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郝佳 統籌/劉姝蓉】蒙古族青年哈拉木吉在節目裡亮出了一項絕技:他的喉嚨同時流淌出高低音多個聲部的混響。彈幕瞬間炸了,數千網友仿佛置身於廣袤空曠的大草原,有人驚呼「能聽到雲朵,能聽到天空,能聽到蟲鳴……」事實上,這位年輕音樂人展現的高難度喉音表演,正是蒙古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呼麥,他也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以來呼麥專業「第一人」。
據記載,呼麥在北方草原的流傳甚至早於蒙古民族的形成。通過特殊的聲音技巧,呼麥歌手可以形成多聲部演唱形態,模擬大自然裡的各種聲音。蒙古族人用這種古老而神奇的音樂技藝,與天地萬物交流,並將其視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大白新聞注意到,得益於短視頻社交軟體的流行,越來越多像哈拉木吉一樣的蒙古族同胞將這項「非遺」文化與大眾分享,而這種少數民族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有望通過更多人的了解與喜愛,得以傳承發展。
走紅網絡
在最近一檔選秀節目裡,合著悠遠的馬頭琴聲,眉目清秀的蒙古族小夥開嗓了。瞬時間,無數網友耳邊奔過一群牛羊,仿佛置身於空曠的大草原,蔚藍的天空觸手可及。
哈拉木吉登上選秀舞臺, 他是中央民族大學呼麥專業學生
明星評委們也是一片驚奇而陶醉——鄧紫棋微張著嘴巴,樸樹隨著曲調搖頭晃腦,郎朗露出欣喜的笑容。
低音沉厚,高音悠揚,喉嚨間自帶神奇混音效果,這個名叫哈拉木吉的音樂人展現的,正是被稱為「蒙古族民間音樂活化石」的歌詠藝術——呼麥。運用特殊的發聲技巧,呼麥手可以在同一時間裡吟唱出兩個聲部以上,這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屬於獨一無二。
與許多內蒙長大的年輕人一樣,哈拉木吉流淌著草原牧民的血液,也沿承了當地民族的音樂天分,會彈奏多種樂器。21歲的他已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還是該校建校史上唯一一名呼麥專業的學生。校內的「獨苗」身份讓他有些鬱悶,「也沒有師弟」,他坦言,「很寂寞」。
哈拉木吉上傳了一些表演馬頭琴和呼麥的視頻
在抖音上發布的十幾個視頻中,他表演了傳統樂器馬頭琴、圖瓦三弦的彈奏技巧,得到點讚數最多的則是即興呼麥的展示。通過綜藝節目博得關注後,不少網友給這名「寶藏男孩」留言鼓勁,「希望你可以帶著民族的東西走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內蒙不是只有氈房跟草原,我們也不是騎馬出門。」
實際上,很多呼麥屆的專業級選手都藉助短視頻平臺的強傳播性,將這項喉音藝術的美妙之處分享給五湖四海的網友。抖音上關於「呼麥」的話題下有2357個視頻,共3600萬次的播放量。在知乎、百度貼吧,也有許多呼麥愛好者向大神請教演唱技巧。
前生今世
呼麥在蒙古語裡意為「喉音」,罕見的發聲方法,賦予其一種極具畫面感、開闊感的音色。有聲樂專家形容這種歌喉:「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
相比於呼麥唱法在內蒙地帶的流行程度,跨出自治區的邊界,這項源自遊牧民族的古老歌詠形式,還是顯得十足神秘。
據民族音樂學者科普,作為阿爾泰山原住民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呼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時期,早在12世紀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廣袤的地域上流傳。據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歌唱技巧「嘯」就是呼麥的原始版本。
呼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類型,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以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除此之外,呼麥還遠播蒙古和俄羅斯的圖瓦地區。
對於蒙古族人來說,呼麥是一份「天賜的禮物」。從一千多年前開始,蒙古高原上信仰「長生天」的遊牧人民,帶著虔誠之心模仿大自然的聲音:瀑布的飛濺、森林的譁動、猛獸的嘶鳴……在他們的思維觀念裡,呼麥是與自然、宇宙對話,和諧相處的最有效途徑。喉音,折射了蒙古民族對天地萬物的深入哲學思考,也傳遞著他們對大自然恩賜的感激。
這種來自民族記憶深處的原始藝術,與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對於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蒙古族呼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蒙古族呼麥」又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傳承與發展
常刷短視頻APP的人會發現,這種自帶魔性的天籟之音徵服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一些呼麥大神放出自己的表演作品和教學視頻,總能吸引不少粉絲熱情模仿,虛心求教。不過,在青年呼麥表演者青龍看來,「國內呼麥愛好者很多,專業表演者不多,呼麥的發展需要更多研究原生態藝術的專業人員。」
實際上,現今呼麥文化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在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並非中國。
由於歷史原因,這種喉音「神技」曾在內蒙古大草原經歷近百年的斷層,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亟待保護與傳承。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蒙古藝術界人士積極向蒙古國呼麥大師學習演唱技巧。2003年,呼麥表演開始在內蒙古當地的藝術團體中復興。2010年,內蒙古藝術學院成為世界上前兩個開設呼麥專業的大學之一,此後,多所內蒙的音樂院校都陸續設立呼麥專業,培養相關人才。
與此同時,許多大型演出活動中,這塊民族音樂瑰寶也開始頻頻「亮相」。
2016年央視春晚,在由多民族演繹的曲目《在你偉大的懷抱裡》中,蒙古族歌手都楞扎那表現了高難度的呼麥唱法,藝驚四座。他接受採訪表示:「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不僅僅是展示這樣一項難度較高的非遺藝術,更希望其獨特的魅力徵服觀眾,讓觀眾了解呼麥,走進呼麥。」
兩名呼麥歌手為騰格爾的《天堂》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色彩
2018年,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騰格爾登上「歌手」舞臺表演代表作《天堂》,特意請來兩位蒙古族的音樂家現場表演呼麥,不光震撼了觀眾,連同場競技的英國歌姬「結石姐」都為這種洋溢著生命力的古法唱腔叫絕。
近些年來,我國的呼麥藝術已經數度走出國門,在許多國際文化交流場合驚豔了外國聽眾的耳朵,但一些專注於呼麥技法研究的藝術家表示,中國目前的呼麥表演大多仍停留在對國外呼麥的模仿與學習階段,還需要深挖這塊音樂寶藏裡的中國特色。
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烏蘭傑曾表示,「蒙古族文字歷史比較短,民族故事和瑰寶都藏在呼麥、長調、馬頭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草原上的高大建築不多,但蒙古族心靈深處的文化聖殿是不少的,我們要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