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則《名偵探柯南》當中的對話被網友翻出,引起了大家對日本社會階級固化的興趣。殊不知日本動畫片曾經無意的自黑,在另一邊的大陸卻被網民們像撿到寶一樣興奮地嘲諷著。
衡量階層固化,最重要的兩個指標:
一個是:基尼係數,
一個是:財富的代際傳承。
一般而言,基尼係數超過0.4,就認為不平等了,而且是到達了一個危險的警戒線了,超過0.5就非常危險了,一般都是非洲的動亂國家和完全拉美化的國家才會超過0.5。去年某些城市也超過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看到了。而日本這個水平只有0.37,低於警戒線,北歐一般低於0.3,美國到了0.48。
財富代際傳承,指的是子女的收入和財富,跟他們父母的相關性,如果完全不相關,就是0,完全來自於父母就是1。
一本叫做《人類網絡》的書,提到了2016年的這個數據,日本的排名也不高。當然,為了不刺激大家,我把倒數第二打碼了。
事實上日本戰後一共發生過四次比較明顯的貧富分化。
●高度成長期:
大都市圈和地方圈的經濟和所得差距拉大
政府對策:國土均衡發展、地域產業振興
●泡沫期:
股價和地價飆升導致的資產所得差距拉大
政府對策:地價抑制政策
●小泉安倍政權時期:
結構改革導致的收入和僱傭差距拉大
政府對策:再挑戰政策
●第二次安倍政權時期:
安倍經濟學導致的資產所得、收入、僱傭和地域差距拉大
政府對策:通過加薪生成良性循環、地方創生
可以說安倍經濟學導致的貧富分化就是前面三次的大集合。
一般的階級固化是:缺乏上升渠道
日本的階級固化是:缺乏上升動力
原因是日本中低層人民有以下兩個根深蒂固的觀點:
先來說第一點,我們來看看日本年收入排名最高的職業:
前三的飛行員是2048萬(約136萬人民幣),醫生是1161萬(約77萬人民幣),大學教授是1081萬(約72萬人民幣)。
我們都知道飛行員是天賦+努力都要極高的人才能當,醫生則需要多年的學習和超高的醫學院學費(付得起學費需要至少兩代人的努力),大學教授也是需要非常多的付出。
接下來看排名90-100的職業:
很多是流水線工人等不需要高教育水平的職業,年收入在350萬左右(23萬人民幣)。
也就是說,即使你拼盡天賦家世最終當上了醫生、大學教授,工資也只是高中畢業後去工廠工作的人收入的3倍左右。反過來說,即使你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接受高等教育,還是能拿到最努力的人1/3的收入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很多人覺得一分努力一分收穫,百分努力三分收穫了。
接下來說第二點,在日本做一個富人真的沒那麼大的吸引力。
如果你愛吃牛肉,有錢人吃300g約600人民幣的的A5和牛,窮人吃300g約60人民幣的澳洲美國牛肉,幸福感真的差不了太多。蔬菜水果吃不起國產的,中國進口的絕對可以讓你吃撐。衣服家具日用品基本都有價格合適質量優良的選擇。
一個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也是可以讓人維持體面生活的。加上二手產業的發達,可以用一件優衣庫的錢買到品相不太好的二手奢侈品。
如果你得了癌症,收入低的人可以享受高額療養費制度,基本每月醫療費支出可以保持在月收入的1/4以內,如果70歲以上會更低,不會治不起。
當然也會有人拿新聞報導的網吧難民,貧困女性來舉例。這些人基本和三和大神差不多,不願找穩定工作自己有沒有特長,賺到錢馬上就花不懂儲蓄,明明有很多援助制度卻不去利用,這種人也要保障他們的體面生活還真是需要共產主義社會了。現在日本缺人手到基本便利店快餐店都是越南人在打工,日語磕磕絆絆都能順利工作,身為日本人難道做不了嗎?
總而言之,日本貧富差距太小(基尼係數低),社會保障太好(全民醫保,生活保護制度),有錢人維持資產成本太高(固定資產稅等),資產傳給下一代成本太高(遺產稅等)這些都是導致日本人缺乏上升動力,進而階級固化的原因。
由於經濟發展緩慢,日本整體的機會變少了。就是日本的財閥們日子過得也不好,世界500強佔比越來越少,財富榜上榜的人也越來越少。草雞變鳳凰一般都需要經濟中高速發展。
我們看起來一直都不缺少財富神話,其實也是分行業的:第一波是商業,第二波是地產,第三波是網際網路,第四波是移動網際網路,除了在下一波進入合適的行業,還有幾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