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舊日本海軍崇尚大艦巨炮主義,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他們無視急速發展的飛機的力量。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航母也被他們視為對付美軍的重要戰鬥力,但是,他們首先直面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克服飛行甲板的脆弱性,了解軍事的朋友都知道,航母的飛行甲板一旦中彈就表示其不能再繼續戰鬥。
日本海軍想到兩種解決的辦法。一是建造強化防禦力的重裝甲大型航母;二是建造大量的中型航母,以分散風險。具體來說,代表前者的有"少數精銳"的"大鳳"號重裝甲大型航母;而後者則是以數量取勝的"飛龍"號改進型的中型航母。儘管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可對於捉襟見肘的日本海軍來說都是難以決定的選擇。
選擇困難症也體現在海軍內部。實際指揮部隊的軍令部和航空本部傾向於重裝甲大型航母,而負責建造運用成本等行政及預算的軍務局和艦政本部則選擇中型航母,兩邊的意見發生相左。
▇1944年7月出海試航的"雲龍"號航母。
日美關係風雲告急的1940年,軍令部經研究後制定的第五次海軍軍備充實計劃(丸五計劃)採取了折衷的方案,決定建造2艘重裝甲大型航母以及1艘中型航母。次年,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海軍根據珍珠港一役之後的戰果,開始認識到航母機動部隊的重要性,1941年當年,軍令部立即對丸五計劃進行大幅修改,決定建造7艘重裝甲大航母艦和5艘中型航母,足見其對重裝甲航母的重視。
然而開戰後,日本航母機動部隊持續進擊的時間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幾近滅頂之災。在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一舉失去了"赤城"、"加賀"、"蒼龍"和"飛龍"號4艘航母,由於此次戰役損失過大,日本海軍被迫大幅修改航母建造計劃。
於是,1941年制定的改丸五計劃再次進行修改,最終變成重裝甲大型航母5艘,中型航母15艘,建造比重明顯偏向中型航母。此15艘中型航母即是之後的雲龍級航母。在最終審批階段,部分預算讓給了原本預定建造的戰列艦"信濃"號用於航母改造,雲龍級的建造改為13艘。
量產標準型的雲龍級是日本海軍重建航母機動部隊的希望,為了能夠快速建造,直接以"飛龍"號的設計圖為基礎開始建造。新的雲龍級航母將惡評如潮的"飛龍"號的艦橋進一步增大,像"蒼龍"號那樣將之配置在右舷前部,咋一看外形,"雲龍"號與"蒼龍"號十分的相似。
雲龍級的特徵之一即是工期短。"飛龍"號的工期為36個月,"蒼龍"號為37個月,而"雲龍"號大為削減到24個月。正是有了作為標準航母試製型的"蒼龍"和"飛龍"號,日本海軍從兩艦獲得許多經驗教訓,才得以快速完成雲龍級量產型標準航母。
作為"飛龍"號改進型建造的雲龍級在硬性指標方面也較"飛龍"號有了提高,標準排水量17500噸,航速34節,搭載飛機57架和8架備用機。另外,根據以往的教訓,還增設了防空火器和改進了損管,竣工時施以反潛迷彩 。
▇"雲龍"號竣工時施以的防空和反潛迷彩。
不過,雲龍級的建造隱藏著此前傾向重裝甲大型航母的航空本部的不滿。在"雲龍"號下水的1943年,也正是艦載機更新換代之時,99式艦爆的後繼機"彗星"、97式艦攻的後繼機"天山"、"流星"等新型機陸續登場。零式艦戰的後繼機"烈風"也已完成了試製。但是,"雲龍"號的基本設計沿用的是十年前"飛龍"號的設計,對於新型機來說,空間不免顯得狹窄。機身大型化的"烈風"、"流星"在"雲龍"號狹窄的飛行甲板上離艦困難,只要沒有彈射器、助推火箭等輔助離艦設備,與之前的艦載機同樣的數量及同等時間進行離艦便不可能。航空本部依據此點認為會造成航母的戰鬥力下降。實際上,設計者也並非完全沒有考慮,艦上的升降梯雖然取消中央升降梯變為2個,但這2個升降梯都為了能裝載大型飛機,擴大為14米的正方體。而且,橫須賀航空隊在1944年時曾給"流星"裝上助推火箭進行離艦實驗。
▇"雲龍"號航母預定搭載的艦攻"流星"。
其實,從某種意義來說,航空本部的擔心是杞人憂天。
"雲龍"號在1944年8月竣工,當時已失去制空和制海權的日本難以獲得生產兵器的材料,導致新型機的生產滯後,不僅如此,優秀飛行員在此前的戰鬥幾乎損失殆盡,而新補充的飛行員因訓練時間不足,與開戰初期的飛行員技術水平根本不在同一層次,日本海軍的航母航空戰力早已見底。之前期待的量產型標準航母已不再是必要,竣工後的"雲龍"號已沒有可供搭載的艦載機。雖然"雲龍"號和2號艦"天城"號共同編成了第一航空戰隊,大部分時間卻呆在母港等待著艦載機部隊,實際上已不能作為航空戰隊來運用。
計劃建造的13艘雲龍級航母最終只有"雲龍"、"天城"、"葛城"號三艘竣工,之後的均在1944年11月停止建造。
沒有了艦載機的"雲龍"號只能利用其大機庫和高航速充當運輸艦,在菲律賓方面防禦作戰之時,負責運輸特攻專用機"櫻花"。此外,也運輸陸軍部隊、車輛、武器、彈藥等物資。1944年12月19日,在3艘護衛驅逐艦的護衛下從事運輸任務,航行至東中國海時,遭到美軍潛艇"紅魚"號(USS Redfish, SS/AGSS-395)魚雷攻擊,竣工僅4個月即沉入海底。
▇"紅魚"號潛艇拍攝的沉沒中的"雲龍"號航母。
一件優秀兵器有三點原則,"必要的性能"、"必要的時間(出現的時機)"和"必要的數量",而"雲龍"號航母沒有滿足任何一點,徒留下短暫的悲劇一生。若討論其作為"航母"的實力如何,也只是白費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