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ul Nicklen
利維坦按:
被比自己大的生物活吞也可以算作是人類的某種原始心理恐懼意象了,比如鯨。但實際上,按照鬚鯨和齒鯨來劃分,屬於鬚鯨亞目下面的鯨類,大多都是用鯨鬚過濾海水的方式捕捉一些小魚小蝦為食,因此它們食道普遍都很窄,從幾釐米到十幾釐米不等…..所以,雖然看起來嘴巴很大,但人類對於它們來說還是太大了。
本文或許包含了令你產生生理或心理不適的內容© Wikipedia
我們都聽過《聖經》中先知約拿(Jonah)被鯨魚吞掉的故事,後來他的父親蓋比特(Geppetto)在鯨魚的鼻孔處放了一把火,這才讓這條大魚一個噴嚏把約拿打了出來。或者,我們也聽過類似的神話故事,只是故事細節多少有些出入罷了。無論在哪個故事裡主人公都免不了被活吞的命運,這樣的設定早已深深植根於人類有史以來的神話傳說中。
問題是,當獵物被巨獸生生活吞,它的死亡過程具體是怎樣的呢?除了我們都知道的絛蟲(Cestoda)以外,還有其他被活吞的生物能免受被消化之苦,並存活下來嗎?它們的求生之路是從巨獸口中反抗逃生嗎?還是忍辱負重從消化系統遙遠的另一端被排出體外呢?
也許你已經能想像到,被吞下肚的獵物是否能繼續存活,這首先取決於獵食的一方是哪種生物。比如蛇,這種著名的獵食動物最廣為人知的特徵就是會把獵物的屍體整個吞下肚,然而無論是毒殺還是絞殺,蛇在進食之前的確是會殺死獵物的。不過,下面我們要討論的一些獵食動物,在進食的時候它們會將獵物一口吞下,獵物不僅還活著,而且還在口中奮力掙扎。這樣的獵食動物比如蛙類、某些魚類與鳥類,一些蛇類,甚至還包括人類。(沒錯,那些在大學狂歡派對上把金魚活吞下肚的瘋子們,我們盯著你呢!)
在那些活吞獵物的獵食動物中,基納巴盧巨紅蛭(Mimobdella Buettikoferi)算是一個相當極端的例子。這種巨大的(也可以說是小巧的)環節動物看起來就像是一種洛夫克拉夫特【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創作克蘇魯神話體系的美國小說家】式的怪物,它們生活在婆羅洲的雨林深處,以當地的一些巨型蚯蚓為食。具體說來,它們在捕食蚯蚓的時候會直接將其吸入口中——就好像一根巨大的義大利麵被另一根巨大的義大利麵吞食。
上圖中正在進食的基納巴盧巨紅蛭身長將近20英寸,約50.8釐米。而被捕時的巨型蚯蚓身長大約27英寸,約合68.6釐米。 © Featured Creature
(featuredcreature.com/giant-red-leech-slurping-worm-like-spaghetti-filmed-first-time)
儘管專家們對此還有一些爭議,但這種紅蛭似乎是可以保證獵物被自己吞下肚以後仍然存活——因為已經發現的一些證據表明,當這種紅蛭低估了一些巨型蟲子的體型並無法將其全部吞下肚時,它們會把獵物重新吐出來,奇怪的是,這些獵物重獲自由之後竟然還能繼續歪歪扭扭地蠕動著走開。那麼當獵物被這種紅蛭吞下肚以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按照常理推斷,我們通常會認為被獵食的蟲子在這種紅蛭體內會快速死亡,因為這種紅蛭體內的環境是無氧的,完全不利於獵物進行呼吸作用,因此早在獵物開始逐步被消化、轉變成糞便之前,它們就應該被憋死了才對。
至於另外一些捕食者,比如某些鳥類,我們觀察到捕食的一方在吞食獵物之前會先用喙將獵物擊暈,或通過某種打擊限制獵物的活動能力,而這種攻擊往往並不致命,最多只能達到削弱獵物行動力的效果。對於蛙類、魚類的獵物來說,被吞入口中、一路經過消化道、最終抵達胃部的過程通常都是仍然保有意識的。這是因為大多數蛙類、魚類在吞食獵物之前往往不會攻擊獵物,即使獵物在被吞食過程中受傷也都是微小的輕傷。
在這裡,我們不妨假設某個小動物已經被捕食者吞入口中了,它也成功地存活下來,並沒有在被吞食的突然襲擊中受傷。那接下來它會遇到什麼事情呢?有些人也許會提出,捕食者食管的猛烈收縮也許會直接碾死獵物——但任何一個曾經在午飯後很快嘔吐的人也許都曾經吐出一根並未充分咀嚼甚至完好無損的薯條。這說明食管的收縮並不足以碾碎、研磨食物,這種收縮作用充其量只能不斷將食物向胃部輸送。
2015年,一條吞食了豪豬的非洲巖蟒(Python sebae)。© Business Insider
一旦獵物進入了獵食者的胃,它面臨的最大危機自然就是胃酸,不過別會錯意,這並不是說胃酸會直接導致獵物的死亡——至少不會像好萊塢電影裡經常出現的那樣,獵物在胃酸的腐蝕中變得血肉模糊。事實上,真正致命的是括約肌——沒錯,就是這種人人都感興趣的肌肉——是它們讓胃袋內部缺乏可供呼吸的空氣。
因此,這樣惡劣的環境會在短時間內迫使任何依賴空氣呼吸的獵物在獵食者的胃裡暈厥,接著窒息而死。相比之下,如果想等到胃酸腐蝕穿透獵物的皮膚(或其他外表面)並一路腐蝕到核心臟器造成致命損傷,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要比前者多得多。即使被生吞下肚的是一條不需要直接呼吸空氣的魚,獵食者胃部強酸、低氧的環境還是會為獵物敲響喪鐘,並快速迫使這條魚因窒息暴斃而亡。
建立在上述前提之上,接下來的問題顯然就是有沒有可能在這種殘忍的環境中存活:除了某些特定寄生蟲這種顯而易見的例子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生物能夠在被獵食者生吞後繼續在其消化道中存活呢?
事實證明,的確有。比如某些蝸牛,目前已知它們能在獵食者漫長的消化道環境中苟且偷生,最終成功地被排出體外——當然,它們在消化道終點重獲新生的樣子與《肖申克救贖》(Shawshank Redpmetion)的經典片段一模一樣。
比如,日本東京都所屬的母島上就生活著這樣一種奇怪的蝸牛,蠶蝸牛(Tornatellides Boeningi)。我們目前已知這種蝸牛在被當地鳥兒吞食之後會有較小的概率生還,並最終隨著鳥兒的糞便排出體外。可想而知,經歷這一消化過程的蝸牛也許會擁有一個經過深度滋養的外殼,但它的味道絕對好不到哪去。
© The Mary Sue
至於這些幸運蝸牛的生還概率,來自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學者裕也一郎(Shinichiro Wada)及其研究團隊發現,那些被母島鳥類吞食的蝸牛有15%的概率可以在被排出體外後仍然存活——甚至在研究中他們發現,其中一隻被排出體外並存活的幸運蝸牛還順利產卵了。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1/7/110719-snails-birds-feces-animals-environment-weird)
然而目前尚不確定鳥兒將蝸牛吞入肚中之後,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幫助蝸牛免受滅頂之災。對此,研究人員目前的理論是,這種蝸牛的殼可以分泌出粘液——學名是表膜(Epiphragm)——保護蝸牛殼免受胃酸腐蝕。除此以外,這種腹足綱動物得益於自己的小巧體型,這確保了它們在消化過程中可以儘可能少地遭遇外力破壞,比如髒兮兮的胃腸道造成的碾壓、研磨。
研究人員甚至進一步推論,這種可以在鳥類消化道中存活的能力也許正是該蝸牛通過進化獲得基本特性,因為鳥類的消化道恰好為它們大開方便之門,幫助這種蝸牛輕鬆地將種群遍布這座島嶼的每個角落。在此之前,動物學家們已經在一種淡水中極其常見的蝸牛,野生靜水椎實螺(Lymnaea stagnalis)的種群中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
那麼其他生物又如何呢?在2012年,東帝汶的生物學家觀察到一條外形類似蠕蟲的怪蛇——俗稱盲蛇(Blind Snake)——從一隻蟾蜍的消化道末端鑽出並仍然存活。為了解釋這種蛇是如何存活下來的,研究人員提出這是多種因素同時在起作用,其原因之一是重疊交錯的鱗片,它們讓這條蛇免受胃酸侵蝕。
另外,正因為這種蛇足夠小巧、形似蠕蟲,這意味著它可以主動在蟾蜍的腸道中移動。不僅如此,研究人員在解剖蟾蜍後發現這隻蟾蜍近期並未進食,其腸道中並無糞便,這就創造了一個更容易逃生的環境。最後一點,因為這種盲蛇長期生活在地下,這就意味著它們擅長在空氣稀薄的環境中活動。
一條婆羅門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在一隻普通亞洲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消化道中的奇妙旅行。圖(A)是研究人員在發現這隻蟾蜍後馬上拍攝的照片,當時盲蛇大約還有40%的身體仍然留在蟾蜍體內。在此時蟾蜍並未表現出任何可觀測到的不適反應。圖(B),當盲蛇完全離開蟾蜍的身體後,並未觀察到它的任何爬行或類似動作,但是可觀察到它具備一系列生理功能活動,如心跳及血液流動。另外,盲蛇身體上可見一處明顯收縮(白色箭頭所指位置),這也是蟾蜍洩殖腔肌(Cloacal Muscles)剛剛擠壓過的位置。圖(C),通過二者比例對照圖可見,盲蛇的身長顯著大於蟾蜍的體長。© ResearchGate
(www.researchgate.net/figure/Participants-in-the-Fantastic-Voyage-of-a-Brahminy-blindsnake-Ramphotyphlops-braminus_fig1_259868968)
儘管如此,這條英勇的盲蛇還是在它完成這一壯舉的幾個小時之後死亡了,其致死原因仍然不明。
讓我們把注意力從腸道末端移開,那些試圖從血盆大口中逃生的獵物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呢?
儘管絕大多數動物都會本能地避免吞下那些長著尖刺、利爪或者看起來有毒的獵物,但是這種情況免不了會經常發生,還有一種生物尤其容易遭遇這樣的情況——它們就是蛇鰻科(Ophichthidae)生物。
蛇鰻通常長著一條有倒鉤、倒刺的尾巴,平時它們用尾巴在海底的沙地上打洞,固定自己。當它們被魚類吞食後,有記錄表明這種動物會嘗試掙脫,並用這條尾巴在獵食者的胃裡打洞。可惜的是,根據研究人員目前的觀察記錄,這種逃生方式往往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在胃袋上成功打洞之後,蛇鰻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腸胃臟器與腹肌之間的空隙,而它們也總是會在這個位置窒息而死——至少這也算是成功報復了獵食者吧。
© ZME SCIENCE
好在大多數情況下,捕食者進化得來的獵食本能都會對這類危險的獵物產生懷疑,這樣就可以成功避免陷入蛇鰻與魚同歸於盡的血腥日常。但是高等級動物也許會無視這種本能的警報,畢竟這些高級生物最寶貴的技能就是引以為傲的個性與自由意志——沒錯,這裡說的就是我們人類。
比如2016年一位來自荷蘭的醉酒男子在他人教唆之下嘗試生吞一條鯰魚(Siluriformes)。對於那些不熟悉鯰魚生理構造的讀者,此處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魚類的胸鰭上長有尖刺(某些種類的鯰魚甚至擁有可分泌毒液的胸鰭尖刺),而這種尖刺恰恰是用於應對危機情況的——比如被一名酒醉荷蘭男子生吞時奮力自衛。
那條魚最終暫時寄居在了男子的喉嚨深處,而這位可憐的肉食狂熱分子不停地嘔吐鮮血,被緊急送到了重症監護室裡,最終那裡的醫生幫他將鯰魚安全取出。這名男子也僥倖活了下來,他可以在隨後的人生中參加更多的狂歡派對,也許還會生吞其他動物。當然,儘管那條魚成功地捍衛了一個獵物最後的尊嚴,它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它一直在嘗試割破獵食者的喉嚨、殺死吞下自己的巨獸,並從傷口中逃生,但是在這場搏鬥中它還是不幸身亡了,很可能是由於無法獲取氧氣窒息而死,也可能是被廉價的荷蘭啤酒淹死了。
難道就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嗎?難道就沒有任何獵物成功地從獵食者口中逃生嗎?
這樣的例子還是存在的。
目前已知可以成功完成此壯舉的一種生物就是放屁蟲(Brachinus Sclopeta)。這種昆蟲的特殊技能就是從臀部爆發式地噴發出大量刺激性化學物質。一些蛙類並不會在吞食獵物之前先限制獵物的活動能力——來自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杉浦申智(Shinji Sugiura)和佐藤拓栽(Takuya Sato)觀察到,當青蛙吞下這種昆蟲後,很快昆蟲就會在青蛙的胃裡用上述自衛機制保護自己,而這些化學物質最終會強制青蛙反芻肚子裡的昆蟲。這時候昆蟲就可以從獵食者口中逃脫,儘管它已經在血盆大口中走了一遭,但逃生後的昆蟲幾乎是完好無損的。
© KQEDDeepLook / YouTube
© INSIDE SCIENCE
粗皮漬螈(Taricha Granulosa)的逃脫手段甚至更讓人過目難忘,這種兩棲動物可以分泌劇毒,並極有可能毒殺任何來犯的獵食者——如果真的有獵食者愚蠢到忽視這種蠑螈身上警示性極強的亮橙色皮膚的話。由於這種蠑螈分泌的毒液毒性極強,目前已觀測到當蛙類吞食這種蠑螈後,捕食一方消化道窒息機制甚至還來不及發揮作用(更不要提胃酸了),蛙類就會在毒液作用下失去活力,而此時粗皮漬螈就可以從容地從捕食者的肚子裡爬出來,大搖大擺地離開。
© National Graphic / YouTube
說到反殺蛙類,步行蟲(Epomis Dejeani)的幼蟲在面對蛙類捕食者時尤其心狠手辣,無論是成蟲還是幼蟲,這種昆蟲都被動物學家成為「蛙類獵手」。
© trot-trot / Reddit
這種看似幼小無助的無脊椎動物到底是如何狩獵並活活吃掉蛙類的呢?畢竟對手的體型是這些蟲子的幾倍大。簡單說來,這種蟲子的幼蟲可以在被吞食前就躲開蛙類舌頭的攻擊,接著它們會用鉗子夾住青蛙的嘴巴,並將自己的身體牢牢固定在青蛙的身體上,然後一點點吸食青蛙的身體組織。目前至少觀察到一例青蛙確實將步行蟲幼蟲吞入肚中的例子,但很快它又將獵物反芻吐出來了。接著,原本是獵物的幼蟲反而向獵食的青蛙張開利口,牢牢咬住青蛙的上顎並開始蠶食青蛙的肉體。最終,小小的幼蟲不僅從被吞食的命運中逃脫,還反過來享用了那個吞下自己的巨獸。
在被捕食的瞬間,步行蟲幼蟲用鉗子咬住青蛙的嘴(通常是嘴),並將自己的身體固定在青蛙身上。© National Geographic
說完這些動物,我們不妨再聊一聊開頭提到的約拿(Jonah )與其父親蓋比特(Geppetto)的故事——是否存在將人類生吞下肚,並且還能給人類留下一絲生機逃生的巨獸呢?儘管我們的確可以看到極少數巨蟒吞食人類的例子,但是爬行動物的捕獵習慣往往是在吞食前先迫使獵物喪失活動能力,主要是通過收縮身體絞殺獵物。因此那些受害者在被吞入口中之前就已經喪生了,要知道,在巨蟒食人的案例中,所謂的「吞入口中」可能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鯊魚、鱷魚也極少捕食人類,在這些大型獵食動物的食人案例中,獵食一方會用巨大的牙齒與咬合力將受害者撕碎,即使沒有當即致死,也會造成極大的致命傷害。
隨著以上候選者紛紛落選,鯨魚也就成為了所有候選者中唯一可能生吞人類的巨獸。然而作為巨型濾食動物,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與最大的魚類鯨鯊(Rhincodon Typus)都不具備吞食人類的能力,它們的食道都過於狹窄,如吞入人類就會卡在食管裡將其堵住。
鬚鯨科(Balaenopteridae)呼吸道、食道解剖示意圖。(鬚鯨科包括藍鯨、座頭鯨、長鬚鯨、灰鯨等。)圖中字母「L」及箭頭所指位置為喉氣囊(Laryngeal Air Sac),大約位於淺藍色氣管與深藍色食道的交匯處,起到調節氣管流通性的作用。在示意圖中,位於喉氣囊左側的深藍色食道可隨著口腔的開合吞入大量海水及食物,但位於喉氣囊右側的食道則無法隨著頜骨開合而擴張。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natomy
在藍鯨體內單純以尺寸而論,可滿足人類(兒童)通過的管道形狀組織,只有位於心臟處的巨大血管,即圖中藍鯨身體中部所示的管道形組織。 © Demotywatory
綜上,目前唯一還有可能生吞人類的動物,就只剩下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這種巨型肉食鯨類了。
一些學者指出,理論上講抹香鯨的確有可能一口就將人類吞入腹中,但是人類想要成功被吞入其腹中,首先要解決兩大難題。其一就是抹香鯨狀如長刀的牙齒,任何獵物在進入抹香鯨食道之前都極有可能被它們直接殺死,在食人的情況中,我們在輾轉於抹香鯨的幾個胃袋之前可能早就被牙齒撕碎了。第二,考慮到抹香鯨只在遠離海面的深海區覓食,因此它們並不會將淺海區的遊泳者視為食物。因此想要促成一次抹香鯨吞食人類的事件,首先必須要鋪墊一系列巧合事件才有可能發生這種意外。
儘管如此,19世紀末的確曾經有一個抹香鯨食人的故事廣為流傳,受害者名為詹姆斯·巴特利(James Bartley),而且在故事中其他水手歷經數小時的努力,最終剖開了那條抹香鯨的肚子找到了他。雖然此人的皮膚已經變得慘白,而且雙目失明,但據傳他仍然活下來了。
© Anomalies
不過現代人普遍認為這個故事太過於牽強了,很多故事細節並不可信,比如巴特利在鯨魚腹中歷經數小時仍未窒息而死,另外其他細節也經不住推敲。歸根結底,目前尚無直接證據可以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只知道在當年這個故事婦孺皆知罷了。正如1888年至1912年頻繁被水手目擊到的著名海豚皮洛魯斯·傑克(Pelorus Jack),傳說它會在紐西蘭庫克海峽的某個水域中與船隻匯合併一直相伴船隻左右,雖然在當時這隻海豚的故事轟動全球,但誰無法證明它真的做了傳說中的那些事。即使在今時今日,當筆者為本文搜集資料時,仍然可以找到大量當代拍攝的視頻把一些表現出親近行為的野生海豚稱作皮洛魯斯·傑克。
© The HP Lovecraft Wiki
因此,我們人類至少可以在這件事上放心了,儘管人類有著各種各樣的悲慘死法,但我們永遠不必擔心被巨獸活著吞入肚中——除非克蘇魯(Cthulhu)從那深海中的宮殿中甦醒,浮上海面,並再次迫使人類回想起被它統治的恐懼。
文/Eric Flynn
譯/小晴&阿布
校對/艾倫·耶格爾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0/07/so-how-do-animals-swallowed-alive-actually-die-and-do-any-animals-ever-get-out-alive-after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小晴&阿布&艾倫·耶格爾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原標題:《被巨獸活吞,並存活的可能性(重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