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印度棉紡織業的衰落?

2020-12-19 大國歷史觀

引言

印度後殖民主義史學曾強調,是歐洲推動的19世紀的全球化破壞且極可能摧毀了傳統的手工業。不過,有人或許發現,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是印度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這一觀點已經轉變,而新的解釋強調的是歐洲工業化所起到的作用,或印度和中國未能適應而導致的結果。

二者當然是很難分開的,因為歐洲的產品進入印度市場,不僅僅因為價格低廉,它同樣還得益於殖民地的制度和關稅給母國帶來的持續好處。在英國的統治下,外國貨船運往或運離孟加拉的貨物的稅率,在1810年增加了一倍,而英國的貨物卻被給予了低稅率的優惠待遇。

▲進入印度的英國商人

1859年稅收制度進行修訂時,英國棉紗和布料的稅率被定為10%,而由於蘭開夏棉紡織製造商的遊說,三年後稅率被減至5%.工資差別使得印度棉紡織品在18世紀能夠與歐洲產品競爭,而到了1830、1840年代,歐洲的機器導致的生產率提高,完全消除了這種差別。到19世紀中葉,人們發現,維沙卡帕特南(Vizagapatnam)的產品已「無法和英國市場便宜的布料競爭」,而且古德洛爾(Cuddalore)銷往蘇門答臘的布匹「幾乎全被歐洲生產的布匹所取代」。

英國的紗線和棉布比得上印度生產的高檔產品,同時還大量地供應到國際市場,包括爪哇和波斯等之前由印度產品供應的市場。對於經濟衰退的程度,近年來的看法已經不那麼絕對,而是強調印度經濟,尤其是紡織品生產,有很大程度的連續性。提爾坦卡·羅伊贊成的觀點是,印度經濟僅部分受到廉價的工業化產品的負面影響,印度次大陸的手工業經濟領域,反而因市場的擴大和原材料更易獲得而受益。

▲印度尼西亞的爪哇

印度的手工業者不是簡單地屈服於國外(歐洲)的競爭,而是通過削減成本、重新定位、分享知識和信息,並且,如羅伊認為的那樣,通過加強社會資本來「適應」新的形勢。印度產業經濟中也有一些領域一直未受到競爭的衝擊,比如設計密集型和技巧性的手工織布。這種解釋把作用歸因於印度生產者,強調19世紀晚期印度的工業化僅部分追隨了歐洲模式,而如手工織布這樣的強大產業卻得以保留。這和強調在19世紀末期印度棉紡織生產缺乏效率、勞動生產率低下的分析結果是大相逕庭的。印度棉紡織業在19世紀的相對衰退,也具備我們現在所稱的「大分流」的背景。印度經濟未能例外,它的內捲化體現了亞洲的經濟繁榮在百年來逐步衰落的一種更廣的趨勢。

然而,「西方崛起」和「亞洲衰落」的程度,存在著一種被誇大的趨勢。舉例來說,在1830年,在印度棉紡織生產中,總的英國進口產品僅佔4%-5%.同樣地,直到1830年代,歐洲的棉紡織生產規模也大大小於印度。英國1820年代棉紡織業的規模,只相當於印度次大陸棉紡織業規模的一半(可能僅為三分之一)。二十年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英國的生產超過了印度。這些數據同時也揭示出,競爭介於印度和英國之間,而現代法國棉紡織業和歷史悠久的奧斯曼棉紡織業等重要的棉紡織生產者,規模則相對較小。

▲英國人的紡織工廠

然而發展軌跡是不同的。當奧斯曼帝國的棉紡織生產正在衰退,或許印度的棉紡織生產已經衰退的時候,英國和法國卻在迅速發展。印度和土耳其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歐洲布料的競爭,印度次大陸和中東都承受著歐洲對原材料日益增長的需求所帶來的壓力。就拿奧斯曼帝國來說,帕塔薩拉蒂認為,由於擴張的歐洲產業對原材料的需求,它存在著從生產成品布料轉向原棉和紗線貿易的動機。這在開羅和布爾薩(Bursa)尤其明顯,不過,尚不清楚這是不是整個帝國的普遍趨勢。

在18世紀末,開羅有12000名工人,受僱於十八個不同的紡織品生產分支,但半個世紀之後,這個產業卻轟然倒塌。政治勢力(殖民主義)和市場的重新組合(西方工業化導致),都不足以解釋亞洲棉紡織業的複雜經濟發展軌跡。印度和奧斯曼的產業都進入了衰退階段。舉例來說,土耳其生產的紗線,從1820-1822年的每年11500噸下降到1870-1872年的每年僅300噸。

▲奧斯曼棉紡工廠遺址

1820至1910年間,奧斯曼帝國的棉布生產下降了至少一半。不過,正如伊納西克所認為的那樣,這樣的衰退的原因,在不同時間的不同的經濟領域中都能找到。最初的衰落,是由於進口紗線取代了本土紗線而造成的,隨後又是因為英國產品取代了印度進口產品。最後,也是最重要一點的是,歐洲產品進入了鄉下的內陸市場,取代了原先本土生產的便宜而劣質的棉紡織品種。

這種觀點,近年來被帕穆克(Pamuk)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修正,他們提出,歐洲工業產品的影響力,或許因市場的不同而不同。歐洲紗線和布料的進口急劇增大,但不會總是取代本土生產。舉例來說,進口紗線適合對價格敏感的市場,但本土的手工紗線在注重質量的地方卻受到偏愛。手工紗線既用於工業化織布,也用於手工織布,且布料的後期處理是用工廠生產的染料來進行的,因而在工業化和手工之間,或進口和國產之間保持簡單的對立是很困手工生產和現代工業之間的區分,在印度甚至更難以站得住腳。

▲印度老者

從1870年代開始,印度帕西人(Parsi)從英國進口機器在孟買投資建立起了工廠生產,該產業很快就向中國、東非等國際市場供應紗線和棉布。機器生產同樣也為當地的手工織布業供應紗線。印度布料的後期處理也同樣受到西方技術的影響,合成染料在19世紀下半葉取代了天然染料。然而,歐文·瓊斯(Owen Jones)、福布斯·沃森(ForbesWatson)、珀登·克拉克(Purdon Clarke)等英國設計改革者發起的運動,卻導致了出人意料的結果,與西方機械化生產便宜的產品截然不同的是,印度的生產從概念上降級為手工業。

結語

儘管他們捍衛手工織布和非機械化生產(並從設計的角度譴責英國工業化產品的可怕),但他們的運動卻被認為是無意地推動了歐洲之外生產的異化,並導致它最終淪落到製造業世界的邊緣。即使是20世紀初號稱經濟擺脫英國、自給自足的「抵制英國貨」(swadeshi)運動,也落入了敵對機械化產品的陷阱,把對英國產品的抵制與接受農村本土生產畫等號。

相關焦點

  • 印度棉布的獨特性有哪些?它靠什麼在棉的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
    引言現代早期的印度,成為棉紡織生產和貿易的主要地區,但對其他棉紡織生產地而言,在效率和獨特性方面,印度並不是楷模。那麼問題依然存在:印度棉布究竟有什麼特別呢?它們為什麼在全球市場如此暢銷呢?我推測,原因在於後期加工的工藝而不在於生產和原材料成本。
  • 印度布料的競爭力:來自中國、義大利還有德國織造業的壓力
    引言對中國、黎凡特和歐洲的棉紡織生產的調查,引得我們不禁要問:印度的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相對比較成功,是因為在生產力上具體的比較優勢,還是因為它們的生產組織呢?這大約相當於17世紀末從印度經陸路商隊貿易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布料的五分之一到一半。這一數量,同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和英國東印度公司(EEIC)17世紀末巔峰時期每年為歐洲進口的120萬匹布料大抵相等。
  • 中國人收入並不低,但「消費率」卻不如印度!究竟是什麼造成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相比其他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生產力和消費能力都要強上很多,但是通過一組數據顯示,我國的消費率僅有39%,而印度的消費率卻高達66%,巴西的消費率也達到了68%,同樣是發展中國家,這樣的數據讓人感到疑惑,原因究竟出在哪
  • 絕望的印度女官員服毒:印度,相對於女性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
    記者了解到,服毒自殺的原因是走投無路,約妮·庫馬裡稱:「在疫情期間,與黨派領導反映的問題均沒有得到相應的反饋,就算是面見了高層領導,但也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印度所謂的婦女聯盟稱會實現社會主義,保護婦女,但印度執政黨卻一直在弱化女性的權利。
  • 印度和歐洲的紡織生產都有哪些特點?與中國的有何不同?
    引言印度和歐洲的棉紡織生產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有關印度(還有中國)的紡織品生產是否走上原始工業化道路的辯論愈演愈烈,但卻一直沒有結果。原始工業化的概念是由富蘭克林·門德爾斯(Franklin Mendels)於1970年代針對現代早期的歐洲提出的。
  • 1958年 蕭山棉紡織廠開始籌建
    1958年4月1日,蕭山棉紡織廠籌建處成立,當年8月破土動工,次年2月投產。到了1968年8月8日,蕭山棉紡織廠改稱為杭州第二棉紡織廠,曾經成為浙江省最大的棉紡織廠。據她回憶,當時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市民的穿衣需求,省委、省政府決定新建一座擁有10.8萬紗錠、2244臺布機的大型棉紡織廠,最終廠址就選在了原城廂鎮北郊莊西廟處。廠址選定了,可廠房建設的困難卻接踵而來。張香蓮回憶說,由於當時全國到處都在搞建設,鋼材、水泥這些基建材料緊缺,於是,籌建處立馬調整方案,先採用土木結構來建造廠房,組織大家到龍遊去運木頭。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的棉紡織工業:困境中的世界為中國提供了機遇嗎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éka Juhász的最新研究則考察拿破崙下令實施的大陸封鎖對法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有何影響。她發現,1800年左右的法國企業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卻始終未能發展起來。1806年施行的大陸封鎖使英國紡織品進口減少為法國紡織品業提供了難得的成長機會,這一影響的效果甚至持續至長期。
  • 神奇的印度:真實的印度到底是什麼樣?並非網上說的那麼混亂
    但是如果你現在去印度旅遊,如果你在印度親自實踐考察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印度和網上所流傳的其實並不吻合,印度並不是那樣貧窮、混亂、落後,相反印度是一個整體欣欣向榮的國家。那麼真實的印度究竟是什麼樣的呢?而隨著印度教育的普及,現代的印度人開始有了較好的素質,他們很少再出現扒火車現象;但是在一些農村或者邊遠地區,還是存在扒火車現象,這主要原因還是邊遠地區的文盲較多,這些不開化地區對法律意識較為淡薄,所以在這些地區還是存在扒火車現象。
  • 歐洲人在印度開了哪些公司?對棉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在17世紀上半葉葡萄牙海外勢力衰落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在亞洲,以及亞洲和歐洲之間最重要的兩家歐洲貿易商。這兩家公司是競爭對手,然而它們的興趣與成功卻全然不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站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而言,將棉紡織品銷到歐洲並非它的首要目標;相反地,到166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把印度棉布賣到倫敦的主要貿易商。
  • 印度雅利安的祖先古雅利安人到底長什麼樣?
    屬於彪悍的遊牧民族,大約在三千五百年前左右的樣子,因為氣候變冷的原因,他們逐漸開始向其他地方遷移。古雅利安人並沒有朝著一個方向遷移,所以,造成現在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雅利安人的基因成份。遷移的方向大致分了三個:往西遷移的雅利安人先後徵服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並融入其中;往南的一支則沿著今天的興都庫什山脈找到了古代通往印度的唯一入口-開伯爾山口,繼而徵服並逐漸融入印度文明。往東的一支最不幸,他們越過崇山峻岭來到了中華文明的地域。當時的中國已經處於商代,武器和組織作戰能力相對遊牧民族來說很成熟。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誕生於古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在印度歷史上曾經十分輝煌。然而,在當今印度,有超過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佛教信眾不到人口數量的1%。與之對比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雖然有過幾度衰落,但卻最終融入到了中華文化中,在中國站穩腳跟,持續流傳了2000多年。
  • 印度的最高級種姓,「婆羅門」究竟是什麼?他們在印度有何特權?
    相對來說大家對印度這個國家還是比較熟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印度跟中國的各方面比較像。大家喜歡拿印度跟中國比,比來比去自然就熟悉了。其次印度跟中國的距離很近,再加上這些年去印度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大家對印度的關注度自然就越來越高了。
  • 印度第一大都市孟買,放到我國排名如何?
    印度全國只有一個直轄市,那就是首都新德裡,也沒有副省級城市的說法,因此孟買放到我國估計也就是一個普通地級市。然而孟買在印度的定位非常高,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和重要交通樞紐,號稱印度西部門戶;孟買也是印度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以及重要的貿易中心、工業基地,還是印度的商業和娛樂業之都。
  • 企業衰落最重要的原因
    但絕大多數企業和組織逃不出興衰的周期定律,興盛起來勢不可擋,衰落下去也很迅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對於一些企業的衰落,有些人認為勢保護太過,其實這不是最本質的。把有相似經歷的企業一對比就會知道,有的企業在保護中衰落了,有的企業也卻在保護中更加強盛了。
  • 日本AV業衰落只有中老年人才買:裸女不值錢了(圖)
    日本AV業陷入危機。「兼職女優」成為新的賣點。臺灣東森新聞雲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導日本AV充斥暗黑世界。但近年由於網絡盜版嚴重,加上日本人口高齡化、生育率低等問題持續衝擊,AV業界已陷入衰落危機。據臺灣東森新聞雲8月28日報導,日本作家中村淳彥最近出版新書《AV產業之衝擊》,訪問66歲知名AV導演村西徹回顧這一頁AV興衰史。
  • 山東24家企業上榜 2019年中國棉紡織行業營收百強榜發布
    近日,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正式公布了「2019年棉紡織行業營業收入排名結果」等一系列行業及細分產品排名情況。除棉紡織行業營收排名百強榜外,還包括「色紡紗產品」、「色織布產品」及「牛仔布產品」營業收入十強榜,山東省有24家企業上榜,5家企業進入前10,再展紡織大省產業優勢。
  • 豹子「大鬧村莊」,造成人員傷亡,人們究竟能否對付它?
    豹子「大鬧村莊」,造成人員傷亡,人們究竟能否對付它?在外國來說豹子闖入村莊的那簡直是小意思,這不在印度的一個村莊裡,一頭豹子便闖入了人們的視野,村裡的人們紛紛圍觀著不敢上前,不知怎麼的,它又跑到了人們的街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