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系列6開始到第20,逐步講了旋梭調試的一些方法,旋梭的位置關係到跳針、斷線、線跡不好等問題。
因為前面我一直用跳針的話題來引導整個進度,由淺到深。今天就把修理跳針的內容回顧一下,做個總結,後面開始學習其他內容。
系列6,講了旋梭的標準位置調法,這也是大部分平縫機出廠的位置標準。在機器長時間使用後,為了適應縫料的不同狀況,零件的磨損,這個標準值慢慢就變成了參考值。
系列7和8,講了線環和勾線時間怎麼調整,這是縫紉機裡兩個最基本概念。勾線時間怎麼調整是我個人的方法,能學會不會有壞處。
系列9和10,說了些機針會出現的問題,檢查機針,是我們開始修理的第一步。也是個習慣,更換機針後再修理最穩妥。比如機針有歪斜,你現在調好了距離,等一會換根機針機器又壞了。
系列11,標題是薄料跳針怎麼回事?這一個環節其實最重要,視頻沒法做出太多分類說明,我這裡說一下。觀察面料、了解情況,除了看,還要問(不是自己用)。我這裡只單獨說了薄料,但我希望大家都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實際上,面料軟硬(浮動量大小)、面料密度和約束力(對線)、針、線的軟硬光滑粗糙、機器速度、操作習慣(老師傅和學徒會有不同結果)等等都對線環的形成有影響,——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這些也要有點經驗積累。了解情況是最起碼的,比如這種面料不跳針那種又會跳,面料有什麼區別對比下就有數;又比如機器剛剛是好的,斷根針就跳針了,就檢查斷針會造成的錯位,——只有了解了情況,需要針對那些部位做出檢查才心中有數。
——第一次修一臺機器要花更多時間,這臺機器多修幾次後,一出問題馬上就可以找到原因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有了前面的信息做基礎,信息量越多判斷就越準確。
系列12、13就是對前期判斷做出針對性調整,我說的是通過改變勾線時間的方法來修理薄料跳針的問題。這只是針對勾線時間少才做出的調整,如果勾線時間夠多呢?也許就是側面距離大了,薄料線環形成的小,側面距離自然也影響勾線成功率;也許是旋梭尖不理想,甚至旋梭尖不光滑,這些都有可能,要會變通。
——所以有些人就問了薄料跳針怎麼修的問題,我一下子也答不出來,說多了太複雜,說少了叫碰運氣。
14、15講了旋梭尖和針眼的距離。如果把調旋梭分成三個要素,勾線時間、離針眼距離、側面距離,這算第二要素了。這個距離的遠近是基於線環會歪斜的判斷所做出的調整。另外講了齒輪對這個距離的影響,其實還有個故障也會影響這個的精度,就是針杆上下磨損後串動,因為平車針杆連杆帶了滾針結構,所以這種情況少(除非滾針壞了,那也用不了了),像老式縫紉機連杆式的機器這種情況就多了。
16到20,這算旋梭第三要素吧,影響調整這個側面距離的有:旋梭尖形狀、下軸串動、針杆鬆動、機針大小。原則是越近越好,但要控制好擦針的程度。在有些特殊場合甚至也有通過旋梭尖過盈達到0.1—0.5毫米,機針扭轉8—20度來保證百分百不跳針的調法。
(說這麼多,可能有人對我說的視頻在哪都找不到,普及下這平臺知識,點關注,退出,底下點:我的—點關注—點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