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青海省「2018血渭1號墓」的考古發掘又取得了的新進展,小說《鬼吹燈》中的「九層妖樓」也再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熱搜話題,原來小說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而是現實中真的有原型啊。
小說中的「九層妖樓」
該系列小說有8部,不過兇險的墓穴粗略一數至少有12處,一處比一處神秘和兇險,比如精絕女王墓、獻王墓,以及「九層妖樓」;
此處先澄清一個疑問,有的人被「九層妖樓」和「九層妖塔」弄迷糊了,以為是兩樣東西。其實小說裡基本都是叫「九層妖樓」,只有三兩次叫「九層妖塔」。
但是,小說裡「九層妖樓」的出現有兩次。
一次是在《精絕古城》裡,胡八一首先是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參軍到了崑崙山,在那裡第一次見到了藏地九層妖樓,也第一次見到了能把人軀體靈魂燒盡的詭異瓢蟲。接著他們一行進入崑崙山底,九死一生地經過九層妖樓,然後逃回地面。
影視作品中的九層妖樓
一次是在《崑崙神宮》裡,為了解開雮塵珠的秘密,破除鬼洞的詛咒,胡八一、王胖子、雪莉楊再一次來到了神秘的崑崙山脈,又一次冒險進入了九層妖樓。
在小說中,崑崙山的妖樓不止一個。
「資格」與「規格」
鬼吹燈小說把「九層妖樓」設定為一種【資格】。魔國規定,只有「主祭司」和「鬼母」才有資格葬入九層妖樓。小說中第一個妖樓的情況不明,第二個妖樓的墓主是初代鬼母念兇黑顏。
現實中考古發現,它只是古代墓葬的一種【規格】。因為「血渭一號大墓」從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層排列整齊橫穿冢丘的穿木,共有9層之多,一律為粗細相當的柏木。
一字之差,大不相同!
當然,小說是為了情節演繹的需要。那麼歷史上「九層」墓葬的資格什麼樣呢?這要從吐蕃王朝說起。
「魔國」的原型
學過歷史的知道,吐蕃活躍在我國的隋唐時期,比較強大~那時候還有個吐谷渾(tǔ yù hún,亦稱吐渾),是一個小國。雖然地盤小,但它的建立者「吐谷渾」和這個少數民族的生命力挺頑強!(頑強歸頑強,但耐不住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力量)
唐朝-吐蕃-吐谷渾
據《晉書·吐谷渾傳》(卷九)記載,這個古老的民族最初誕生於遼東,是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由於族人少,經常被大族欺負。他們不甘心,就遠走他鄉到了黃河上遊和祁連山一帶,以都蘭為都城,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期間隋朝鎮壓過它幾次,它沒有被滅。無奈再後來,吐蕃強大起來了~終於還是把它吞併了。
現在考古發掘出的「熱水墓葬群」,就是這個消亡的古老民族吐谷渾的墓葬。而這個歷史上的國家「吐谷渾」大概就是小說裡設定的「魔國」的原型。
關於這個消失的小國,在當地一直流傳著不吉利的傳說,墓葬被稱作為「有妖怪的高樓」。
青海都蘭熱水古墓群
歷史上強大的國家,安全感來自於強大的軍隊和經濟實力。而「吐谷渾」這樣弱小的國家和落後的小民族呢,就往往信奉神秘的力量~
其國王等人不但生前希望獲得妖魔鬼怪的庇佑,死後仍然希望能夠通過「封印」一些妖魔鬼怪,來庇佑後代族人,同時也使自己繼續獲得安全感(相反,比如「強大」的清朝,就不靠神秘力量而是有專門的衙門和護陵衛隊來守衛皇陵)。
規格如此之高的原因
除了信奉神秘力量,希望封印神秘力量~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則是源於文化方面的交流溝通,可以說「九層」的皇家規格是從華夏墓葬規格中借鑑而來,比如皇陵級別的防盜工事——「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示意圖(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且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圖源:網絡
「黃腸題湊」這種規格來源於《漢書·霍光傳》,裡頭記載了一件事:霍光(霍去病的異母弟)擁立漢宣帝即位後,地位尊崇。他死後漢宣帝為他開創性地運用了「黃腸題湊」這一葬制。
這種葬制始於西周,盛於西漢,到了東漢改木製為石制,用黃腸石(並不是指某一種材質的石頭,而是因為延續了「黃腸題湊」的使用功能而得名)取代柏木。
歷史上的吐谷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之一,深受華夏文化的影響,包括墓葬文化。
考古現場圖
加上被吐蕃吞併為屬國後保留了皇族的待遇,所以「血渭一號大墓」就借鑑了華夏族「黃腸題湊」的墓制,一層壓一層,往下一共壓了九層,而且地面的封土堆高大雄偉,所以被稱為「九層妖樓」。
沒有妖怪,因為防盜!
當然並沒有什麼妖魔鬼怪,目的之一是為了尊崇,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之二是有著客觀上的需要——防盜。
前文我們已經明白了「黃腸」的含義,對「題湊」還不太明白。《後漢書·禮儀志》引《漢書音義》注曰:「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也。」
具體到這裡,「題」就是木頭接近根部的一端,「湊」指向內聚合。「題湊」強調的是木頭擺放的形式和結構,也就是木頭的端頭向內排列。
合起來,「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柏木在棺槨外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木牆。用現代的觀點來說就是墓室的防盜門,讓那些盜墓賊望而卻步。
還有就是「黃腸」本身起著承重的作用,一旦被強力破壞,那麼墓室也就坍塌了,失去了盜竊的意義。
——————
「吐谷渾」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但其王室留下的「九層妖樓」的秘密還遠未完全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