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星星一樣的人,有稜有角,努力發光。
今天是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農曆十月十八)
聚焦樂山區縣時事動態
掌握樂山各地最新資訊
樂山發布|區縣集錦
為你帶來了
這些乾貨
▽▽▽
日前
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
咱樂山的
犍為縣清溪鎮
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林豐村
沙灣區嘉農鎮魏壩村
峨眉山市符溪鎮戰鬥村
犍為縣壽保鎮鄧壩村
被評為
全 國 文 明 村 鎮
國字號榮譽的背後有哪些經驗?
一起來看看吧
清溪鎮:茉莉清香溢古鎮 文明新風進萬家
初冬時節,走進犍為縣清溪鎮,一幢幢農家小院乾淨整潔,一幅幅文明標語映入眼帘。以茉莉花為媒、伴馬邊河而生,如今的清溪鎮風景優美、民富業興,處處詮釋著新時代文明風氣。
清溪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著名古鎮之一。近年來,犍為縣將茉莉茶產業作為全縣特色農業產業進行集中打造,通過加大政策扶持、突出示範引領、促進產業融合,推動茉莉花茶產業規模化、品牌化、鏈條式發展,形成以花茶結合、茶旅融合的茉莉花茶全產業鏈,成為帶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隨著世界茉莉博覽園田綜合體項目開園,省級三星級茉莉茶農業園區創建成功,「萬畝茉莉花」基地初見雛形,成了促進群眾增收的重要保障。
灌引村茉莉花田
清溪鎮灌引村8組村民劉正田在世界茉莉博覽園外經營著一家小超市,隨著遊玩的人越來越多,自家小超市的生意也越開越好。「超市只是家中收入的一部分,我最寶貝的還是家裡的6畝茉莉花。」以花為生的劉正田,靠著茉莉花,過上了幸福日子,「現在清溪鎮的名氣越來越大,我們也享受到了發展的真實惠」。
村民腰包鼓的背後,是清溪鎮探索「黨建引領+人才、經濟、創新、品牌、文明」的「一蕊五瓣」發展思路的具體實踐,集聚融合增後勁,努力打造清溪率先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創建文明的福利。
近年來,清溪鎮圍繞「農業興鎮、文旅強鎮」的工作思路,將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抓互促,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輻射效應,多渠道發力,確保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覆蓋全鎮。一方面組織收看央視公益節目和樂山《嘉廉話》,學習《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相關書籍內容,將「樹家風,嚴規矩,促勤廉」習慣融入日常,為「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打下基礎,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另一方面著力強化群眾誠信氛圍,以村規民約為框架,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著力引導各村與村民籤訂誠信公約,注重在脫貧攻堅等相關公共政策中,彰顯家風價值,培育千家萬戶向好風尚。通過走村入戶發放倡議書,鼓勵引導家庭戶參與「生態文明進家規」,讓人們心中有尺度、行為有遵照,潛移默化推進農村群眾移風易俗。
以傳承「家風家訓」工作為載體,將歷史文化重鎮的名片和犍為名人李拔「家風家訓」的內涵相結合,充分挖掘清溪古鎮民間家規家訓廉潔文化資源,將傳統的「孝愛親和廉」文化結合到「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以「和平村、村平和、平和村」為代表的村訓,以古鎮宋氏家族銅門坎「愚廬」、三倒拐「智園」為代表的家風家訓,以潔白茉莉為代表的廉潔文化,以「水到渠成」為代表的農耕文化,以「剪紙」和「鵝卵石彩繪」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以優良家風帶動社會風氣,踐行全面從嚴治黨,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和諧社會。
發展多年,清溪鎮將芬芳的茉莉花化為深沉的精神追求。潔白的茉莉花,不僅是村民的「致富花」,也是傳承創新、凝聚鄉風文明的文化底蘊。(周柳)
林豐村:依託鄉村振興 加快致富奔康
樂山市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林豐村是金口河區第一個彝家新寨試點村,這裡不僅有熱情的彝族同胞,更有舒適的人居環境。其中,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中修建的附屬樓打造成了彝文化和茶文化的展示廳,供來往的市民、遊客在賞美景的同時感受彝族文化、品嘗彝族美食。
林豐村利用這裡土地肥沃,植被覆蓋範圍廣,生態良好的優勢,採取「合作社+幫扶單位+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廣示範基地,種植中藥材川牛膝、黃連、川芎、重樓和高山蔬菜馬鈴薯、蓮花白、蘿蔔、魔芋等品種。此外,還有特種養蜂、林木種植、茶葉基地1720畝、特色水果獼猴桃100畝。人均純收入13060元以上。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林豐村堅持每月定期舉辦「脫貧奔康路·廉潔伴我行「村民說事」暨「陽光問廉」壩壩會。採取幹部村民面對面、心貼心零距離溝通交流的方式,向村民現場答疑,解讀政策。
林豐村堅持村民自治,擴大村務民主管理,村民代表參與村務工作,全面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黨務公開,修訂村規民約,移風易俗,規範村民道德行為。同時,建設彝家新寨,規範村容村貌,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專人對村道進行定時保潔,開展生活汙水治理和垃圾分類工作,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此外,免費開放農家書屋、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開展「三下鄉」活動,滿足精神文化需求,設立宣傳專欄,及時發布上級和本村相關信息,設立村民微信群,建立村民網上家園,及時發布信息,方便在外村民了解情況,收集訴求,暢通交流渠道。
通過開展多樣的活動,引導村民以文明新風氣提振奔康新面貌,同時也通過深入開展普法工作,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普法宣傳、婚姻法、道德禮儀、禁毒防艾等宣傳活動,提高村民法律意識,讓勤儉節約、和諧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日漸濃厚,為全村的經濟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下一步,林豐村也將依託鄉村振興契機,堅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統籌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努力打造「有產業、有顏值、有秩序、有保障、有精神」的「五有」新村。突出特色產業、促進產村融合,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加快致富奔康。(李麗秋)
魏壩村:農旅融合 產業發展
距樂山市沙灣區城區2公裡處坐落著一個美麗的村莊——魏壩村,這裡村容整潔、村民淳樸,文明風氣蔚然成風。近年來,魏壩村曾先後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範村莊、四川省文明村等榮譽稱號。近日,被稱為「田園魏壩」的魏壩村又喜提「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11月25日,記者來到魏壩村2組,村裡的時令蔬菜長勢喜人。萵筍、芹菜、蒜苗綠油油鋪滿在地裡,放眼望去,一片翠綠。
據了解,魏壩村全村耕地面積約2015畝,依託水果、蔬菜等農場種植,打造特色農旅產業。依託生態河溼地公園規劃發展文旅產業,推進家庭特色農場、觀光休閒旅遊等項目建設。優化水果種植業發展,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已建成四星級農家樂2家,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為創建工作提供堅強的經濟支撐。
走進魏壩村,一座座特色樓房錯落分布在道路兩旁,平整乾淨的水泥路環繞全村,通村路實現了百分之百亮化,通組路、入戶路百分之百硬化,主要幹道百分之百綠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魏壩村與樂沙生態大道之間的水泥路接通,這也為村裡的旅遊發展奠定了交通基礎。
在村裡隨處可見的是手挽手散步的老人和樹下聊天的村民。「現在魏壩村的變化很大,這裡的衛生環境搞得比較好,生活垃圾都分了類。我們也喜歡在晚上跳跳廣場舞,熱鬧得很。」魏壩村4組村民何美群說道。
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生活質量,從2019年開始,魏壩村啟動了「廁汙共治」工程,將「五格化糞池」改造作為工程重點,通過改造,讓村民的生活汙水通過管道進入化糞池進行過濾、淨化、沉澱,直接排進人工溼地;糞便經發酵後直接還田,讓村民徹底告別了髒、亂、差的生活環境。目前,魏壩村已經完成了105戶村民的「五格化糞池」改造,剩餘的48戶村民也將在今年年內完成改造。
硬體設施提升了,服務還得跟上才行。在魏壩村還有一支30餘人的志願服務隊,他們定期組織開展義務勞動,關心關懷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志願服務活動。(李麗秋)
戰鬥村:美麗鄉村綻放文明之花
整潔乾淨的村道,鮮花綻放的居民院落,五色的水彩牆畫......11月26日,走進峨眉山市符溪鎮戰鬥村新農村聚集點,美麗鄉村景色讓人忍不住讚嘆。
整潔乾淨的村道
戰鬥村村口
在日前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中,戰鬥村榜上有名。近年來,該村結合創文工作、鄉村振興等,在村莊「美麗」上做文章,在村民「文明」上下功夫,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戰鬥」模式,邁出了建設美麗鄉村和文明鄉村的有力步伐,鄉風文明、鄉村美麗成佳話。先後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省級優美村莊示範村、省級「四好」村、「五十百千」示範村。
俯瞰戰鬥村
近年來,戰鬥村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示範帶頭作用,帶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來。聚集骨幹黨員、群眾團體、鄉賢人才三支「戰鬥」力量,凝聚建設「美麗文明鄉村」的共識。通過召開各村組微信群、農村小廣播等載體,對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進行廣泛宣傳。開展黨員示範帶頭、黨員聯片包戶、黨員義工隊伍「三大」行動,引領廣大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中來。常態化開展黨員幹部巡查管護,修訂村規民約,開展家風家訓評選活動,設置紅黑榜等,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相結合,幫助群眾自覺養成講文明、樹新風的好習慣。
戰鬥村人居環境工作安排部署會
2010年,戰鬥村建成峨眉山市首個新農村聚集點,由政府出資配齊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醫務室、農產品配送中心、圖書室等基礎設施,有意願修新房的村民集中在此修房,以此進一步規範農村建房,減少亂修亂建行為。目前共有120戶、369人入住。
分類垃圾箱
聚集點建設只是戰鬥村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其中的一項。為了營造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戰鬥村以新農村聚集點為核心,輻射帶動整個村落。投入11.84萬元購置分類垃圾桶2000餘個,每戶人家發放2個分類垃圾桶,改造提升垃圾池19個。設立3名專職保潔員、1名清運員清運轄區內垃圾。
清運員清運垃圾
同時新建汙水管網和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開展房前屋後整治,實施農房風貌改造,將畜禽糞汙亂排、亂倒納入村規民約,實施全村農村廁所改造,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面對面指導村民正確進行垃圾分類......一系列舉措,讓群眾感受到了身邊實實在在的變化,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
鄰裡和睦、鄉風文明、宜居宜業,如今的戰鬥村村民樂得其「所」。 (吳映輝)
鄧壩村:文明整潔新家園
「勤儉持家、團結鄰裡」「家庭和睦、尊老愛幼」「鄰居好、賽金寶」……11月26日,記者走進犍為縣壽保鎮鄧壩村,看到沿途村道兩旁均立著許多文明新風標語。近年來,鄧壩村充分吸收和借鑑「楓橋經驗」,堅持「依靠黨員、發動群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夯基礎、保民生、揚文化、強產業,推動鄧壩村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團結一心促和諧、謀發展,極大的鼓舞了群眾參與本村治理和建設。
隨處可見的文明標語
2013年鄧壩村被列為第二批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後,便積極開展新居建設。2014年建成佔地56畝容納99戶214人的產村相融、兼具田園風光和城鎮品位的農家庭院,同時完善了綠化、亮化、美化等配套設施,實現水電氣網絡全覆蓋,有效提升了群眾生活質量。農戶入住聚居點之後,採用「黨群共治」模式,由聚居點黨小組和業主委員會統一管理,大力提倡垃圾分類治理,積極開展文化娛樂活動,讓群眾在「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同時,「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鄧壩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基礎設施滯後是影響鄧壩村脫貧致富的最大「絆腳石」。對此,鄧壩村從道路入手,擴散帶動飲水、通信、衛生等設施建設。脫貧攻堅工作推進以來,全村累計硬化村組道路14公裡,硬化率達95%;建設生活用水集中供水點3個;全面完成廣播電視通組到戶、通達率達100%;建成集中收儲垃圾池11個,完成整村廁所改造,實現汙水統一處理。
鄧壩村村口的垃圾分類站
「腰包鼓了不算數,文化必須也得富」。鄧壩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支部堡壘作用,強化陣地思想宣傳。成立黨員志願服務隊,提供熱情、優質、高效的服務。依託「6+1」公共服務中心、文體廣場以及老年活動中心,開展腰鼓表演、龍燈舞蹈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結合「農民夜校」「遠程教育」,加強對普通群眾,特別是貧困戶的思想道德教育,鼓勵他們發憤圖強、自力更生、致富奔康。
鄧壩村農家書屋
基礎設施日漸完善,鄧壩村開始探索「鄧壩特色」,從「蓮」上下功夫,發展鄉村特色田園農業。全村以「荷花」為主題,創新「山上茶,山下花,積水田養魚種藕,土壩田壩種水果」發展模式,初步形成2300畝「茶、魚、蓮、李、柚」農產品種植綜合體,以自耕和土地流轉的形式帶動農戶310戶,年均經濟效益320萬元。此外,鄧壩村配套發展了「採茶、賞花、攝影、品李、垂釣」的鄉村主題旅遊,吸引了遊客到村旅遊。
村裡的茶山
農旅融合發展、精神文明跟進,現在的鄧壩村,家家爭先進、戶戶講文明,文明禮貌蔚然成風。
周遠文告訴記者,下一步,鄧壩村將繼續鞏固提升鄉風文明,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提升產業和集體經濟,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努力打造幸福美麗的「鄧壩新村」。(周柳)
往期精彩回顧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區縣集錦|揭秘!全國文明村鎮是這樣煉成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