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衰兩千年》|知史鑑今砥礪前行

2020-12-22 苿陽

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一代名臣魏徵病逝家中,唐太宗李世民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後常常對身邊侍臣感嘆的那句話,不僅抒發了心中的感慨,同時還載入了史冊,流傳至今——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的感喟在後人的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那是關於對歷史文化的珍重。

對於歷史事件的記載有很多書籍,其中有正史「二十五史」,當然也有不少的野史,以及很多很多的根據歷史事件編撰的文學作品、影視劇作等等。在信息資訊如此豐富的今天,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事情我們有太多的渠道,但想要有高水準、高品質的渠道實則不易。尤其是對於我們泱泱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來講,如果想要去了解我們的歷史文化,想要去翻閱那千百年來的發生的歷史事件,實屬艱難。但是作為一個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去知曉我們國家古往今來發生的一切。如果在閒暇時,「二十五史」當然是不錯的選擇;但若是比較忙碌的話,也許《興衰兩千年》可以成為你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選擇。

《興衰兩千年》,估計大家從這本書的名字便對內容略知一二。這是一本講述中國歷史的書,不過它只截取了從秦國統一六國開始到大清王朝覆滅的這兩千年間中國歷史秩序的傳承與變遷。這本書是一共有5位作家,他們均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學者,分別是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清史學科接觸奠基人孟森,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梁啓超。這5位大家用各自手中的筆,書寫了對歷史的研究與探討,不僅讓我們知曉了「來路」,同時也為我們探尋了「歸途」。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從秦統一六國到清朝的覆滅,兩千年來一共歷經了12個朝代(這裡只指統稱未細化)495位皇帝(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從政權建立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心中想的念的全都是政權永固、基業長青。

可是縱觀兩千年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政權的得到與失去時所歷經的種種的那麼地相似。政權的得到從來都免不了流血犧牲,當第一代的帝王付出了乃至生命的代價得到的政權,在最初的那幾十年或近百年的光景裡,他的繼任者們勵精圖治、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到後來國力強盛後,接下來的繼任者要麼大動幹戈以擴大版圖,要麼大興土木以奢靡享樂,好不容易積累的財富全部散盡,到處一派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然後要麼從內百姓起義奪取政權,要麼由外發動戰爭強搶政權,至此一個朝代終結。此後,另一個朝代再像它的上一個朝代一樣,一如既往,循環往復。

其實當初在他們建立政權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就是海晏河清、安居樂業。這是他們的初心,可惜的是他們的繼任者們漸漸地忘了。「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 這句包含君民關係的話,那些繼任者們不是不懂,只是故意忘卻罷了。於是一個朝代的君王從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珍視百姓、重視民生,逐漸轉為妒賢嫉能、剛愎自用、賤視百姓、漠視民生。初心不再,最終自己的王朝也不再。

知史鑑今方知前路

我們常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事物發展、時代變遷,似乎總是在一個大的框架內有序更迭。我們探知來路,知道「使現社會成為現社會的事」為的就是更好地走好今後的每一步。

歷史事件已成既定的事實,當我們去學習、去探索、去知曉時,不僅要了解它所處的時代、發生的原因,更重要地是要去探尋它背後的深意。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既可用於人事,亦可用於家國。不過,不可簡單地一言以蔽之。因為任何的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有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去遵循這其中的「道」,再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去開拓前行的路。

比如同樣是變法,商鞅變法的成功與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他們的異同點能給到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同樣是起義,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一方李自成起義,「天地會」的「反清復明」的運動,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這些不同時代的農民起義他們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同樣是抵禦外敵,西漢時的對抗匈奴之戰與清朝時的鴉片戰爭,他們的差異又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思索……

正如《興衰兩千年》這本書的作者之一呂思勉所講:「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得了。」而這應變之術便可化為一個個政策,一條條法令,一道道謀略……在它們共通共融之下,去鑄就我們的家國天下、璀璨山河。

相關焦點

  •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2020-07-0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興衰兩千年》:尋找歷史的真相,還原真實的歷史,以史鑑今
    中華史上下五千年,從秦帝國到大清王朝也有兩千年的歷史。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之事,不斷上演,仿佛分合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這分合之間,我們錯過了多少合的機會呢?在《興衰兩千年》這本書中,你可以尋找到答案。呂思勉在《後漢的分裂和三國》中,曾這樣評價三國的分裂。
  • 《興衰兩千年》——「橫看成嶺側成峰」
    從大秦帝國的一統天下到大清王朝的衰敗收場,兩千年歷史更迭。在這兩千年裡,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朝代,制度,名族,文化,戰爭,總會被每一個朝代賦予它們深深的歷史烙印。「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 《谷園講通鑑:西漢興衰史》出版
    西漢經文帝、景帝勵精圖治步入繁榮,經武帝「內強皇權,外服四夷」進入繁盛,經昭宣中興宗室得以維繫,最後被王莽偷天換日,前後共存續兩百多年。西漢時期,我國版圖基本確定,民族基本形成,政治制度基本創建,學術思想基本奠定,可以說,西漢兩百年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年的全部歷史。西漢的大一統局面是如何出現的?儒家思想何以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
  • 上海理工大學「學四史不忘初心·悟精髓砥礪前行」優秀主題團日...
    一、活動背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才能更加堅定,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並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
  •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學古人的處世智慧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學古人的處世智慧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增廣賢文》,也叫《古今賢文》《昔時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
  • 《興衰兩千年》:2000年的滄桑,誰在歷史裡低吟淺唱
    《興衰兩千年》: 2000年的滄桑,誰在歷史裡神傷英國哲學家培根有言 「讀史使人明智」,如今我年歲漸長,愈覺有理。《興衰兩千年》這本新書,從大秦帝國的統一,到大清王朝的消亡,寫盡了中國2000年歷史的滄桑。它是汲取過去經驗的教科書,也是追尋未來發展的金鑰匙。作者是呂思勉、張蔭麟、孟森、魯迅、梁啓超等5位大師。
  • 揚帆起航風正勁 砥礪前行譜新篇
    原標題:揚帆起航風正勁 砥礪前行譜新篇   三穗縣款場鄉等溪壩區村民正在進行紅菜苔苗移栽。
  • 砥礪前行,繼往開來
    時光的輪轉還在繼續,所有的一中人仍將砥礪前行,在工作中思考,在奮鬥中前進,探尋教育的真諦,助力學生成長。五河一中校長鄧浩就我校高三備考工作做了交流發言。他說,針對2021屆高三學情,我校在總結和繼承往屆高三複習備考有效做法的基礎上,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統籌推進高三複課教學。
  • 松下新風旗艦店,砥礪前行,再譜華章
    松下新風旗艦店,砥礪前行,再譜華章 2020年12月08日 11:51作者:網絡編輯:王動 任重道遠,砥礪前行。
  • 寧夏鋼鐵集團第五屆客戶節 | 砥礪前行 勇攀高峰
    砥礪前行  勇攀高峰感謝有你  一路同行高天之下,共襄寧鋼盛會大地之上,齊聚摯友親朋2020年寧夏鋼鐵集團第五屆客戶節在天高雲淡的初秋時董事長曹廣江先生發言  「寧鋼集團有六家分公司,寧鋼公司在發展的道路上夯實基礎,從產品工藝到路徑設計勇於創新,寧鋼公司品牌是支撐集團的底座;創業工貿公司創造了7000多天安全無事故的記錄,20年如一日成就了「西北氨王」的美譽,從企業的物流向物流的企業奮力前行
  • 砥礪前行,沙恩築夢 2018沙恩有機葡萄酒全國經銷商大會召開
    砥礪前行,沙恩築夢2018沙恩有機葡萄酒全國經銷商大會隆重召開 12月9日,內蒙古金沙葡萄酒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經銷商大會在呼和浩特喜來登酒店隆重召開,會議邀請了百家優秀經銷商代表,以「砥礪前行,沙恩築夢」為主題,旨在頒布2018年經銷商政策,獎勵優秀經銷商
  • 給自己一個夢想,砥礪前行,不懼艱難
    無論這個世界對你怎麼樣,請自己給自己一個信心,請自己給自己一個夢想;請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朝著目標,砥礪前行,不懼艱難。人生處處有磨難,沒有哪一個人活著時時處處一帆風順,沒有那一個人活著萬事如意,活著就是一種修行,在你遇到艱難困苦時,在你遇到痛苦,煎熬與掙扎時,給自己一個夢想,之後朝著那個美好的方向砥礪前行。自己應該明白,沒有拼搏,不去努力,就不要說運氣不好;沒有專心一致,不去竭盡全力,就不要抱怨命運不濟。
  • 致敬榜樣、砥礪前行|菏澤醫學專科學校舉辦教職工經典誦讀大賽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26日訊 (見習記者 陳新雨) 11月25日下午,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在學術報告廳舉辦「致敬榜樣 砥礪前行」教職工經典誦讀大賽,學校黨委副書記周長文,副校長劉心臣、蔣繼國以及各黨總支書記出席大賽現場並擔任評委,600餘名師生觀看了比賽
  • 讀《半小時漫畫中國史》有感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歷史就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喜歡讀書,喜歡讀歷史書,尤其是中國史。 通過讀歷史,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了解了很多的中華傳統,明白了很多成語出處。但大人們的歷史書,卻對學四年級的我並不那麼「友好」,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抽象的歷史年號,生硬的歷史事件,都成了我讀懂歷史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