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動」起來 人才「活」起來

2020-12-24 南方新聞網

走進江門蓬江產業轉移工業園人才工作服務站,服務人員仔細地記錄好來訪者諮詢的問題,並耐心地介紹適用該情況的相關人才政策。在這裡,人才不僅可以申請辦理人才政策、與企業對接溝通、反映訴求,還可以組織和參加各類人才活動。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在蓬江區棠下鎮,越來越多人才能夠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今年以來,棠下鎮按照江門市、蓬江區關於「人才強基工程」工作要求,強化責任意識,主動推進蓬江區首個人才工作服務站——江門蓬江產業轉移工業園人才工作服務站的建設和運營。堅持改革創新,聚焦棠下鎮製造業產業鏈人才特色,人才工作統籌推進,形成了多點發力的良好局面,為奮力推動全鎮、全區乃至全市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戴惠甜

通訊員 葉詠君

建立服務站凝聚人才向心力

針對基層鎮(街)人才工作「上冷下熱」 、隊伍薄弱、體制不完善等問題,江門今年開始實施鎮(街)「人才強基工程」,不斷深化鎮(街)人才工作機制改革,打通基層人才工作「最後一公裡」。

作為江門市的中心城區,蓬江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從印發政策文件,加快構建人才政策體系;到推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醫療衛生人才、文化產業人才等多支人才隊伍建設;再到不斷優化人才載體,全面提升人才服務保障……蓬江不斷加碼,讓人才資源「活」起來。

今年,為貫徹落實「人才強基工程」要求,進一步推動鎮(街)人才工作機制改革,蓬江區以企業、人才相對集中的棠下鎮為試點,以黨建為引領,依託江門蓬江產業轉移工業園黨群服務中心,建成全區首個人才工作服務站並投入使用,圍繞人才政策受理、人才政策宣傳、人才需求對接、人才訴求調研、人才交流活動五個方面為園區企業、人才提供優質服務,並以此推動蓬江產業轉移工業園和棠下鎮的發展。

人才工作服務站建站4個多月來,接待來訪諮詢500多人次,協助辦理江門市高層次人才認定、評定申請124人次,受理碩士和本科畢業生住房和生活補貼6人,制定棠下鎮博士、碩士人才名冊並完成信息收集40多人次。

聚焦人才載體建設需求,服務站人才專員先後走訪調研轄區多家重點企業新設博士、博士後科研創新平臺需求,成功協助廣東四方威凱新材料有限公司、海目星(江門)雷射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獲批設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

「建立人才工作服務站,體現了棠下鎮對人才的重視。」蓬江區第一批優秀專家和拔尖人才、天地壹號有限公司副總裁熊賢平已在蓬江產業轉移工業園的企業內工作12年。他說,近年來,棠下鎮人才服務的平臺和載體不斷增加,為轄區內的人才解決了不少困難,更有助於人才在棠下安居樂業。

產學結合增強人才驅動力

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嘉寶莉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後汪金對此深有感觸。

2018年,汪金帶著可持續發展塗料的研發項目入職嘉寶莉。在江門,他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這裡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企業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政府為我們解決了大多數的生活難題,讓我們能夠專心做好研發,個人能力也在得到提升,實現個人價值。」如今,汪金的研發項目已經完成基礎研究,正在洽談落地投入生產的相關事宜,不久後就能投入市場。

科學發展以人為本,人才發展以用為本。棠下鎮是江門市重點發展的先進位造業示範區域,是廣東省重點工業衛星鎮和全國「千強鎮」。截至10月,棠下鎮今年已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4.31億元。在蓬江區的指導下,棠下鎮特色推進位造業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截至10月,棠下鎮製造業高層次人才認定評定42人,其中博士18人、碩士21人。

人才只有用好了,才能進一步得到培養鍛鍊,不斷提高素質能力、實現全面發展;才能體現價值、發揮效能,成為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棠下鎮就企業在人才引進中存在的問題,對大型製造業企業進行了企業人才問卷調研,及時了解企業人才需求和對鎮人才工作的建議。鎮委、鎮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企業走訪慰問高層次人才,了解企業人才的需求和意見,為人才鼓勁加油。

另一方面,棠下鎮還鼓勵和支持加強自主培訓,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能人才培訓中的主體作用,實施以崗位應用為核心,工學一體、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引導職業院校深度對接產業發展、產品升級。

博士、博士後科研創新載體引領棠下鎮產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棠下鎮已有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家、廣東省博士創新實踐基地2家、廣東省博士工作站4家。

做優服務增進發展原動力

優質的人才服務是汪金等高層次人才選擇在棠下鎮發展事業的重要因素。「在政府的幫助下,我的住房補貼很快就得到落實。人才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還會不定期收集意見建議,及時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汪金說,一系列的服務讓他更安心在這裡安家。

江門蓬江產業轉移工業園人才工作服務站運營後,棠下鎮相關工作人員走訪全鎮重點企業近20家,收集高層次人才需求,成功解決嘉寶莉化工集團一名在站博士後的子女入學問題。同時,棠下鎮也及時對接蓬江區委組織部、區人社局等,協調解決企業人才工作中的困難,成功解決高層次人才關於住房困難、子女入讀難、家人團聚難等問題,使人才放心、安心發展事業。

聚焦人才交流需求,棠下鎮還舉辦人才就業政策諮詢會、高層次人才政策宣講會、青年人才聯誼會、高層次人才觀影交流會、企業人才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專題講座和企業青年人才交流座談會等活動。此外,棠下鎮還積極推廣蓬江區「蓬博人才」服務品牌,自服務站成立以來已承辦「蓬博人才」系列主題活動5場。

「棠下鎮和園區的工作人員經常會把一些新的人才政策及時告知我們,還為我們進行培訓解讀,幫助我們企業用好人才政策,留住人才,值得點讚。」海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陳惠玲希望,在做好人才服務的基礎上,政府有關部門能夠繼續做好相關配套,以更優質的人才發展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當前,蓬江區提出了聚焦市委培育千億產業、建設千億強區、打造千億國資平臺、實施升級版「三個千億投資計劃」的新任務新要求,明確了緊緊圍繞「優產、拓城、聚人、創新」,以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為主攻點,全力衝刺千億GDP強區的目標。作為江門的工業重鎮、蓬江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棠下鎮接下來將加強宣傳和用好市、區的高層次人才政策,真正為人才解決後顧之憂,充分發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臺載體,落實領導幹部聯繫服務高層次人才制度,引導和鼓勵企業重視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創造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激發高層次人才的持續創造潛能,讓人才「引得來、用得到、留得住」,發揮好帶頭作用。

相關焦點

  • 「立起來」「動起來」「活起來」! 這項工作形成特色、創出品牌!
    「立起來」「動起來」「活起來」! 這項工作形成特色、創出品牌!會議指出,濰坊市、高密市高度重視法治文化建設,切做到了工作有部署、載體接地氣、推進有實招、工作見實效,走出了一條法治文化深度融入和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 共享停車「動起來」 讓車位「活起來」
    方法一:讓車位「活起來」「一路之隔」停車場解決小區車位不足難題1月7日早上7時多,家住公園道1號小區的居民謝長翠,來到蜀山區民生綜合服務中心(民生大廈)取車,這個停車場與她居住的小區僅一路之隔。「自從民生大廈停車場開放後,就算下班回家再遲,我也不擔心找不到車位。」謝長翠口中的「停車場開放」指的是民生大廈實施的「錯峰停車」。
  • 這個區,一個個「桂小妹」動起來,一批批「青和居」活起來……
    「社區強不強,關鍵看頭羊」——一批批「桂小妹」活躍街頭巷尾「如何用好、用活、用準黨員幹部常態化下沉力量?」「社區工作者建立職業體系,隊伍怎麼帶?」「學到了百折不撓的韌勁,學到了為民服務的情懷。」青山鎮街船廠社區書記卿暢說,現在的船廠社區,全體社區工作者都將「是黨派我來為您服務的」作為座右銘,用好用活「敲門18法」,建立「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長效機制,「三供一業」和老舊小區改造施工得到越來越多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學到了抓班子、帶隊伍的方法。」
  • 企業「跑」起來 城市動起來 群眾笑起來
    「集團面向全國公開選拔職業經理人與中層管理人員,實現『天下人才天津用』,以全新的人才機制、市場化的薪酬體系,激發優秀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集團黨委組織部部長張霞說。目前,集團黨委加大基層骨幹人才選拔和與輪崗交流力度,優選53名青年幹部實施「青馬班」工程,選拔交流117名幹部,調整47名幹部退出中層管理崗位,打通「下」的通道,讓能幹事、想幹事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作為關乎民計民生的水務企業,創業環保積極穩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堅持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率要效益。
  • 這個社區的居民紛紛動起來了,他們是在幹什麼?
    這個社區的居民紛紛動起來了,他們是在幹什麼?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個社區的居民紛紛動起來了
  • 讓版權「活」起來 讓產品「火」起來
    讓版權「活」起來,才能讓產品得到更好的發展。昨日,第二場分享活動——研·設計與版權分享活動在廣東家居設計谷舉行,吸引了不少園區企業的負責人、設計師前來參與。活動結束後,部分與會人員仍留在現場,與分享嘉賓諮詢相關內容。  活動的開展,在提升設計企業的版權保護意識,推廣原創設計的同時,將進一步助力佛山創建「全國版權示範城市」,營造更好的設計產業發展環境。
  • 國產IP「活起來」
    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國產IP「活起來」10月21—23日,第十四屆CLE中國授權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參展IP覆蓋卡通動漫、藝術文化、潮流時尚、影視綜藝、電子遊戲、企業品牌、體育運動等全品類授權領域
  • 讓坦洲歷史「活」起來
    本次文旅季作為文化惠民活動,旨在讓坦洲歷史記憶「活」起來,「熱」起來。據介紹,活動地點遍布全鎮,包括坦洲鎮市民廣場、坦洲鎮創益文化園、坦洲影劇院以及各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涵蓋攝影、書法和美食展,廣場舞和歌曲大賽,戲曲下基層,「非遺」交流活動等,市民既可飽覽文化大餐,也能親身參與其中。
  • 從「活」起來到「潮」起來!文創產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
    文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記者走訪北京、廣東、新疆等地看到,博物館等文化場所成為節假日的熱門旅遊地。隨著消費升級,既承載文化元素又切合新消費群體命脈的文創產品成為消費新時尚。「讓文物活起來」正在成為博物館界文創開發的共識,文創讓傳統文化得到現代化的闡釋,正在成為傳播傳統文化、讓文物「活躍」在年輕群體中的重要載體。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元素正在率先「活」起來。
  • 廊坊:全民健身 健康動起來
    記者張泰源攝近年來,廊坊市加快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倡導全民健身,群眾參與熱情日益高漲,健康意識越來越強,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切實讓群眾「動」起來,「樂」起來。廊坊市把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作為民生工程、健康工程來抓,著力提升文化惠民建設服務水平。為加強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建設,市體育局堅持「健民、育民、親民、樂民」,推進體育民生工程建設,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合理布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運動樂趣。
  • 普法興起來活起來實起來
    秦皇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法治宣傳教育領導小組組長閆五一對《法治日報》記者說,該市讓普法興起來活起來實起來,不斷打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使法治之花在文明港城處處綻放。
  • 雙灤事 | 讓我們「動起來」吧!@雙灤人
    雙灤事 | 讓我們「動起來」吧!快板防疫宣傳這個防疫快板歌簡直太接地氣了點擊觀看視頻↓↓↓防 「疫」快板:動起來!新冠病毒挺能活,天氣越冷越執著;物體表面玩潛伏,一旦接觸就傳播。冷凍食品得留心,觸摸包裝要小心;少吃海貨長點心,半生不熟就鬧心。轉眼就要到春節,不能僥倖不能松;群防群控全阻斷,人民戰爭定打贏。
  • 赤坎區:七夕古風巧韻「動起來」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七夕傳統文化「動起來」,讓悠久歷史源泉「活起來」,既給廣大市民朋友帶來樂趣,又能向市民群眾特別是當代青少年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加深市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在全區營造和諧濃鬱的節日氛圍。
  • 宜春袁州區蘆村鎮滸坑村——動起來 幹起來
    「只要村民想創業,無論是種植、養殖、辦企業,還是外出務工,村裡都會鼓勵支持,加強指導和服務。」鄒林說。鄉村振興,沒有旁觀者,只有行動者。郭戰軍和鄒林等村幹部一起,研究滸坑村鄉村振興的路子,謀劃著鄉村建設行動,培育好優豐油茶、雲清園等合作社,壯大油茶育苗、水稻種植等富民產業,促進鄉風文明。
  • 讓公益廣告凝聚強大正能量 亮起來活起來美起來
    原標題:讓公益廣告亮起來、活起來、美起來   200個小區燈箱廣告、6000張公益廣告海報……2015年,上海市文明辦聯合相關單位,針對行車拋物、高空拋物等陋習,在全市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期間,公益廣告發揮的良好作用,讓人印象深刻。
  • 健康快樂動起來
    豐富多樣的晨間體育活動,讓孩子們動起來,也讓幼兒園「動」起來,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積極有效的鍛鍊,真正做到了晨間鍛鍊的主人。【來源:市教育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幸福生活「動起來」
    基礎健身設施不斷建起,村民們動了起來,也笑了起來,曾經閉塞落後的鄉鎮,如今因為融合發展實現蝶變。近年來,巴東縣文旅局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注入了生機活力。10月18日,一場以「跑向全面小康生活,展示美麗鄉村風採」為主題的「美麗鄉村健康跑」活動在信陵鎮土店子村舉行。
  • 山東實招迭出,讓市場主體「活下去」「活起來」「長出來」
    大眾日報記者 趙小菊 從春龍 張鵬 賀瑩瑩 姜斌我省實招迭出,全面施策,讓市場主體「活下去」「活起來」「長出來」留青山蓄活水,匯聚長遠發展原動力●減免貸款逾期利息、調整還款期限等措施的出臺讓中小微企業看到了希望,人才貸、專利貸、動產抵押等融資渠道的不斷開拓則給企業增加了渡過難關的底氣
  • 緊起來!嚴起來!動起來!嘉善部署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
    會議要求各地要貫徹落實省、市疫情防控工作會議精神,全面緊起來、嚴起來、動起來,切實做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牢牢把握三個「務必」:務必消除僥倖心理,思想認識再提高;務必落實防控任務,工作舉措再壓實;務必強化組織保障,工作責任再強化。
  • 地表地下連起來 地質人才強起來
    「我們要始終高舉核、地兩桿大旗,充分發揮該新工科專業『頭雁』效應,扎紮實實推進新工科建設,為服務國防建設和江西發展提供人才與科技的強大『核動力』。」東華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柳和生表示。團隊成員中有的已成長為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雙千計劃」人才、青年井岡學者。 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 東華理工大學將科研成果搬上講臺的同時,還將其運用到了區域地質調查實習,首創了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實踐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