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博學要篤志,有一個中心,意志堅定,建立人品,那麼知識淵博,有如一顆好的種子,意志的堅定是肥料,培養出花和果來.內在沒有一個中心,知識越淵博,思想越危險,覺得樣樣都有道理,容易動搖,應該是真理只有一個,要把它找出來,所以要篤志。
切問而近思,切問就是經驗,多聽多問.近思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思想要有中心,一個是不要想得太虛玄太高遠,要切近的其實的思想,人生到底沒有什麼太高遠,不必向外找,我們知道朱熹先生寫一本書叫《近思錄》,就是取這句話的意義.子夏教育學生,如果能做這兩句話,那麼孔子所標榜的「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這其實是秉承孔子的仁的思想體系,子夏是在這裡重申。
仁在其中矣。《中庸》上講的力行近乎仁。仁,我們現在沒得到這個境界,但是通過力行可以近乎仁,跟仁這個境界接近了,所以你不力行,不去依教奉行,那不能得到仁。《中庸》上又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前面四條,子夏說到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是前面講到的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這都是屬於前面的四科,後面篤行就是力行。前面四條叫學文,後面是力行,學文跟力行要並重,不能光學文不力行,那是長浮華,成何人,也不能夠光力行不學文,那叫任己見,昧理真,要文行合一,解行並重。既然做到了前面的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當然他自然就會篤行,就要去力行,所以仁在其中,是有道理的。
通篇而論,志篤是博學的核心,志不篤而不能力行,力行方能近仁。所以志在聖賢,你才有這個動力,力行不輟;切問近思,反求諸己,把聖賢學問落實到自己的身心,就是在力行仁,仁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