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放飛風箏習俗已有1400多年歷史,陽江風箏是中國風箏「南鷂北鳶」中「南鷂」的典型代表,久負盛名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它是目前國內唯一存世的帶完整箏鳴器(藤弓)的板子類風箏,頂端的藤弓,能在空中迎風發出頗像樂器古箏被彈奏而發出的美炒樂音,音隨風變。據說,當這隻沒有尾巴的風箏高聳入雲時,不見其影,但聞其音。
「南鷂北鳶」,陽江之旅第一站必須去陽江風箏館。來到風箏之鄉,才第一次真正地對這個童年的玩伴有了深入的了解,風箏館裡展示了各種各樣色彩鮮豔的美麗風箏,主要以花、草、瓜、果、菜、鳥、魚、獸等動物和以神話、傳說、典故、戲曲、小說等人物為主題,形象生動、神形兼備,充滿濃鬱的田園氛圍與生活氣息,極具嶺南特色。小時候用報紙糊上竹篾拖著長長尾巴的「土」風箏跟陽江這些精雕細琢的風箏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陽江風箏不僅不需要尾巴,而且色彩豔麗,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甚是奪目。
這些都是陽江風箏傳承人、民間藝術家所做,仔細觀察會發現,陽江風箏特點是講究對稱,形狀靈感多來源於生活和神話傳說。陽江「放鷂」始於邑民自發的「重陽登高」、「闢邪祈福」的習俗,陽江人民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等美好、吉祥的意願,寄情於高飛的風箏,並逐漸演變為「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拼搏向上、鍥而不捨、團結合作」的風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1400多年來,陽江人將對生活的期待寄托在風箏上,腳踏實地,仰望天空,雙手就能夠到夢想的美好生活。
來到陽江,看風箏不過癮,體驗一把做風箏、放風箏才夠酷。在風箏館跟著兩位陽江風箏製作技藝傳承人梁師傅和他的師弟學做最簡單的風箏,僅是「破竹」這第一步就讓我們一行人深刻感受到做風箏是門技術活,初學的人很容易會傷到手,風箏師傅的手長年累月打磨風箏逐漸磨出了老繭。當被問到為什麼做風箏時,一句簡單的「因為喜歡」令人動容,從他們沉浸的眼神和熟練的姿態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的喜歡。師傅說他9歲就開始做風箏了,到現在已經做風箏做了幾十年,陽江人對風箏的熱愛,與陽江深厚、濃鬱的風箏文化氛圍息息相關,一代又一代的陽江人對風箏技藝的傳承和創新,造就了一個色彩斑斕的風箏世界,點亮了平淡生活的天空,奔跑便雀躍,抬頭便微笑。
每個來到風箏館的人都可以體驗動手做風箏的樂趣,然後帶上自己的作品,到熱鬧的南國風箏廣場肆意奔跑、放飛,「龍頭蜈蚣」、「靈芝」、「花草鷂」如風中精靈搖曳於藍天白雲之下,一個個故事和形象在風箏上活靈活現。看著這這紙鷂飛滿天的天空,童年那份純粹的快樂,化作一股暖流激蕩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