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至17日,北京市群眾文化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市昌平區順利召開。會議就全市群眾文化工作的整體思路及工作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出席研討會的主要領導有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二級巡視員劉約章,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王維波;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副主任張巍、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副主任明子琪、北京市各區文旅局局長及文化館館長、全市部分群眾文化業務骨幹等共計100餘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會議由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副書記、副主任許博主持。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氣氛熱烈,參會者踴躍發言,為群文工作積極獻言獻策。研討會的重點議題有:一是新時期文化館的職能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文化館體系崩潰了嗎?文化館有沒有必要存在?文化館到底是幹什麼的?文化館能幹什麼?文化館的聲音在哪裡?
針對以上焦點問題,朝陽區文化館館長徐偉開出的藥方是:第一,加強文化館體系建設。一要加強文化館學科體系建設。博物館、圖書館等在學術領域都有自己的學科體系,唯獨文化館在學術領域中處於缺席狀態。文化館系統要加強自身理論建設,為整個行業提供理論指導,為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智庫的作用,通過理論建設加強文化館自己的話語權。二要加強文化館宣傳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結合線上線下,廣渠道,全方位,多層次對文化館工作進行宣傳,提高文化館行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第二,創新工作方式。文化館人不僅會跳,會唱,更應該會思考,勤思考,多思考。要跳出過分圈子化的工作氛圍,跳出個人狹小利益格局,突破以往幹工作以領導滿意為標準,向以群眾滿意為標準轉化。組織文化活動,突破以往帶有濃厚行政體制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將文化活動向步行街、廣場等空間延伸,創造一種讓群眾充分參與、體驗的真正的新型的群眾文化娛樂方式。充分運用大數據思維,工匠精神,精雕用戶畫像,滿足群眾的個性化文化需求。第三,自力更生,成為真正的文化館人。突破以往文化館的文化活動過分依賴社會化運營的極端做法,文化館人要自力更生,自己動腦筋,親自動手組織群眾文化活動。遇到組織文化活動,就招標外包,勢必讓文化館職工成為「多餘人」。這種過度社會化運營的工作方式極大弱化了文化館人自身的整體素質,妨礙了文化館系統自身造血功能,這是導致文化館體系崩潰的致命殺手。
二是集中研討第19屆「群星獎」創作問題。第19屆「群星獎」以京津冀三地合辦的形式2022年舉行,作為東道主的北京,高度重視。
本次研討會邀請到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文化和旅遊部戲劇藝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宋寶珍。宋寶珍教授就「群星獎」創作過程中戲劇作品題材的選定及創作手法的運用等問題,為與會者進行了詳細講解。同時她還為群星獎的創作提出了搜集素材要廣,整理素材要精,聚焦一個故事,一個核心人物,一個切入點,不落窠臼,求新逐已等創作理念。
三是數位化文化館建設問題的討論。數位化是未來文化館發展的新方向。
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副書記、副主任許博就北京數字文化館建設的相關經驗與參會者進行了分享。北京數字文化館信息報送系統功能模塊及北京文化志願者小程序系統即將上線運用,這將會更進一步提升北京數字文化館的數位化服務效能。
本次研討會,還就文旅融合、總分館制、文化館評估、法人治理結構、文化志願者、館際交流、區域合作、街道社區及文化站品牌文化活動開展、鄉村春晚等群眾文化工作展開了充分討論。參會者紛紛表示收穫很多,希望這樣高質量的研討會今後每半年,或者每季度就開展一次,各區文化館熱情表示可以輪流組織研討會。
這是一場充實而又意義非凡的研討會,也是文化館人自我覺醒的內省會。新時代的文化館人第一次開始充分思考文化館的聲音在哪裡?文化館該何去何從?文化館有沒有必要存在?社會化運營碾壓下的文化館人能做什麼?會做什麼?該做什麼?本次研討會,我們驚喜地聽到了文化館本土化時代即將到來的腳步聲,文化館要想在新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生存下去,文化館人就要必須有為,刀刃向內,提升觀念,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
(鞏雲霞/圖)
責編: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