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商業化石獵人在一隻食草恐龍三角龍的骨骼旁邊發現了這具近乎完整的霸王龍化石。現在,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家博物館獲贈這對史前化石,科學家們得以首次對其進行研究。
攝影:MATT ZEHER
撰文:MICHAEL GRESHKO
十幾年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在猜測一具化石的秘密,這具化石保存著世界上最著名的兩種恐龍——霸王龍和三角龍的骨架。不僅恐龍的骨骼像生前一樣排列,而且兩隻恐龍相互糾纏在一起。
每具化石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同類中最好的。這對被稱為「決鬥恐龍」的化石一起構成了一個古生物學謎團:這兩隻恐龍是碰巧被埋葬在一起,或許二者的屍體陷入同一條河流的沙洲?還是因為生死搏鬥而糾纏在一起?沒有人有機會去研究,進而找出答案。
在這幅藝術家對史前蒙大拿的重建圖中,這具「決鬥的恐龍」化石可能代表一隻三角龍和一隻年幼的霸王龍之間的致命搏鬥。
繪圖:ANTHONY HUTCHINGS
不過,這種情況即將改變。多年來,持續的法律訴訟導致這具化石一直被封存在實驗室或倉庫裡,如今這一著名化石終於將被送往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NCMNS)。在私人基金會和市、郡、州政府等捐贈者的幫助下,非營利組織「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之友」以博物館的名義購買了「決鬥的恐龍」化石,具體金額未公開。
這具化石將被保存在博物館的最新擴建建築中,其中包括一間將於2022年開放的最先進的古生物學實驗室。「『決鬥恐龍』是隱藏了十幾年的瑰寶,」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者、NCMNS的古生物學負責人Lindsay Zanno說。
古生物學者們對「決鬥的恐龍」化石終於找到永久保存地點的消息表示振奮。「科學家們將會對這些化石進行上千項研究,」 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Tyler Lyson說。
「這將是一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史密森學會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古生物學者Kirk Johnson補充道。
隱藏14年
「決鬥恐龍」的發現過程及其通往NCMNS的漫長旅程與化石本身一樣充滿戲劇性。
2006年夏天,當太陽炙烤著蒙大拿州的加菲爾德郡時,一位名叫Clayton Phipps的化石獵人取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Phipps和團隊當時正在考察Lige和 Mary Ann Murray夫婦位於蒙大拿州的一個牧場,Phipps的堂兄Chad O』Connor發現了一串骨骼碎片,一直通向山坡邊的三角龍骨盆化石。經過幾個月斷斷續續的挖掘,最終一具巧克力棕色的化石重見天日,化石由一隻非常完整的三角龍和一隻緊挨著的霸王龍組成。
Phipps的團隊用麻袋和石膏保護這具化石,然後將其從Murray夫婦的牧場拉了出來。之後,這具化石便一直保存在蒙大拿州佩克堡的一個私人實驗室裡。Phipps和Murray夫婦試圖說服一家博物館購買,但找不到購買者。Phipps回憶說,一些古生物學者強烈反對他的挖掘方式,並對挖掘地點進行了登記。
在美國,在聯邦土地上發現的化石必須進入經過批准的倉庫,比如經過認證的博物館。不過,發現於私人土地上的化石則可以合法買賣,比如「決鬥的恐龍」。
2013年,倫敦的寶龍拍賣行說服Phipps和Murray夫婦嘗試拍賣這具化石。儘管三人對放棄買家身份的控制權感到五味雜陳,但由於需要收回高額的成本,他們最終表示同意。不過,拍賣以失敗告終,競價者未能出到600萬美元的最低競價。「決鬥恐龍」離開了紐約市的拍賣行,進入了長島的一座儲藏倉庫。
幾年後,Zanno通過密友、南達科他州的商業古生物學公司布萊克山研究所的所長Pete Larson與Phipps取得聯繫,詢問將「決鬥恐龍」賣給NCMNS的事宜。2016年2月,Zanno和博物館的一組工作人員參觀了長島的倉庫,她說見到化石的那一刻非常令人震撼。
「當你看到這些化石時,就會產生它們正走出街區,徑直從你身邊走過的感覺,」她說。「你可以透過化石看到它們生前的樣子。」
談判進行得很順利,但在化石到達羅利市之前,不得不經歷持續多年的訴訟大戰。
Mary Ann Murray表示,在2013年的拍賣會之前,夫妻二人得知,他們的前牧場商業夥伴Jerry Severson和Robert Severson叫囂著要提起訴訟。2005年,Murray夫婦買下了Severson兄弟的土地所有權,但Severson兄弟保留了三分之二的潛在礦產權。Severson兄弟爭辯說,礦產權賦予了他們「決鬥恐龍」(蒙大拿發現的最佳恐龍標本)的部分權益以及因出售而獲得的利潤。
一個多世紀以來,化石獵人一直在蒙大拿州挖掘化石,在他們看來,化石屬於地產所有者,而不是礦產權所有人。因此,Murray夫婦首先向蒙大拿州法院起訴,尋求化石不是礦物的判決。
後來,Severson兄弟將此案轉到聯邦地區法院,該法院於2016年做出了有利於Murray夫婦的裁決。Severson兄弟提出上訴。令Phipps、Larson和Murray夫婦震驚的是,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於2018年做出了有利於Severson兄弟的裁決,使他們擁有了「決鬥的恐龍」的大多數所有權。
古生物學者認為這項裁決是一場災難。將化石與礦物等同不僅有可能顛覆一個世紀以來的化石所有權要求,而且某一特定土地的礦產權常常非常分散,會導致未來幾乎不可能獲取私人土地的挖掘許可。因此,擁有2000名成員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一個博物館聯盟與蒙大拿州的一群土地所有者結成了便利聯盟,代表Murray夫婦提交了一份案情摘要。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古脊椎動物學主席David Evans說,在美國私人持有的化石交易問題上,這些團體的看法並不總是一致,因此此次訴訟「是一次罕見的聯合」。
2019年,第九巡迴法院同意重新審理上訴案件,並要求蒙大拿州最高法院就化石是否屬於礦物發表意見。2020年5月,州法院裁定化石不是礦物。今年6月,第九巡迴法院確認Murray夫婦擁有「決鬥恐龍」所有權,並且有權出售,從而為NCMNS的收購鋪平了道路。
「我一直在等待這個判決,似乎等待了很久,我對化石的歸宿非常高興,」 Phipps 說,現在他在探索頻道的真人秀《恐龍獵人》中擔任主角。
私人化石銷售的爭議
並不是所有私人收藏的化石(比如「決鬥恐龍」)最終都能進入公立博物館。對許多科學家來說,NCMNS收購的消息與10月份出售Stan的消息形成了鮮明對比,Stan是Larson和布萊克山研究所挖掘出來的一具著名的、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霸王龍化石。一項法院命令迫使研究所拍賣化石,以購買一位公司股東的全部股份,一位匿名買家(很可能是私人收藏者)以318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買下。
古生物學家對驚人的價格感到憤怒,擔心科學家們與美國土地所有者的關係會惡化,全球化石盜獵會增加。相比之下,Evans稱「決鬥恐龍」的相關公告「對古生物學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尤其是考慮到最近Stan的拍賣情況。」
不過,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為此感到高興。暴龍專家、威斯康辛州迦太基學院的古生物學者Thomas Carr堅決主張禁止美國化石的商業銷售。他仍然擔心,「決鬥恐龍」的出售會促進不可替代化石的不道德交易的合法化,並為這種交易提供支持。
「這些化石進入了真正的博物館,沒有像Stan那樣消失,這是好事,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售價究竟是多少?」 Carr說。「這次出售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科學家和博物館是否變成了促成化石商業交易的幫手。」
Carr估計,大約有40多具霸王龍化石(大約是所有已知霸王龍化石的一半)由私人或商業機構所有,並且無法進行科學研究。
一次史前決鬥?
現在Zanno和其團隊終於可以研究「決鬥的恐龍」,未來將持續多年的科學工作也得以開啟,包括研究兩隻恐龍是否真的死於一場致命的搏鬥。
科學家曾發現過同時含有捕食者和獵物的其它化石。1971年,波蘭和蒙古的古生物學者們發現了一隻打鬥的迅猛龍和原角龍,後者是三角龍的早期近親,兩隻恐龍在沙丘坍塌後被掩埋。為了弄清楚「決鬥恐龍」的命運,研究者需要弄清楚每隻恐龍是如何以及何時被埋葬的,以及每隻恐龍身上是否存在另一隻恐龍造成的明顯傷害痕跡,比如牙印。
至關重要的是,Zanno和團隊已經獲得了探訪原始挖掘地點的許可,這將有助於弄清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們不能親自前往化石的發掘地點收集數據,那麼化石的科學價值就會大大降低,」Zanno說。
無論這兩隻恐龍是否真的在生前搏鬥過,這具化石都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科學家們得以研究每一種保存完好的遠古動物標本。
例如,霸王龍化石將揭示霸王龍如何從幼仔變成體型龐大的掠食者。大多數專家認為這隻霸王龍處於幼年階段,這將使其成為這類化石中為數不多的一具,也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具。相比之下,Phipps認為這具化石其實是矮暴龍,一種備受爭議的侏儒暴龍,大多數專家認為實際上是幼年霸王龍。
「對我來說,更大的潛在問題是恐龍的多樣性導致了其種群的滅絕,我認為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的Lyson說。「是一隻大型霸王龍,還是兩隻?」
「決鬥恐龍」化石周圍的巖石中隱藏著更多的秘密,其中包括恐龍皮膚的印記和恐龍軟組織分解時可能形成的暈狀殘留物。隨著古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未來的科學家可能還會在石頭裡找到恐龍的胃容物,甚至是恐龍原始蛋白質的遺蹟。「在挖掘恐龍骨骼化石的同時不破壞其皮膚,將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 Johnson說。
Phipps對科學家們終於有機會看到化石而感到欣慰,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前往北卡羅來納州了。
「我想有一天帶著孫子孫女去博物館,對他們說,嘿,那些恐龍是你爺爺發現的,」他說。「人們會前赴後繼地去博物館參觀,而這是我一直想達到的目的。」
(譯者:流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