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法國巴黎愛樂音樂廳、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美國甘迺迪藝術中心……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自2016年問世,步履不停,走過了世界最頂級的劇場和音樂廳。
7月10日晚,《海上生民樂》回到它的誕生地——上海大劇院,這也是上海民族樂團因疫情暫停演出以來,首度正式重返劇場舞臺。
《海上生民樂》同時拉開了上海民族樂團2020-2021演出季的大幕,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音樂會、《絲竹春秋》四大名家音樂會等「音樂大餐」,即將被端上舞臺
《海上生民樂》
《海上生民樂》
在海派民樂裡,看見中國的山中國的水《海上生民樂》有古曲新詮,也有當代新作。
琵琶、京胡、鼓與樂隊作品《楚漢》,將表現楚漢戰爭的傳統京劇曲牌《夜深沉》、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連綴並置,大氣磅礴。嗩吶與樂隊作品《鳳舞》改編自嗩吶名曲《百鳥朝鳳》,加入爵士、搖滾等現代音樂元素,更具張力。
兩首當代新作——雙竹笛與樂隊作品《湖光》、彈撥樂重奏《冬蟲夏草》,展現了當代青年作曲家對傳統民樂的新認識:《湖光》取材于越劇唱腔的旋律線條,勾勒了秀美的江南印象;《冬蟲夏草》由冬蟲夏草的生物特性出發,以靈動的筆觸探討了生命的不同狀態。
二胡與樂隊作品《臥虎藏龍》由作曲家譚盾為同名電影創作,箏與樂隊作品《墨戲》改編自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的箏獨奏作品,氣質空靈,探索了流淌於中華文化血脈裡的精神世界。
兩首民族管弦樂作品——《風與鳥的密語》《家園》,滿是天籟鳥語、自然奇景,書寫了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2016年,《海上生民樂》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首演於上海大劇院,以多媒體音樂現場的舞臺形式,深挖了民樂在意境表達方面的潛力。
2018年新春,上海民族樂團以70餘人的編制,在英、法、比、德巡演20天,首度將全新編創的民族管弦樂版《海上生民樂》帶出國門,帶給四國八城的歐洲觀眾。在法國巴黎,音樂會票房一路飄紅,直至一票難求,在貝多芬的故鄉德國波恩,嚴謹矜持的德國觀眾以熱烈掌聲,送上了熱情讚美。
2019年初秋到2020年新春,《海上生民樂》又幾度遠赴國際舞臺,在冰雪覆蓋下的俄羅斯莫斯科、聖彼得堡、喀山,在驕陽如火的泰國曼谷、清邁,在美國東西海岸的六座城市,海派民樂再度引發不同文化背景聽眾的共鳴和喜愛。
比利時觀眾說,「你們的音樂線條充滿東方美感,既古典又時尚,作為古典音樂愛好者,真沒想到,中國民樂竟這樣俘獲了我的心。」
俄羅斯觀眾說,「在你們的琴聲裡,我看見了來自中國的意象,中國的山、中國的水、中國的人……」
泰國觀眾說,「你們的演奏讓我身臨其境,心仿佛也飛上了舞臺。」
一牆花開,香及內外,在《海上生民樂》裡,海外觀眾聽見了海派民樂,更聽懂了海派民樂。
上海民族樂團
在新演出季裡,看大師光華聽新人新聲《海上生民樂》同時拉開了上海民族樂團2020-2021演出季的大幕。
疫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激發民樂團思考,如何用民樂來表達中華文明的力量源泉。兩部原創新作——《紫禁城》《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便是緊扣這一創作理念來推進。
今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在故宮博物院的特別支持下,上海民族樂團將與上海大劇院共同推出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用當代氣質的民族音樂語言,探索紫禁城的美學境界。作為「紫禁城600周年紀念活動」之一、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創作項目,這部作品12月30日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中國即將全面脫貧,為致敬這一歷史性時刻,上海民族樂團將攜手湖北、重慶、新疆、雲南、西藏、貴州、青海、上海的音樂家協會,聯合打造《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音樂會,選取當地音樂元素開展新作品創作,9月23日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
新演出季還將推出一批題材各異、風格多樣的民族音樂會,既有大師光華,也有新人新聲。
在《絲竹春秋》四大名家音樂會裡,古琴演奏家龔一、二胡演奏家蕭白鏞、琵琶演奏家湯良興、笙演奏家翁鎮發將齊聚一臺,展現大師光華。
此外,揚琴與欽巴隆專場音樂會《相遇》《中流砥柱Ⅲ》首席音樂會等年輕人坐鎮的音樂會,也將輪番登場。
同時,樂團延續多年的品牌項目《火紅中國年》《歡樂祥和團圓年》,將再度陪觀眾度過春節和元宵。
樂團公益品牌「敦煌國樂·海上樂談」,將升級細化為「海上相約」「海上跨界」「海上新秀」等板塊,配合演出季的演出主題,推出《琵琶新語》《打動世界》《相遇揚琴》等系列公益民樂活動,帶領更多觀眾走進民樂世界。
上海民族樂團表示,樂團始終追求傳統民樂的當代價值,「民族音樂、當代氣質、國際表達」,是樂團不懈的藝術追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