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之說地球的內部情況究竟如何?有關這一問題的奇談怪論特別多。
著名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原蘇聯科學院院士弗拉基米爾·奧布魯切夫認為: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塊巨大的隕石從天而降,擊穿了地殼,並形成一個巨型地下空洞,洞中甚至保存了失落的史前世界。
奧布魯切夫還據此寫了一部小說《火成論》。小說中,勇敢的科考隊員穿過北極冰層中的巨大洞穴而進入地下世界,他們在那裡找到了恐龍、原始人和小太陽。
這一切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但奧布魯切夫的說法得到了美國海軍少將理察·伯德的證實。伯德曾是一名飛越地球兩極的極地飛行員。他講述了自己在南極的親眼所見:在一大片沒有結冰的陸地上,猛獁和原始人四處活動!在伯德的故事中,究竟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臆想,科學家無從辨別。伯德則在從南極返回後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懷疑者認為,伯德看見的景象一定是幻覺。但1968年11月23日,美國環境勘測衛星-7傳回了北極照片,照片上能看見一個巨大的黑洞!在1989年拍到的金星北極照片上,也有這樣的大黑洞。這些照片讓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奧布魯切夫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地球並非一個由巖石構成的實心球體,而更像一個中空的足球。既然地球可能是中空的,為何不能假設其中存在某些神秘的生物?
「地球中空論」的一個重要依據是地表面積與地球重量的比例關係。如果地球為實心巖質球體,那它的重量就應該重得多!沒有別的可能:地球若非中空,就一定是質地疏鬆、布滿孔隙。值得一提的是,「地球中空論」目前在物理學界非常流行。空腔在大自然中無所不在:植物的莖稈中、頭髮和骨頭中、大腦中、磚塊中、分子中都有空腔。自然界中眾多事物的構造都是如此,為何地球的內部不能有空腔呢?
(二)探秘設想
物理學家的一些構想比科幻作家作品中的描述更為離奇,他們甚至提出一種「世界鏡像」論,根據種理論,空間能以某種特殊方式收縮。一個物體甚至能夠容納體積比它更大的物體。同理,我們的地球中甚至可能隱藏著另一個地球。
為了搞清真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質物算把科學儀器送入地心。史蒂文森的方案很簡單:向地下定向引爆一顆核彈(當量為當年轟炸廣島的原子彈的2-3倍),讓爆炸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個直徑30釐米、深數百米的「彈坑」。然後向坑中注入熔化的、包含探測器的鐵水,因為鐵水的密度大於巖漿,它將以每秒5米的速度帶後到達地核。
最後,地下的巖漿活動會把網球大小的探測器重新帶回地面。探測器將向人們講述地下王國中發生的一切:那裡溫度多少?壓力如何?地球內部成份是什麼?整個項目需要耗資100億美元。現在要做的是尋找合適的爆破地點。那裡最好要有地質構造斷口,並且人煙稀少。史蒂文森教授最初選定了寒冷的冰島,但後來改變了主意:「冰島也不合適。我喜歡冰島。那裡還有我的朋友。
(三)不同觀點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相信,地球內部的構造很簡單:外表是堅硬的地殼,地殼下面是深層地幔,然後是外核,最中心是內核。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科學院金屬礦藏地質學、巖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奧列格·阿列克謝耶維奇·博加季科夫說,「但在研究地層的X射線照片時,發現了令人驚奇的東西!靠近液態地核的地層特別有意思!在這一地層中存在大量巨型氣泡,內部聚集著能量和巖漿。氣泡中的能量和巖漿越多,氣泡膨脹就越劇烈,其中一些甚至擴張到地表,有時(如火山噴發時),巖漿會噴出地表。另一些氣泡在地下成熟,並在內部形成非常奇特、不為人知的物質。也有人認為衛星照片上看到的其實是冰塊中間的大片水域,它隨著北極冰塊的漂移不時出現。
著名極地探險家、兩極博物館館長維克託·博雅爾斯基說:「為什麼浮冰有時會裂開?沒人知道。但我認為,這與通往地下世界的洞穴毫無關係。得益於潛水艇與極地科考站的考察,兩極地區的海底已被人們研究透徹。北冰洋的海底地形被繪成了詳細的地圖:那裡水深4公裡,海底相當平整,沒有深谷、海溝或海底洞穴。這就是通過現代化方法所能看到的一切。但是,羅盤在極地會出現異常,所有導航儀器在北緯90度地區都會失靈。我本人幾年前就曾在這一地區迷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