向都不放過;
它的視覺也對反射光的變化非常敏感,可以迅速發現異常。
作為食物鏈底層的草食動物,狍子非常謹慎,一般日間在林中休息,早晚才到相對開闊的地方活動;
常會認真探查各種情況,顯得「好奇」。
狍子運動能力非常出色,體型也較小,相對輕盈,隨隨便便就可以跳15米遠,速度與耐力亦名列前茅。
最關鍵的是,狍子有一招獨門絕技,其它所有鹿科動物都不具備——胚胎延遲著床能力。
狍子的受精卵可以在子宮內「休眠」,呈游離狀態,最長可以保留到5個月後再著床發育,這就可以完美避開嚴酷的冬天,讓小狍子在適宜的環境出生,保證成活率。
一般的鹿科動物一胎只產一仔,但狍子生「雙胞胎」是常態,有時還能產三仔;
一般鹿長到3-4歲才算成熟,但狍子1-2歲就已成熟,如此「香火興旺」,繁衍不絕。
那它為什麼顯得那麼「傻」?
為避免浪費體力,狍子不會聽到什麼風吹草動都逃跑,而是先判斷威脅程度再決定。
常見的天敵它可以很快識別,但人類及其行為對於野生狍子來說算是陌生事物,就顯得總在好奇盯人看、反應慢半拍;
一有異響狍子就會停下回頭,也是為了更準確地判斷聲音軌跡,選擇逃跑方向。
在不同於草原的複雜山林中,肉食捕獵者如果偷襲失敗,會選擇放棄進攻,保留體力,尋找下一個目標。
狍子自然就會跑一段一回頭,判斷還有沒有危險。
如果警報解除,它就會回到原來的棲息地或覓食地察看,「安土重遷」。
我可以回家了嗎? / 視覺中國而人類的捕獵方式完全打破了狍子習慣的生活。
狍子經常面對的捕食者大多獨行,但獵人相互配合,聲東擊西;
獵人也會埋伏在棲息地「守株待狍」,或者設下它從沒見過的陷阱;
尤其在冬天,獵人會循著積雪上的足跡鍥而不捨地追擊,他們攜帶著食物,而狍子沒有時間進食(植物能量很少,草食動物需要頻繁進食),在積雪上奔跑更是費力,一天下來基本筋疲力竭,只能倒在雪地裡束手就擒。
車燈和獵槍這些現代科技,狍子更是理解不能。
它只覺得晚上有光亮好照路,有時就會被撞死;
獵槍無疑是一個「開掛」般的存在,野生世界裡往往「近身」才可能有危險,當狍子以為已經甩開人類而暫時安全時,卻被一擊斃命,可能至死都不明白這是怎樣發生的。
因為過度捕獵和耕地擴張導致的棲息地喪失,狍子數量曾大幅減少,現列入保護名錄,野外禁獵(有一定人工養殖)。
保護狍子還有另一重意義。
作為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狍子是許多大型動物的主食。
尤其在梅花鹿等其它「食物」數量銳減的情況下,數量多、繁殖快的狍子對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更為關鍵。
瀕危物種東北虎、遠東豹、華北豹等都需要依賴足量的狍子進行種群恢復,如果缺乏食物,它們很可能無法存活。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為了東北依舊豐饒,傻狍子是不能再打了,看它賣萌就好~
關於作者: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家地理BOOK(cngbook360)」授權轉載。中國國家地理BOOK是《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出版公司的原創內容公眾號。關注圖書君,帶你感受天地萬物、身邊的煙火人間,星空宇宙裡的地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