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所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關於他的傳言都會引起人的廣泛關注,除了他在政事上的作為之外,他的身世之謎無疑是最受人津津樂道的,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的身世為什麼會有爭議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現在的人在了解歷史時都是參考前人所作的歷史文獻,其中可信度最高的就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這本書是人們在了解先秦歷史最主要的參考依據之一,而秦始皇身世之謎的爭議就源自這本歷史巨著。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是這樣記載的「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意思就是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秦莊襄王在趙國為質的時候,看到呂不韋的姬妾趙姬,覺得趙姬非常漂亮,很是喜歡,就從呂不韋那裡將趙姬要了過來,後來趙姬給秦莊襄王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秦始皇。這些記載中秦始皇的身世沒有任何問題,趙姬懷孕後,十月懷胎生下了公子政,最多值得注意的是趙姬曾經是呂不韋的寵姬。
而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司馬遷在描述這件事的時候卻有了一些不同:「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這段話也記載了子楚(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見到趙姬非常喜歡,強行從呂不韋那裡把她要了過來,呂不韋雖然很生氣,但想到自己為子楚上位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就忍下了這口氣。不過這段話最讓人注意的一句是「姬自匿有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趙姬隱瞞了自己已有身孕的事實,然後嫁給了子楚,後來生下了公子政。按照這句話來說,秦始皇其實就是呂不韋的兒子了。
而在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中所記載的這件事就更加直接了「呂不韋娶邯鄲諸姬絕美者與居,知其有娠,異人從不韋飲,見而請之。不韋佯怒,既而獻之,孕期年而生子政,異人遂以為夫人。」意思是呂不韋在知道趙姬有身孕之後故意安排了一頓宴席,然後讓子楚見到趙姬,給二人營造機會。按照司馬光的看法,是呂不韋故意設局,秦始皇自然也就是呂不韋的兒子。
單看《史記》的記載,為什麼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記載呢?我想司馬遷在考察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得到了這兩種不同的聲音,司馬遷也不知道哪一種的可信度更高一些,所以才會都記錄在裡面,之所以會有兩種說法,主要還是因為趙姬之前是呂不韋的姬妾,這裡面給人留下了一定的瞎想空間。再加上後來趙姬和呂不韋與嫪毐又發生了很多的糾葛,就很容易讓人懷疑秦始皇的血脈。
那麼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這種說法可信度高嗎?其實可信度並不高,雖然戰國時期社會制度對女性的約束力並沒有後來封建社會那麼嚴格,可隱瞞孩子血脈這樣大的事情還是很難相信是趙姬能夠做出來的,而且後來趙姬成為王后之後的所作所為也表示她並不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
再說呂不韋,呂不韋是個商人,他為了包裝子楚基本耗盡了家財,而偷梁換柱這種操作風險性是非常大的,也很容易讓人識破,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個粉身碎骨的下場。有了子楚的承諾,呂不韋在秦國的仕途註定前途無量,他沒必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來做這件事,畢竟作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秦國在甄選繼承人的時候不會那麼簡單。
其實在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六國殘餘的貴族對秦始皇恨之入骨,他們很可能編排這樣的傳言給秦國人添堵,這種在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這樣的傳言才會流傳那麼久,直至西漢時期司馬遷還能聽到這樣的說法。
從生理上來看的話,這件事的可信度就更不高了,我們都知道十月懷胎,從卵子受精到開始有早孕反應中間有六周左右的時間,也就是一個半月左右,如果趙姬或者呂不韋提前知道已有身孕的話,那趙姬在生下秦始皇的時候只和子楚在一起最多八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是很容易受到懷疑的,就算子楚為了自己的將來明知公子政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子楚繼位後手握天下最大的權利,不可能不處置這件事。
所以說秦始皇的身世之所以有爭議,最大的可能就是對他有敵意的人故意散播的謠言,是為了在心理上得到一些安慰,秦始皇基本可以確定就是秦莊襄王子楚的兒子,不會是呂不韋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