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帥小夥一開嗓將網友帶入草原,這項喉音絕技有何來頭?

2020-12-16 大白新聞

【撰文/郝佳 統籌/劉姝蓉】蒙古族青年哈拉木吉在節目裡亮出了一項絕技:他的喉嚨同時流淌出高低音多個聲部的混響。彈幕瞬間炸了,數千網友仿佛置身於廣袤空曠的大草原,有人驚呼「能聽到雲朵,能聽到天空,能聽到蟲鳴……」事實上,這位年輕音樂人展現的高難度喉音表演,正是蒙古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呼麥,他也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以來呼麥專業「第一人」。

據記載,呼麥在北方草原的流傳甚至早於蒙古民族的形成。通過特殊的聲音技巧,呼麥歌手可以形成多聲部演唱形態,模擬大自然裡的各種聲音。蒙古族人用這種古老而神奇的音樂技藝,與天地萬物交流,並將其視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大白新聞注意到,得益於短視頻社交軟體的流行,越來越多像哈拉木吉一樣的蒙古族同胞將這項「非遺」文化與大眾分享,而這種少數民族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有望通過更多人的了解與喜愛,得以傳承發展。

走紅網絡

在最近一檔選秀節目裡,合著悠遠的馬頭琴聲,眉目清秀的蒙古族小夥開嗓了。瞬時間,無數網友耳邊奔過一群牛羊,仿佛置身於空曠的大草原,蔚藍的天空觸手可及。

哈拉木吉登上選秀舞臺, 他是中央民族大學呼麥專業學生

明星評委們也是一片驚奇而陶醉——鄧紫棋微張著嘴巴,樸樹隨著曲調搖頭晃腦,郎朗露出欣喜的笑容。

低音沉厚,高音悠揚,喉嚨間自帶神奇混音效果,這個名叫哈拉木吉的音樂人展現的,正是被稱為「蒙古族民間音樂活化石」的歌詠藝術——呼麥。運用特殊的發聲技巧,呼麥手可以在同一時間裡吟唱出兩個聲部以上,這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屬於獨一無二。

與許多內蒙長大的年輕人一樣,哈拉木吉流淌著草原牧民的血液,也沿承了當地民族的音樂天分,會彈奏多種樂器。21歲的他已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還是該校建校史上唯一一名呼麥專業的學生。校內的「獨苗」身份讓他有些鬱悶,「也沒有師弟」,他坦言,「很寂寞」。

哈拉木吉上傳了一些表演馬頭琴和呼麥的視頻

在抖音上發布的十幾個視頻中,他表演了傳統樂器馬頭琴、圖瓦三弦的彈奏技巧,得到點讚數最多的則是即興呼麥的展示。通過綜藝節目博得關注後,不少網友給這名「寶藏男孩」留言鼓勁,「希望你可以帶著民族的東西走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內蒙不是只有氈房跟草原,我們也不是騎馬出門。」

實際上,很多呼麥屆的專業級選手都藉助短視頻平臺的強傳播性,將這項喉音藝術的美妙之處分享給五湖四海的網友。抖音上關於「呼麥」的話題下有2357個視頻,共3600萬次的播放量。在知乎、百度貼吧,也有許多呼麥愛好者向大神請教演唱技巧。

前生今世

呼麥在蒙古語裡意為「喉音」,罕見的發聲方法,賦予其一種極具畫面感、開闊感的音色。有聲樂專家形容這種歌喉:「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

相比於呼麥唱法在內蒙地帶的流行程度,跨出自治區的邊界,這項源自遊牧民族的古老歌詠形式,還是顯得十足神秘。

據民族音樂學者科普,作為阿爾泰山原住民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呼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時期,早在12世紀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廣袤的地域上流傳。據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歌唱技巧「嘯」就是呼麥的原始版本。

呼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類型,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以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除此之外,呼麥還遠播蒙古和俄羅斯的圖瓦地區。

對於蒙古族人來說,呼麥是一份「天賜的禮物」。從一千多年前開始,蒙古高原上信仰「長生天」的遊牧人民,帶著虔誠之心模仿大自然的聲音:瀑布的飛濺、森林的譁動、猛獸的嘶鳴……在他們的思維觀念裡,呼麥是與自然、宇宙對話,和諧相處的最有效途徑。喉音,折射了蒙古民族對天地萬物的深入哲學思考,也傳遞著他們對大自然恩賜的感激。

這種來自民族記憶深處的原始藝術,與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對於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蒙古族呼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蒙古族呼麥」又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傳承與發展

常刷短視頻APP的人會發現,這種自帶魔性的天籟之音徵服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一些呼麥大神放出自己的表演作品和教學視頻,總能吸引不少粉絲熱情模仿,虛心求教。不過,在青年呼麥表演者青龍看來,「國內呼麥愛好者很多,專業表演者不多,呼麥的發展需要更多研究原生態藝術的專業人員。」

實際上,現今呼麥文化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在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並非中國。

由於歷史原因,這種喉音「神技」曾在內蒙古大草原經歷近百年的斷層,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亟待保護與傳承。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蒙古藝術界人士積極向蒙古國呼麥大師學習演唱技巧。2003年,呼麥表演開始在內蒙古當地的藝術團體中復興。2010年,內蒙古藝術學院成為世界上前兩個開設呼麥專業的大學之一,此後,多所內蒙的音樂院校都陸續設立呼麥專業,培養相關人才。

與此同時,許多大型演出活動中,這塊民族音樂瑰寶也開始頻頻「亮相」。

2016年央視春晚,在由多民族演繹的曲目《在你偉大的懷抱裡》中,蒙古族歌手都楞扎那表現了高難度的呼麥唱法,藝驚四座。他接受採訪表示:「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不僅僅是展示這樣一項難度較高的非遺藝術,更希望其獨特的魅力徵服觀眾,讓觀眾了解呼麥,走進呼麥。」

兩名呼麥歌手為騰格爾的《天堂》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色彩

2018年,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騰格爾登上「歌手」舞臺表演代表作《天堂》,特意請來兩位蒙古族的音樂家現場表演呼麥,不光震撼了觀眾,連同場競技的英國歌姬「結石姐」都為這種洋溢著生命力的古法唱腔叫絕。

近些年來,我國的呼麥藝術已經數度走出國門,在許多國際文化交流場合驚豔了外國聽眾的耳朵,但一些專注於呼麥技法研究的藝術家表示,中國目前的呼麥表演大多仍停留在對國外呼麥的模仿與學習階段,還需要深挖這塊音樂寶藏裡的中國特色。

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烏蘭傑曾表示,「蒙古族文字歷史比較短,民族故事和瑰寶都藏在呼麥、長調、馬頭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草原上的高大建築不多,但蒙古族心靈深處的文化聖殿是不少的,我們要挖掘出來。」

相關焦點

  • 震撼開嗓!內蒙古高中生演唱長調視頻走紅,網友:雞皮疙瘩掉一地
    據了解,蒙古族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向社會公示,西烏旗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烏珠穆沁長調)名列其中。  網友評論
  •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聚居著蒙古族最古老的一支部落
    這個大草原是遊牧民族的心目中最為神聖的地方,世世代代以草原為生。這裡境內生活著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倫春等32個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最多。在呼倫貝爾大草原,還聚居著蒙古族最古老的一支蒙古部落——巴爾虎。巴爾虎部落位於滿洲裡以東36公裡,301國道於滿洲裡至額爾古納公路交界處。
  • 騎馬趕羊與狼玩耍 幾十萬網友在線圍觀「草原李佳琦」
    作者:王鳴遠  騎馬趕羊與狼玩耍  這位小夥直播走紅  幾十萬網友在線圍觀他的草原生活  在線烤牛肉乾年入百萬  他究竟有何魅力?  他叫太平,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草原的牧民。  這位「80後」草原大漢因直播走紅網絡,在草原上賣牛肉乾年入百萬。
  • 「聽音辨位」絕技再現江湖,這對鐵路「俠侶」到底什麼來頭?
    「聽音辨位」絕技再現江湖,這對鐵路「俠侶」到底什麼來頭? 12月15日凌晨春城的夜涼風習習在雲南昆明鐵路線旁的惠民小區曾紹波把聽漏杆的一頭插進地裡將另一頭的
  • 「草原雄音」、「鋼鐵之翼」、魔性《天堂》三棲藝術家騰格爾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哎耶,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哎耶,我愛你,我的家"......可能有很多人說:「誰不知道,這是《天堂》」,幾乎家喻戶曉,人人傳唱的騰格爾的經典之作。
  • 蒙古族的茶文化
    蒙古族人飲馬奶充飢解渴是自古流傳的飲食習慣,對此,13世紀上半葉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趙珙記載:「韃人地饒水草,宜羊馬,其為生涯,只是飲馬乳以塞饑渴。凡一牝馬之乳可飽三人。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1];英國人道森在《出使蒙古記》中描述13世紀中葉蒙古族人的草原生活時寫道:「蒙古人吃各種動物的肉,大量喝奶……,如果有馬奶的話,他們就大量喝它,他們也喝母羊、母牛、山羊、甚至駱駝的奶」[2]。
  • 90後小夥練就東方不敗「飛針」絕技?武術暗器並非普通人能「駕馭」
    最近,90後四川小夥杜先生在抖音上火了,他耗費兩年時間練就東方不敗「飛針絕技」,3米之內可將鋼針彈入木板,看呆網友。「他是怎麼做到的?」「感覺有危險吧。」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飛針屬武術暗器類,門類較多。業內人士建議,普通人想學還是從弓箭、飛鏢等大眾項目入手,不要輕易模仿,注意人身安全。
  •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 樹立蒙古族服飾「國際範兒」
    【解說】9月26日,第十六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暨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開幕。來自俄羅斯布裡亞特共和國、蒙古國、卡爾梅克共和國等國外蒙古族服服飾裝代表隊以及國內多地少數民族代表隊,在這裡共同展示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為蒙古族服裝服飾邁向國際前沿時裝領域助力。同時繽紛多樣的蒙古族服飾也吸引著各國嘉賓的目光,並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古男兒三藝吉尼斯紀錄,你了解嗎?
    搏克運動作為傳統體育項目,在烏珠穆沁草原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2004年,蒙古族歷史上至今最大型的搏克賽事,2048搏克大賽在西烏珠穆沁旗舉行。成功挑戰吉尼斯紀錄。烏珠穆沁搏克著裝絢麗獨特,在任何一個那達慕賽事上烏珠穆沁搏克華麗的服飾都能引來觀眾的嘖嘖稱道。烏珠穆沁搏克服裝由將嘎、卓德格、圍裙、套褲、靴子等幾部分組成。
  • 丁真被網友p圖嘲諷,憑帥走紅引爭議,籤約國企背後有何意義?
    11月份,一位攝影師把一個藏族小夥的視頻和寫真發到了網上,沒想到引起全國網友的沸騰。他叫丁真,一個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的一個普通小夥,也許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憑几張照片一夜爆紅,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霸屏網絡。
  • 蒙古草原神曲怎麼全是藏族人唱的?
    但MV不會撒謊,現實狠狠的抽了他們一巴掌,夢中的蒙古包被取締,套馬的小夥穿的也不是蒙古長袍,甚至你胯下都不是蒙古野馬,而是慢悠悠吃草的高原犛牛。但誰也想不到,普及這些歌曲的使者,竟然不是蒙古族。如果你在音樂平臺搜索任何和草原有關的歌曲,蒙藏歌手都能平分秋色,卓瑪和格桑這種如假包換的藏族名字出現在了歌單之中,代替託婭和其其格佔領了3000公裡外的草原。
  • 蒙古族頭飾的秘密:是蒙古族女人的一生,也是唯一的「娘家人」
    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每每亮相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女人頭飾多採用紅珊瑚、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等原料製作,這與蒙古族的觀念有關,作為遊牧民族,他們不像漢族那樣積累各種各樣的財富,而是把自己的牛羊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既顯示出富有,也便於保存和遷徙。蒙古族喜歡紅色,貴重的紅珊瑚正好吻合了他們的這一習俗。
  • 奔騰歲月,草原上的民族風情,這部關於蒙古族的電影值得一看
    ,所以草原上,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是很蒙族傳統的,比方說大家熟知的圍著篝火跳舞,還有那達慕,都是特別豐富的,所以電影從這些切口進入,呈現出了蒙族人民的現實生活也讓我們廣泛地接觸以後,知道了它那裡有很好的馬產業,電影通過人和馬的關係來展現科爾沁人內心的變化大家一直都在說蒙古馬精神,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蒙古馬這三個字,最重要的應該是精神,就是蒙古馬體現了他們
  • 《一齣好戲》中出現多次綠蜥蜴鏡頭有何用意?小蜥蜴大有來頭!
    《一齣好戲》中出現多次綠蜥蜴鏡頭有何用意?小蜥蜴大有來頭!Hello,各位愛好影視的小夥伴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開心又到了和大家見面的時間了,我是你們可愛的小編,相約娛樂界。要說現在最為火熱的電影,恐怕非黃渤的處女作《一齣好戲》莫屬了,本來還有這一爭之力的影片《愛情公寓》卻被網友紛紛嘲諷掛羊頭賣狗肉,不管是在排片率還是在口碑上,都失去了與《一齣好戲》競爭的資格。那麼,看過《一齣好戲》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鏡頭頻頻出現綠色蜥蜴,這究竟有何用意呢?小編認為,這條小小的綠色蜥蜴,就像是影片《一齣好戲》裡面的旁觀者,跟在影廳裡面的觀眾是一模一樣的。
  • 都楞扎那將非遺藝術與流行歌、搖滾樂相結合
    原標題:他希望有更多觀眾欣賞呼麥 呼麥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喉音一響,就能把人的思緒帶到遼闊的草原。昨天(12月10日),「2020非音未來年度音樂盛典」上演,作為十強選手的呼麥演唱家都楞扎那吟唱一曲《蒙古遊牧》,把一度失傳的呼麥藝術帶上舞臺。把呼麥與民謠、搖滾等風格結合,都楞扎那希望更多人能走近這門古老的藝術。
  • 內蒙古一小夥用冰塊自製「冰箱」走紅網絡
    最近兩天,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一小夥用冰塊自製「冰箱」的視頻刷屏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視頻中,只見他先澆水凍冰,然後用水黏合,電熨鬥打磨,最後組裝成一個「冰箱」,將牛羊肉放進去。視頻一經發布,引來數百萬網友圍觀,不少網友紛紛感嘆:這才是真正的冰箱!
  • 來鄂爾多斯草原騎馬射箭摔跤,做一個真正的草原小巴特
    七月的大草原是最令人興奮的,不僅有茂密的草地,還有最美麗的藍天白雲。鄂爾多斯大草原可以與內蒙古的三門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繫。無論是騎馬、射箭還是摔跤,孩子都充滿了渴望。在草原上,欣賞精彩的馬術表演,觀看內蒙古傳統的婚慶表演,聆聽內蒙古王鶴射門摔跤的阿羅先生親自傳授的三門藝術。
  • 榮獲40餘項國內外電影節美術獎的蒙古族夫婦
    塞夫、麥麗絲都是土生土長的蒙古族人,他們對賴以生存的草原同樣是滿懷深情。在他們所創作、拍攝的蒙古民族題材電影中,總少不了草原的參與。草原既是觸發他們創作靈感的契機,更是他們情感的寄託。在他們心目中,草原永遠是本民族生命及生命得以延續的搖籃。他們把草原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自然美景盡情展示在大銀幕之上。
  • 熱心市民史蒂夫勇救帥小夥!阿湯哥:我還活著!
    熱心市民史蒂夫勇救帥小夥!阿湯哥:我還活著! 漫微在線·畫師俱樂部第565期 本期作者:一枕千秋過、何真_、阿柒94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