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正義的美少女戰士,水兵月!我要代表月亮,消滅你們!
——《美少女戰士》
或許,小時候的我們都曾對動漫世界報以不同的期待。課桌裡藏著的漫畫,飯點準時開播的動畫片,一個個奇幻美好的故事世界,架構起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第一道幻想:鄰居可能有隻龍貓,公園的角落裡可能散落著龍珠,睡醒後發現床尾有隻會放電的皮卡丘……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對於很多80、90後的人來說,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WiFi的年代裡,我們依然過得很開心,而見證我們長大的不只是時間,還有那些即將完結或者已經完結的經典動漫。那些與它們有關的回憶也不僅僅是一段泛黃的碎片,也幻化成充滿生機的源動力。
來自波蘭的自由職業者託西亞·桑(ToshiaSan)是個充滿了幻想的動漫同人插畫師。自學成才的她對動漫世界充滿了熱情,並將其融於創作中。她喜歡畫各種穿著彩色服飾的可愛少女,是她們點亮了她的生活。與此同時,託西亞還製作了很多同人作品的衍生產品,放在網站中售賣。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那些小巧且精緻的人物貼紙以及手稿的複印本。
託西亞對人物角色的刻畫十分鮮活,並用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描繪著她所喜愛的動漫人物。不論是宮崎駿動畫中的女主角、迪士尼的公主們,還是《美少女戰士》《鬼滅之刃》,這些我們耳熟能詳且備受歡迎的動漫角色在她的同人作品中,都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和視覺衝擊力。豐富的想像力,流暢的線條,精準的結構,細緻且精緻的人物刻畫,收穫了眾多原著粉的心。託西亞也因此自豪地說:「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同人插畫師」。
表達是這個時代十分重要的工具,它像是計算機中的不可缺少的程序,而表達的方式,就像程式設計師手中的代碼,存在多種多樣的組合和呈現形式。換句話來說,各類同人作品雖不等同於真正意義上的創作,但它所呈現出的多樣性卻使得受眾群體收穫了更多的幸福感。就像託西亞的粉絲們說的那樣:你的作品讓我對故事有了更多的憧憬。
雖然對於同人的概念,並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定義,但在一般情況下,它所指代的是那些在具有相同愛好的群體中所流行的,基於已有作品進行的二次創作。譬如,小說《悟空傳》是《西遊記》的同人文,《啦啦啦德瑪西亞》是遊戲《英雄聯盟》的同人微動畫,以及南派三叔因看了《鬼吹燈》才寫出的《盜墓筆記》。當然了,除了這些特別出名的作品外,還有不少插畫、視頻、音樂等形式的同人作品,而這些內容的創作者們大多是原著粉。他們不但用內容表達了自己的喜愛,也在二次創作中反哺原著。
或許可以說,同人文化的興盛,相關作品的火爆等等,都是小眾文化在向大眾文化滲透的過程。尤其是那些以二次創作為主的同人作品,更多的是圍繞原著周邊所進行的文化闡述,繼而形成一個更為豐富、多元的社群團體。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有愛,萬物皆可出同人」。同人插畫師託西亞也在堅持著這樣的原則,用數碼插畫或者傳統素描的形式,對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或作品進行著獨具個人風格的二次創作。
在社交文化發達的今天,圈地自萌已難以讓一個作品、一個IP形象持續長久有效發展。我們需要粉圈正確看待同人圈,也需要主流文化接納同人文化。因為,同人文化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多維度、多角度的創作,是屬於觀者的自由創作空間。同時,對於原著來說也是一條極為靈活的捷徑,畢竟,還有什麼內容比用戶自己創造的內容更能吸引他們呢?
網際網路、數碼技術的發展,為同人文化提供了關鍵的媒介條件。擁有動機和熱情的二次創作者,以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興趣點出發,突破物理時空的既定限制,向更大範圍的人群傳播他們的同人作品,與那些未曾謀面的、同好群體結成更大的網絡群體。不僅如此,一旦一款遊戲、一部動漫作品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同人文化圈,觀者們就有了更多想要留下的理由。因為,是喜好驅動他們關注與產出。這樣的精神狂歡,也讓觀者對其原著作品產生了更多的情感與黏性。
託西亞·桑(ToshiaSan)
同人文化的圈子是因為「愛」才凝聚起來的,通常是不涉及商業利益的,它更像是一個圈子裡的自娛自樂。那些鮮活的人物角色,被作者刻意忽略的空白劇情,成為了同人作品最想要補充和豐富的內容,粉絲藝術的生命活力也往往就生根於此。
「我畫中的故事究竟會有一個怎樣的結果,我不得而知,但我愛迄今為止我畫過的所有的女孩們。」
——託西亞
眼緣藝志 第613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
圖片來源:網絡
文字撰寫:
如需轉載請先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