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拿兩萬兩白銀重修圓明園遭眾臣反對,堅持開工竟又遇到詐騙?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國家文物局回復全國人大代表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提出圓明園遺址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至此,多年來引發人們討論的「重建圓明園」話題,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其實,在清同治年間也有一次因為重修圓明園而引發的爭議,已經啟動的重修計劃最終擱淺。

新華社資料圖

同治皇帝開啟重修計劃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末年,雍正年間正式建成,乾隆年間又進一步修建,達到鼎盛。圓明園氣勢恢宏、風光旖旎,被稱為「萬園之園」,然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侵略者洗劫一空、焚之一炬。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出於各方面的考慮,由同治皇帝親自開啟的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式動工,計劃重修二十多處共三千多間屋宇殿閣。當年二月,總管內務府奏準行文兩湖兩廣四川等省,各採辦大件楠、柏、黃松等木料各三千件,限期報送北京。

此前的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御史德泰認為當時國家比較太平,曾奏請重修圓明園「以復舊制」,並代遞內務府庫守貴祥所擬京外各地按畝按戶按村鱗次收捐的籌款章程五條,認為這樣「既不動用庫款,又可代濟民生,條理得宜,安置有法」。當時立即遭到恭親王奕訢等人的極力反對,並請旨嚴責,同治帝當時也支持奕訢的意見。但是,後來同治帝還是開啟了這一浩大工程,並發布「擇要重修」的上諭,強調是為了「上娛兩宮皇太后之聖心,下盡朕之微孝薄忱」。

啟動這項計劃,同治帝是有所考慮的:一方面他剛剛親政,重修好了也是他政績的體現;二是為了讓兩宮太后有個遊樂養老的地方,避免再幹預政治;三是更有內務府的上下人等給他描繪圓明園的恢宏與瑰麗,使他終於動心重修圓明園。實際上,有了浩大的工程,內務府的人們才有油水可撈。再就是,圓明園被焚燒後,還保留了一部分完好建築,像雙鶴齋、課農軒、耕耘堂、蓬萊瑤臺,萬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十餘處,基礎還比較好。就這樣,同治帝親政伊始,就決策了這個大工程。

可是事與願違,當時的大清固然平靜了幾天,但仍然危機四伏,財力更是入不敷出。雖然大清財政拿出了兩萬兩白銀作為啟動資金,也是杯水車薪。19歲的同治帝決定向大臣們募捐,大講重修圓明園的意義,提出「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

這件事從湖北漢陽知縣陳豪揣摩上意的奏摺中可以看出:「圓明園經列聖積累,始告美備,近雖節減至千萬之數,已僅苟完苟美,而部中無項可籌,專待處分,上意亦洞鑑部款。但責令內務府設法,前已奏請王大臣按令輸捐……醇邸自言……不能不捐,不能少捐……擬捐王俸十年,合二萬兩之數。近來日動千工,內務府所捐十餘萬兩,只能清理舊址,圈轉圍牆之用。聞承辦之員,已急不可當矣。」這個奏摺反映了當時重修圓明園面臨的財力困難。

於是,在京的滿族王公大臣官員紛紛捐獻修園經費:二月二十五日,惠郡王、醇親王、輔國將軍等相繼捐輸;三月二十日,恭親王奕訢捐銀五千兩。漢族官員也紛紛解囊: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文田捐五百兩,戶部左侍郎宋晉捐一千兩,翰林院編修潘祖蔭捐兩千兩……

同治帝信心很足,在廣泛開展募捐的同時,還多次到圓明園重建工地視察。據清文史學家、山西道監察御史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三月十二日夜幸圓明園安佑宮等處看視工程,盤桓整日,周視各地,不以為倦反覺其樂;四月初九,幸安佑宮閱視工程並於雙鶴齋進晚膳;五月十一日,復臨幸安佑宮等處看視工程。由此可見同治帝對此項工程的重視程度,多次親臨現場指導。

內憂外患,眾臣反對

重修圓明園需要耗費巨資,這對於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的清廷來說,不堪重負。所以,同治皇帝提出重修圓明園後,贊同的人並不多,朝野上下反對之聲鵲起。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的老師、後任協辦大學士的李鴻藻率先諫阻,他認為「粵捻初平,回焰方熾」,應培養元氣,不宜「以有用之財,置無用之地」,其後又多次進諫。到了當年十月初,陝西道御史沈淮上疏進諫,認為國家帑藏支絀,水旱頻仍,軍務亦未盡蕆,力請暫緩修園。可同治帝不但未能採納這些意見,反而對這些人進行了批評。

但是這二位的進諫對同治帝已有所啟迪,他再次頒上諭,強調修園是出於孝道,同時申明此次「令總管內務府大臣設法捐修」,且「因物力艱難,一切從儉」,僅將供奉聖容之所安佑宮暨兩宮皇太后駐蹕之殿,並皇帝辦事居住之處,略加修葺,其餘概不興修,以昭節省。同治帝要求「將此明白通諭中外知之」,他的意思是告訴大家不許再提此事。但是,十月初七,福建道御史遊百川仍然再次上奏摺勸諫,強調修園計劃「興作非時,恐累聖德」。這下惹怒了同治帝,他親擬諭旨予以批駁,並將其革職。

次年五月十二日,天上出現彗星,大家都認為不祥。五月二十一日李鴻藻再次上疏勸諫同治帝「法祖宗定製,辨色視朝,虛心聽言,實事求是……勤求治法,屏無益之遊觀,軫念時艱,省無名之興作」,言辭懇切。同日,四川總督吳棠上折,說巨木盡已被太平軍毀伐、水路運輸極度困難,奏請延期辦理。至此,可供重修調用的經費、原料全部告急,再加上彗星出現,引發了新一輪的諫阻。六月初一,兩江總督李宗羲率先上《星變陳言疏》,借五月十二日天象,委婉表達了對重修圓明園的反對。六月七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文田上《奏為上天垂象可畏,請敕下明詔停園工事》,這是京中第一個果斷表態反對重修圓明園的大臣,他說:「今天象已見,人事將興,彼內務府諸人豈知顧天下大局?借皇上之威,肆行朘削,以固其寵,而益其富,其自為計則得矣……又言,皇上亦知圓明園之所以興乎?其時,高宗西北拓地數萬裡,俄羅斯英吉利日本諸國皆遠震天威,屈服隱匿,又物力豐盛,府庫山積,所有園工悉取至內帑而民不知,故天下皆樂園之成。今俄羅斯諸夷出沒何地乎?國帑所積何在乎?百姓皆樂赴園工乎?聖明在上,此不待思而決者矣。」李文田這封奏摺心平氣和,情真意切,同治帝閱後沉默良久,未置一語。

與此同時,恭親王奕訢坐不住了,聯合其他親王、軍機大臣等十位重臣聯名給皇帝上疏進諫,可是奏摺送上去後就沒了音信,無奈眾大臣再三奏請要進宮面見皇帝。七月十八日,同治帝同意召見奕訢等人。據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載,奕訢等陳述了重修圓明園的弊端後還提出了建議,不想同治帝聽了很是反感。奕訢等還逐條解釋,同治帝徹怒,說:「此位讓爾如何!」大臣們聽後都為之驚愕,一起跪下,伏地痛哭,大學士文祥痛哭幾近昏厥,最後被人扶出。醇親王奕譞則繼續泣諫,痛陳必須停止修園之理由。

如此境況下,過了一個多月,同治帝不得不召見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再議是否修園之事,但你來我往反覆辯論,最後也沒個結果。

騙子醜聞終結重修計劃

就在同治帝和王公大臣僵持不下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騙子醜聞,成為壓倒圓明園重修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人叫李光昭,原為販賣木材、茶葉的小商販,同治元年,由監生在安徽報捐知府銜。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對此案的記載比較詳細:這個李光昭做生意有一套,同治十一年,他來京販賣木材時結識了內務府大臣誠明、堂郎中貴寶、筆帖式成麟等。聽他們說同治帝要重修圓明園,而且正在收集木料的消息後,商業頭腦發達的李光昭覺著這是一個賺大錢的機會,便謊稱自己在多個省份購有楠、柏、杉、松木等價值十萬兩銀子的木料,願運往通州,報效朝廷。得到皇帝的批准後,他便以「奉旨採辦」名義,私刻了「奉旨採運圓明園木植李銜」的大印,前往四川等地招搖撞騙。

但是重修圓明園所需木料要求高,李光昭到各地採辦進展並不順利,眼見限定的日期臨近,沒辦法他來到香港同一位法國商人籤訂了購買三船價值五萬多元洋木的合同,先付了定洋,說好貨到天津即付全款。回到北京後李光昭向內務府謊報自己購買了價值三十萬元的洋木。法國商人很快將貨船開到天津港,消息傳到北京,正被木料短缺所困擾的同治帝聞訊十分高興,急令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免稅放行,速運京師。

這時的李光昭根本無力付款,便稱木材尺寸與原議不合,拒絕提貨付款。法商大怒,找到法國駐天津領事出面,照會天津海關和天津道,要求清政府扣留李光昭,令其付款並賠償損失。李鴻章急奏同治帝。李光昭不僅多報了二十多萬元的貨價,而且竟私自以「圓明園李監督代大清皇帝」的身份與外商立約,差點引發一場嚴重的外交糾紛。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同治帝諭令將李光昭革職,交李鴻章嚴行究辦。李光昭被判斬監候,秋後處決。

李光昭詐騙消息傳開,輿情大譁,更成了反對派進諫停止重修圓明園的理由,包括李鴻章在內的一大批重臣一起勸說,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同治帝終於將重修圓明園的計劃叫停,工程啟動不到九個月就此終結。

如今萬園之園的華美已不復存在,圓明園遺址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醒我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原標題:晚清重修圓明園之爭)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 | 劉永加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1901年圓明園的歐式拱形門:已遭破壞
    1、老明信片中的北京影像:圓明園2、圓明園,原為皇家園林,有「萬園之園」之稱,於1860年和1900年分別遭受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毀。3、北京西郊圓明園的廢墟。原為清朝皇帝的離宮,但在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的戰亂,現在只剩下殘垣斷壁。
  • 清朝的皇帝中,同治是一個真正的「異數」
    左宗棠西徵,查得情弊,上折嚴劾,成祿「革職拿問」。但成祿是醇王的私人,後臺太硬,如此惡行,最後只擬了一個「斬監候」。是個人就曉得,這一「候」,腦袋就算保住了。等到了皇帝大婚太后整壽之類的「普天同慶」的大喜事兒,或「加恩」,或「大赦」,就可減刑,甚至釋放。一位甘肅籍的御史,叫吳可讀的,悲憤之下。上折力爭。內有警句:「皇上先斬成祿之頭。
  • 同治皇帝的死因真是梅毒?不值一駁的民間傳言!
    同治皇帝是清朝出了名的「窩囊」,他是鹹豐的獨子,沒有當皇帝的競爭力,也就沒有了勤學苦練的動力。更重要的是鹹豐去世後,同治缺失了嚴父教育,而慈禧代替鹹豐承擔了嚴父教育,這樣就導致同治的慈母教育又缺失了。這種缺失的教育,導致同治成為就是叛逆的典型代表。
  • 網傳平安夜和聖誕節是火燒圓明園的日子,荒唐傳言水也有人信,特此...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 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藍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
  • 女網友邀約酒吧見面 半小時竟消費酒水兩萬多元
    女網友邀約酒吧見面 半小時竟消費酒水兩萬多元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12-21 07:32    美女網友的背後是你想不到的利益聯手半小時消費超兩萬2018年10月10日傍晚,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城北分局元通派出所接到報案。
  • 女網友邀約酒吧見面,半小時竟消費酒水兩萬多元……
    「美女網友的背後是你想不到的利益聯手」半小時消費超兩萬2018年10月10日傍晚,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城北分局元通派出所接到報案。美女網友的真面目在小羅的帶領下,民警找到了這家酒吧,警察當場扣押了酒吧裡的紅酒、POS機、帳單、現金等物品,並將兩名男服務員帶回派出所調查詢問。警察調取了酒吧門口的監控錄像,通過仔細梳理發現,從10月1日到7日共有4名女孩,頻繁約不同的男士來這裡消費,每次都是一男一女。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
    12月1日,十二生肖中的「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成為首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網上引起歡呼一片,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十二生肖銅首齊聚的一天。圓明園的歷史記憶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座聲名顯赫的皇家園林,主要是皇帝盛夏避暑、處理軍政事務之所,有「萬園之園」之稱。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叫做雷金玉,是清朝建築世家樣式雷的第二代傳人。
  • 同治皇帝為何19歲便英年早逝?如此生活無度,能活到19歲已是高壽
    同治皇帝名叫載淳,是鹹豐帝的獨子,因而沒有面臨過殘酷的皇位爭奪,便在1858年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  載淳早就應該親政,但是慈禧已經陷入了對權勢的迷戀之中,她以載淳「典學未成」為理由,一直不肯讓載淳親政,直到1872年,載淳成婚了,她才捨得放開一點手,惹得載淳反抗不成,只能從其他方向來讓太后頤養天年,比如說他曾經不顧眾人反對,試圖修復圓明園,就是希望讓慈禧在那裡休養生息,這樣便無法再幹預朝政。
  • 京華物語丨鹹豐皇帝拋棄了北京城,同時也拋棄了圓明園
    當鹹豐準備離開圓明園而沿福海匆匆行走的時候,他四歲的兒子,大阿哥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發出了「安樂渡、安樂渡」的歡叫聲。因為在平時,鹹豐皇帝曾帶著年幼的載淳在圓明園福海泛舟徐行,岸上的宮人這時必須遞相呼喚「安樂渡!」,直到船隻到達彼岸才能停止。
  • 圓明園被毀前老照片在英國流出,每一張都讓人無比震撼
    圓明園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是清朝歷代皇帝最喜歡的度假和療養勝地,裡面有無數的奇珍異寶和珍貴有特色的建築,但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朽無能,統治者直接棄城逃跑,導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還放火燒毀,雖然我們都知道圓明園是璀璨的瑰寶,但是已經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它的美麗了,每當想起都讓人無比惋惜。
  • 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載淳的年號,我們都知道是「同治」,不過這同治,卻並不是起初給他定下的年號。在開始,給他定的年號是「祺祥」,並且,連祺祥通寶的樣錢都已經製作了出來並發行了一部分。那麼,祺祥為何變成了同治,同治的年號怎麼來的,原因要講到兩枚印章。鹹豐的皇后是鈕鈷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
  • 圓明園被毀後,專家們沒有放棄修復,最終發現了意外驚喜
    每當提起圓明園,大家都會感到無比遺憾和痛心,作為古代皇家園林技藝的巔峰之作,圓明園的美麗我們再也無法親眼見到了,雖然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只剩下一片廢墟,但是專家和工作人員們卻始終不願意放棄,他們依然在遺址上尋找著文物。
  • 火燒圓明園背後的歷史真相
    巴夏禮自己也說,他每天能吃到兩頓米飯或麵條,同時配有少量的肉和蔬菜。另外,還有一些糕餅、饅頭及少量的茶和煙。巴夏禮等九人於8日釋放時,因英法隨行士兵關押在其他地方,他們並不了解這些士兵的情況。到10月12日,關押在其他州縣監獄的士兵送到英法兵營時,英法聯軍已在圓明園搶劫了整整一個星期了!可以說,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的肆意搶劫,與清方虐待、殺害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
  • 凡爾納三部曲之一,海底兩萬裡了解一下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凡爾納三部曲」(另兩部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的第二部。全書共2卷47章。小說主要講述了博物學家阿龍納斯、其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一起隨鸚鵡螺號潛艇船長尼摩週遊海底的故事。
  • 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知識梳理:《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   作者簡介   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作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1828年生於法國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習法律。
  •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劫160周年紀念」學者訪談
    我知道這封信被收入學校的課本中,在中國流傳甚廣,我記得在山東遇到一位老師,她說她八歲時就在小學課堂上知道了這封信。我也很高興看到雨果的雕像在圓明園落成。對我而言,其實雨果就是我剛才所提到的「記憶責任」的一部分。吳浩:圓明園的海晏堂12尊青銅獸首流失海外,目前有8個已經回歸中國,其中法國皮諾家族無償捐贈了鼠首、兔首回歸中國,請問您二位怎麼看待獸首回歸中國?
  • 慈禧西逃時向喬家借10萬兩,問要何賞賜?喬家:題四個字就行
    尤其是慈禧在西逃之時,依舊不改其奢靡習性,開口便向當時的晉商喬家借了10萬兩白銀。臨終前,他將代表皇權的兩枚印章交給皇太子和懿貴妃保管,形成了二聖同朝局面。因為當時皇后慈安還在,懿貴妃便與皇后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由於同治年幼,慈禧抓住機會發動辛酉政變,正式奪取政權形成垂簾聽政,親王議政的局面。
  • 秋遊圓明園——雨果與圓明園
    作者/臨海憑風下了高鐵,從西門進入圓明園後,隨著人流,經過綠樹掩映的山丘和湖河蕩漾的水域,終於來到了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的殘片碎石,但是找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人們認可的現存的「圓明園」標誌的似兩扇大門的大柱子。
  • 遇到網絡詐騙等網絡問題如何報警?
    比如遭遇詐騙後,不是馬上報警,而是搜索「網絡警察」……兩年前,吳某用「中國110網絡警察」的名義在網上各個論壇註冊。自稱是網絡警察,受理各種詐騙案件,還留了QQ號。他還夥同溫某、陳某、歐某、符某等人實施詐騙。吳某負責網絡詐騙,溫某等人負責接收被害人轉帳的銀行卡,同時安排人員提取錢款,每成功一筆收取15%的好處費。不久後,他們就遇到了第一個受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