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印度電影的固版印象:唱歌跳舞組成的電影。但最近幾年,印度電影刷新了我們的認知,隨著《摔跤吧爸爸》《調音師》《廁所英雄》等等熱門電影的播出,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太好看了,是我錯怪印度電影了!
所以,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推薦幾部備受好評的印度電影,沒有看過印度電影的朋友們快跟著小編嘗試一下!!!!!!!!!
《調音師》。在沒看《調音師》之前,我認為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是制ZF轉最多的一部懸疑劇,看了《調音師》才知道,這部劇帶來的反轉不少於前者,而且驚險刺激尤為過之。如果你只看電影名字和海報的話,還以為是一部文藝片。像《海上鋼琴師》那樣,講述一個鋼琴天才的故事。但只有看了才知道,這個貌似是文藝片的電影,竟有恐怖片的效果。當然,它的恐怖不是靠殭屍鬼怪嚇出來的,而是靠一個個反轉的劇情把你帶到毛骨悚然之地,讓你對人性失望,對陰謀戰慄。仿佛自己變成了主人公,身處他那個境地,該如何一步步渡過險關?好的電影,就是讓人有這樣強的代入感。觀眾走到劇情裡,才代表編劇的成功。如果觀眾走神,那電影肯定好不到哪裡去。這要感謝編劇,編劇為我們講了一個好故事。好故事是電影的骨架,只有骨架好,其他的比如道具、演技,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劇本不好,只一門心思搞什麼全明星陣容、什麼酷炫的特技,都是捨本逐末。根本成不了好電影。在這方面,中國的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一個母親的復仇》。這部電影取材於2012年發生在印度首都的真實案件:一名23歲的女大學生晚上8點左右與男性友人被哄騙搭上了一輛不當班的公交車,卻在車上慘遭6名歹徒強暴,最終在案發後13天死亡。
這個案件之囂張殘忍震驚世界,也讓大家都關注到印度頻頻發生的QJ案。因為案件本身的力量,有的觀眾對於《一個母親的復仇》的處理並不是很滿意,這部電影在豆瓣的打分也呈現了高開低走的趨勢。
但不管怎樣,我不希望這部影片被就此埋沒,依然有很多理由值得你去看看。印度QJ案高發,法院擱置未處理的案件卻極其的多。許多受害人在被侵害後,案件得不到正常審理,自己也過不了正常生活,反而備受身邊人的責難羞辱。
原案件的罪犯對鏡頭表示:QJ案女性該付的責任更大。原案件對受害人採取2次性侵,並殘忍拖出受害人腸子的一名嫌犯,也被法院裁定為少年犯,遭受的可能刑罰從絞刑變為「最高3年徒刑」。
不止是印度,我們身邊所知的大小小的事件,何嘗不也充斥著社會的極端偏見與鍵盤俠的苛責攻擊。《一個母親的復仇》的反三觀、爽劇模式、甚至身邊有人愛著你的主題表達,都無可厚非。因為電影和藝術的本質是想像與自由表達,如果都要求與題材事實的絕對還原,看到的可能只是一部束手束腳的紀錄片。
就像《波西米亞狂想曲》,精準的按照百科還原了皇后樂隊的歷史,作為一部電影卻乏善可陳。電影的意義是自由表達引申的自由想像。《一個母親的復仇》有人看到母愛,有人看到爽,有人看到懼。
不管怎樣,我推薦你去看看這個母親的復仇。正義總需彰顯。罪惡不該猖狂。
3.《無所不能》。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不僅能給觀眾以及整個社會帶來思考,甚至可以起到促進立法的效用。《無所不能》是《調音師》與《一位母親的復仇》的結合版,恰如其分,整個故事簡單地講,就是盲人復仇的故事導演用了不少類型片的敘事模式,來讓電影變得好看。
一開始,觀眾可能以為電影講盲人相愛的故事,甜蜜、溫馨,因盲人這一弱勢群體的設定變得更加動人但劇情急轉直下。浪漫的愛情故事遭受磨難,女主被反派力量JW至自殺,男主角踏上了艱難的復仇之路。
電影類型迅速切換到充滿暴力和血腥的犯罪復仇片,與前面溫情感人的愛情片形成對比。女主為何被玷汙後自殺?其實跟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和當地法律不完善有一定的關係。
印度電影總會有些許現實意義,給人以思考,所信賴的機構或是組織不再擔起其應有的職責,訴求得不到任何回應,如果是你,你是否還會繼續把希望放在他們身上呢?
大家有什麼愛看的印度電影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評論。
聲明: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望告知,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