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4M
現在是放暑假期間,雖然陰雨連綿,但也抵擋不住孩子們出門玩耍的熱情~不過,廣州一位小男孩的遊樂園之旅就不太開心了,竟在玩耍過程中竟被老人掌摑!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一起看看。
家住廣州天河歷德雅舍小區的餘阿姨孫子樂樂,在一次玩耍中遇到麻煩,被人打了!!!打他的人是誰?為何要動手打小孩子?
事件還原
8月5日上午十點左右,在廣州天河歷德雅舍小區內,一小男孩玩耍時,遭陌生老人連扇數個耳光,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解。
來源:分秒深度
這段視頻,揭開了樂樂被打的全過程。視頻中,一位老人在兒童滑梯上彎腰觀察通道,一個藍衣小男孩從通道口爬出來,而老人突然對男孩連扇了幾個耳光,還掐了孩子的臉!
5日早上,餘阿姨帶著自己的外孫樂樂來到小區遊樂園玩耍,可過了一會兒,孩子卻跑到她身邊說自己被一個爺爺打了。聽到這裡,餘阿姨帶著孩子過去找對方理論,可對方卻非但不解釋,還想再次動手打人!
意識到情況後,附近街坊趕緊跑過來勸架,以免事態升級。可當餘阿姨查看事發當時的視頻,才發現事情很嚴重,「打得很厲害,又掐他又打他,前後打了五六次……」
記者了解到,事情發生在8月5日上午10點20分許,地點為廣州市天河區歷德雅舍小區的兒童娛樂區域。
老人態度惡劣
老人為何會對著小孩打耳光?具體情況是怎麼樣?8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歷德雅舍小區,見到了被打男童辛仔,還有他的外婆餘女士。
「我當時在爬那個滑梯,那個爺爺突然扇我幾巴掌。」今年6歲的辛仔說,那個人就打了他,還掐了他幾下大腿,大腿仍有一兩處明顯的淤青。
當時在滑梯處,辛仔外婆餘女士看到孩子臉上有些紅腫,就過去問清楚情況,可沒說一兩句,他開始了推搡,隨後打人者帶著小孩回家。
餘女士告訴記者,在昨天早上9點多,她帶著辛仔下樓,她跟其他業主在旁邊跳舞,也有其他業主阻攔時也被打了一下。業主彭女士告訴記者,當時那個家長也想打她,多虧了其他業主上前擋了一下,「小孩才6歲,這麼大的人怎能動手打小孩,還是連著扇耳光。」
打人者回應:非常後悔
為了了解當時的情況,餘女士去到物業管理處的監控室,看到「連扇耳光」這一幕,她更加生氣了,於是選擇了打110報警,棠下派出所也去找了打人者談話。
「我們之前不認識打人的家長,後來得知他是住在隔壁一棟的業主。」餘女士說,看著自己小孩被打,小孩爸媽拒絕私下調解,要走法律途徑解決。在歷德雅舍小區某棟的一樓,記者也見到了打人的家長覃先生,他表示現在想起,自己非常後悔,知道自己錯了,「不應該動手打人。」
點擊播放 GIF 0.8M
辛仔被打了之後,5日晚上,樂樂的家人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據身體檢查報告顯示:「右外耳道深部皮膚充血」。
60多歲的覃先生說,當時自己帶著一歲大的外孫在滑梯處爬,看到旁邊不遠處的辛仔,覃先生說,自己多次喊樂樂讓開,可樂樂並沒有要離開的意思,還踩到孫子的腳,所以自己一怒之下就把孩子給打了。
當記者問到,自己當時打人的力度多大?覃先生說,「我覺得當時下手挺重的,事後也覺得後悔」,不過對於「男孩踩了一腳」的細節,辛仔以及餘女士均否認,表示沒有碰到覃先生的孫子,「看了監控視頻,辛仔離他的孫子之間,還有一個小女孩,怎麼會碰到。」餘女士說。
8月6日上午,小區的物業管理員表示現在正在配合調查,目前此事仍在處理中。
孩子有時跟朋友玩得盡興或是正在興頭上,可能會對其他小朋友的活動範圍考慮不周,可是無論如何,教育不應該以拳頭作為敲門磚,好好地教育才能讓孩子明白謙讓和禮貌的重要性,而成年人更應該以身作則。在此之前也有過隨意毆打孩子的案例:
典型案例
7月22日上午12點,安康漢濱區果園幼兒園果3班學生家長王先生接到老師電話,稱孩子褲子尿溼了,讓家長帶上乾淨褲子來接娃。6歲半的兒子一直沒有尿褲子習慣,今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王先生帶上媳婦來幼兒園接娃,發現孩子今天狀態不一樣,經詢問得知,兒子小新(化名)與同桌起衝突,同桌扔掉小新的橡皮,小新便踢了同桌一腳,正巧被老師看到。王先生說:「我特地去學校查了監控,監控顯示10點半的時候,當班老師把我娃拉過去扇了巴掌、揪耳朵、拍屁股,更可氣的是我孩子被嚇得尿褲子之後,這位丁老師阻止我孩子上廁所,現在還不承認這些事,實在太過分了。」
孩子的知識雖可能不及很多學有所成的大人,但孩子的心理也不見得不夠成熟,雖帶有稚氣,但好好地教育,會越來越成熟。如何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小編在這給大家一些建議:
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
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心理專家主張「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係。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所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係,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是一條隱蔽的信息鏈,雖然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
不要強烈在乎細節上的對錯
很多父母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籤下的「好孩子」,但事實上,一味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文化對人內心的構建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對於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其年齡段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
用「情」打動孩子勝過用「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於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
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帳;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麼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心理專家主張不要用非常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這些抽象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絕對化的,對於孩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壓力。
允許孩子犯錯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心理醫生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
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
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後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
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兒過於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的態度裡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沉默就是一個態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願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
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所以說,良好的關係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來源:新快報,南國今報,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