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貝爾獎到外星人探索:最具科幻級感望遠鏡的輝煌與終章

2020-12-10 騰訊網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日,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 (Arecibo) 射電望遠鏡轟然垮塌。但沒有目擊者,等到項目組成員看到時,這個直徑305米的傳奇望遠鏡的鏡面已經壽終正寢:巨大的平臺砸到了鏡面上。

舉世震驚。阿雷西博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具科幻感的望遠鏡。從1963年被建成,到2020年倒塌,它完成了多項壯舉,涉及脈衝星、引力波、諾貝爾獎、太陽系外行星與外星人探索。

圖:夜間的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平臺與鐵塔。照片拍攝於2020年。來源:

https://www.livescience.com/arecibo-observatory-radio-telescope-to-be-destroyed.html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誕生

20世紀50年代,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意外催生了眾多天文項目,阿雷西博望遠鏡就是其中之一。為了確認洲際核飛彈重新進入大氣層時在電離層引起的真實效應,避免被假彈頭欺騙,軍方與科學界決定建設一個雷達-射電望遠鏡。

項目負責人考察了多個區域,最終選中了美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這裡的部分區域具有天然的喀斯特地貌:雨水長期衝刷、滲漏,形成一個個盆地,就像一口口鍋。射電望遠鏡專家在那裡選擇了一口「鍋」,鋪設了天線陣,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球面天線,整體直徑達到305米。

在天線上方,吊著一個巨大的平臺,距離鏡面底部150米。平臺上最重要的設備是接收機和發射機,整個平臺重達幾百噸。為了吊住這麼重的平臺,工程師們在周圍的山上建設了3座水泥塔,連了多條鋼纜繩。這3個水泥塔的名稱分別是塔4、塔8與塔12。

雖然鋁板構成的天線是靜止不動的,但平臺上的接收機與發射機卻是可以運動的。根據觀測目標或者發射的靶子,工作人員可以將接收機與發射機移動到合適的位置,接收天體信號或者發出去後反射回來的信號。

整個項目從1960年開始建設,於1963年建成,阿雷西博望遠鏡從此誕生。此後一直到2016年,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鏡面射電望遠鏡。2016年,中國的500米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建成,稱霸世界53年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成為世界第二。但阿雷西博望遠鏡有一個特點無法被超越:它既可以接收信號,還可以發射信號。

在建成之後的幾十年內,天文學家一邊用阿雷西博望遠鏡觀測眾多目標,一邊升級它。比如,1973年,38778塊穿孔的長方形鋁板取代原來的天線陣,每塊鋁板的長與寬分別為2米與1米。1997年,工程師們在平臺上加裝了格裡高利反射系統。最終,整個平臺的質量達到820噸。

圖:阿雷西博望遠鏡全景。來源:National Astronomy and Ionosphere Center, Cornell U., NSF

從1963年正式建成起,阿雷西博望遠鏡不負眾望,得到眾多成果。這些成果涉及太陽系內天體的研究、小行星防禦、脈衝星、太陽系外行星、外星人探索等眾多領域。

太陽系內天體研究:從探測到防禦

阿雷西博望遠鏡不僅可以接收天體發出的信號,還可以發射信號並將反射回來的信號接收。這個特長使得它可以得到大量太陽系內天體的特徵。

早在1964年,Gordon Pettengill的小組就利用阿雷西博望遠鏡測量了水星的自轉周期,發現它的數值是59天,而不是此前認為的88天。

1980年,天文學家用阿雷西博望遠鏡向恩克彗星發射了信號並接收到回波。

1989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向小行星「4769 Castalia」發射信號,根據接收到的回波,天文學家確定了這個小行星的形狀。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小行星直接成像。

1994年,John Harmon使用阿雷西博望遠鏡,畫出了水星兩極區域的冰的分布。

除了這些科學研究之外,阿雷西博望遠鏡還可以通過發射信號、接收回波的方式發現那些可能威脅到地球的小行星並提供預警,從而成為地球防禦計劃的成員之一。

從脈衝星、引力波到諾貝爾獎

1968年,當時還在康奈爾大學讀研究生的Richard Lovelace用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數據確認了蟹狀星雲中心的脈衝星的周期——33毫秒,進一步確認了脈衝星的存在性。蟹狀星雲是一顆超新星爆發後噴發出的物質擴散形成的星雲。1054年,中國、日本等國的天文學家觀測並記載了這顆超新星。

圖: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蟹狀星雲的可見光圖像,由24張圖拼接而成。圖中區域的邊長約為12光年。來源: NASA, ESA and Allison Loll/Jeff Hester,https://www.spacetelescope.org/images/ann0820/

大質量恆星爆炸後,大部分會在中心留下中子星,它們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半徑只有10千米左右,但質量卻比太陽大一些。中子星高速旋轉,同時兩極發出輻射。如果中子星發出的輻射周期性地掃過地球,產生的信號就形成一個個脈衝,天文學家就稱這類中子星為脈衝星。

1974年,Joseph Taylor與其指導的研究生Russell Hulse在使用阿雷西博望遠鏡搜尋脈衝星的過程中,發現了由兩個脈衝星構成的雙脈衝星系統。他們在此後的觀測中發現這對脈衝星在互相靠近,用愛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論,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這個發現間接證明引力波存在,二人因此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Taylor與Hulse發現的脈衝雙星的軌道周期從1975年到2005年的累計變化情況。圖中的點為觀測計算數據,線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計算得到的曲線。二者高度吻合,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也間接證實了這個系統在發射引力波。數據來源:J. M. Weisberg and J. H. Taylor, Relativistic Binary Pulsar B1913+16: Thirty Years of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July 2004.圖來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PSR_B1913%2B16_period_shift_graph.svg#

1982年,Donald Backer等人發現了一顆自轉周期僅為1.56毫秒。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毫秒級脈衝星。直到2005年,天文學家才發現轉得更快的脈衝星。

從太陽系外的行星到外星人

1994年,Aleksander Wolszczan發表論文,宣布發現了圍繞著射電脈衝星的一顆行星,它的質量只有月亮那麼大。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太陽系外的行星,從此開啟了「系外行星」研究的壯麗篇章。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在1995年發現「圍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的兩位天文學家,而沒有讓Wolszczan分享,是很可惜的。

早在第一顆系外行星被發現之前幾百年,很多人都猜想宇宙中的那些恆星有類似於地球的行星圍繞著它們轉。甚至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太陽系外的行星上也可能產生生命並可能進化為具有高級智慧的生命——用人話說就是:宇宙中可能存在外星人

1974年11月16日,阿雷西博望遠鏡的科學家們幹了一件至今還有爭議的大事:他們用阿雷西博望遠鏡向球狀星團M13發射了信號,希望能夠被那裡可能存在的外星人接收到。

圖: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球狀星團M13的核心區域的可見光與紅外線合成圖像。M13是梅西耶星雲星團表中的第13號天體,包含數十萬顆恆星,直徑大約150光年,圖中的核心區域的直徑約為26光年。來源: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https://www.spacetelescope.org/images/opo0840a/

這就是著名的「阿雷西博消息」。阿雷西博消息由著名的Frank Drake設計,在更著名的卡爾·薩根與其他人的幫助下畫出。這個消息只有1679比特的信息,給出了阿拉伯數字、構成人類DNA的化學元素的信息、DNA雙螺旋結構、人類特徵、太陽與當時認定的九大行星以及阿雷西博望遠鏡自身的圖像。

人類至今未收到回音,也不可能在現在收到那裡的回音:M13與地球的距離達到25000光年,阿雷西博望遠鏡發出的信號要用25000年才可以到那裡,即使那裡可能有的外星人不考慮要不要回答,立即回復,起信號也還要再用25000年才可以到達地球。換句話說,阿雷西博望遠鏡需要向天再借五萬年,才有可能接收到回音。

圖:阿雷西博望遠鏡向M13發出的消息。圖中最上方白色點表示阿拉伯數字1到10;下方的紫色表示構成脫氧核糖核酸 (DNA) 的氫、碳、氮、氧與磷的原子數;綠色表示構成DNA的核酸化學成分;下面的白色表示人類DNA的數目;藍色螺旋形狀表示DNA的雙螺旋解構;下方紅色表示人,左側藍白表示人類的高度與寬度,右邊白色表示人類;下方黃色表示太陽系中的太陽與當時認定的九大行星,其中第三個行星比其他的高一點,表示這是發射出信號的地球;下方粉紅色、白色與藍色為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大致形狀。圖與原文來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Arecibo_message,此處直接翻譯其中的文字說明。

最近一些年,阿雷西博望遠鏡成為「搜尋外星智慧」 (SETI) 項目的成員之一。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危機、垂危與消逝

就在阿雷西博望遠鏡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危機也漸漸浮現。這些危機可以分為三類:經費危機、升級危機與自然災害危機。

首先,NASA從2001年就開始削減行星雷達計劃方面的經費,直到2006年完全取消資助。更嚴重的是,為阿雷西博望遠鏡持續提供經費的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NSF) 也在不斷降低經費資助。2007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得到的資助約為1千萬美元,到2011年,得到的資助僅為400萬美元。而且,NSF還決定,如果沒有其他經費來源,那麼就可能關閉阿雷西博望遠鏡。

在一次升級過程中,阿雷西博望遠鏡平臺的總重量增大,超過了鋼纜的承受極限,為此後鋼纜的陸續斷裂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自然災害成為壓死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最後幾根稻草。波多黎各是大西洋上面的一個島嶼,經常會被各種颶風(我們這裡一般稱之為「颱風」)光臨。比如,2017年9月21日,瑪利亞颶風吹壞了一臺儀器,後者掉落,砸壞了大約30片鋁板。2019年的一次地震,進一步加重了阿雷西博望遠鏡的病情。

圖:2019年拍攝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平臺局部區域近景。上方的三角平臺為固定式平臺,下方為可轉動的方位臂。右邊為格裡高利反射鏡,左邊為29米長的430兆赫茲儀器的殘留物,這個儀器在2017年被颶風吹落,僅剩下圖中的殘留棒狀物。來源:Mariordo (Mario Roberto Durán Ortiz)

2020年8月初,一個新的颶風過境,阿雷西博望遠鏡因此關閉。颶風過境後不久,阿雷西博望遠鏡重新開啟。很快,支撐輔助平臺的塔4上的一條鋼纜斷裂,像一條鞭子抽在鏡面上,打出一條30米長的傷口。至今人們無法確定是不是這個颶風導致鋼纜斷裂。

項目組決定替換一根新的鋼纜。不幸的是,新鋼纜還沒有換上去,塔4上面的兩根主鋼纜中的一根於2020年11月7日斷裂,打碎了部分鏡面。項目組評估後,認定人們無法安全地維修阿雷西博望遠鏡,決定放棄治療,擇日拆除它。

就在相關部門計劃拆除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時候,塔4上面的另外一根鋼纜斷裂,整個平臺摔到鏡面上,阿雷西博望遠鏡走向終章。

圖:2020年12月1日,阿雷西博望遠鏡正式倒塌後的遺蹟。可以看到,平臺掉落在鏡面上。來源: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2/arecibo-telescope-collapses-ending-57-year-run

失去了什麼?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悲劇看似偶然,但其實也是一個必然。過去幾十年來,人類建設了許多望遠鏡,其中一部分可以分別取代阿雷西博望遠鏡的一些功能,這使得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失去了優先級。

比如,行星防禦方面,ATLAS、全景巡天望遠鏡都可以完成;行星探測方面,最近一些年升空的多個行星探測器可以近距離飛掠甚至環繞眾多行星,進行近距離觀測;小行星與彗星觀測方面,一些探測器已經實現了小行星表面挖土的壯舉;射電探測方面,一些射電幹涉陣望遠鏡可以達到更好的觀測效果。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基本盤就這樣被鯨吞蠶食,最終導致決策層視之為雞肋。

但上面的分析依然過於功利。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功能雖然可以被其他望遠鏡逐漸替代,但其象徵意義卻是不可替代的。它是最具科幻感的望遠鏡,也是獲得眾多戰果的老將,它本應該有一個體面的終章——比如被建設為一個參觀景點。

上世紀80年代就停止觀測的威爾遜天文臺就是一個好的樣板。1923年,天文學家哈勃在這裡用2.54米的光學望遠鏡證明仙女座星雲其實是銀河系外的另一個星系,從而開闢了星系天文學。1929年,哈勃在這裡用同一個望遠鏡發現星系退行的速度與距離成正比,從而證明宇宙在膨脹。在停止觀測之後,威爾遜天文臺成為一個景點,裡面的望遠鏡成為文物,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往參觀。

但NSF沒有給阿雷西博望遠鏡這樣的待遇。與阿雷西博望遠鏡一起消逝的是它所具有的科幻象徵與終極浪漫:有多部電影在這裡拍攝,如《007黃金眼》(Golden Eye)、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Contact) 、《X-檔案》(X-Files) 等。

圖: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 (Contact) 的場景之一,後面是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平臺。來源:https://musingsofamiddleagedgeek.blog/2017/09/09/contact-is-still-okay-to-go-20-years-later/

由於美國現在是阿塔卡拉大型毫米與亞毫米射電望遠鏡陣列 (ALMA) 的三大股東之一,而且還有多個其他射電項目,它在射電天文方面的領先地位不會因為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消逝而被動搖。

受損失的是那些熱愛阿雷西博望遠鏡的人,特別是為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建設、運行與升級而付出心血的幾代天文學家與工程師、那些使用過阿雷西博望遠鏡數據並心懷感恩的更多天文學家和喜歡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那些普通人。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消逝,不僅僅是簡單的儀器之死,而更像一個文物被毀,一個象徵被毀。

安息吧,阿雷西博望遠鏡。

編輯:王茹茹

文章作者

王善欽,2018年於南京大學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2016年至2018年訪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系。主要研究超新星、千新星等爆發現象,至今為止在ApJ, MNRAS上發表22篇科研論文。業餘也研究天文學史與物理學史。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墨子沙龍的推送。為了不與小墨失散, 請將「墨子沙龍」設為星標帳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同等學力及以上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科幻電影裡的外星人長得像人類?
    自從《異形》系列誕生以來,科幻作家和好萊塢藝術家引領著人們對外星人的幻想。他們絞盡腦汁試圖別出心裁,但觀眾似乎發現,想像出來的外星生物身上總有地球生物的影子。《異形》系列中的外星人看起來像恐龍或爬行動物;《降臨》、《星際覺醒》裡的外星人就像章魚怪;《異星戰場》中的外星人像蜘蛛精;而以《E.T》為代表的一大批影視作品中,外星人直接就是以人類為原型的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科幻作家是在偷懶,還是想像力用完了呢?其實不然。「科幻」不是「魔幻「,所以科幻作家的想像必須受到科學規律的制約。
  • 《外星人E.T.》到《降臨》,科幻新片《無限接近》可否承續路人緣
    科幻的外星人題材故事劇情並不複雜。說的是一名年輕的電腦工程師在某天扛著自己的相機出門踏青,遇到外星人飛船失事墜落到地球。小夥子遇見外星人,卻被外星下打昏。小夥子把發現外星人的真相告知身邊的人,但發現沒人相信他。小夥子一生氣就把外星人影像直接上傳到網上,結果招來了國家有關機構的關注。於是小夥子被秘密拘押治療了。最後小夥子逃出牢籠,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重新回歸正常人的生活。劇情,講真,沒什麼新意。
  • 最具未來感的國產概念車要量產,硬核科幻堪比星球大戰
    一部分的「流浪地球」引起了國民對國產硬科幻作品的關注,在未來世界裡,科幻電影向人們展示,超越想像的概念車一步一步地向我們進發,例如,吉利FY11概念車將在半年內量產發售,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各大型車企業的頂級秀的智能SF概念車成為了亮點,其中最有未來感,是最具科幻色彩的概念車,最近,上汽通用五菱官發表了其量產版本
  • 最後的輓歌:阿雷西博望遠鏡報廢,宇宙探索黃金時代亦遠去了
    對許多人來說,阿雷西博不僅是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也不僅是我們探索描摹宇宙以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工具——它更是過去50年間天文學、科學甚至人類成就的標誌性紀念碑。現在,喪鐘為它而鳴。阿雷西博的退役標誌著曾一度輝煌的科學調查和太空探索日漸式微,這類活動由類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公共組織進行。這些組織的預算不斷縮水,對此它們一籌莫展。作為這架巨型望遠鏡的所有者,該組織宣布將其報廢。
  • 五角大樓成立UFO調查組,真要探測外星人?主要針對這兩個國家
    其實這是一臺名為「FAST」的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為全球最大,可探測數億光年之外的黑洞和脈衝星,甚至有傳聞它能在茫茫宇宙中尋找到外星生物,並與外星人進行簡單通訊。 這臺直徑300米的望遠鏡一直霸佔著世界第一的寶座。
  • 諾貝爾獎與搖滾史上最著名的專輯封面
    這套新的設備具備當時很多射電望遠鏡不具有的響應時間短的特點,能識別出信號在短時間內的「閃爍」或「脈衝」。得益於此,貝爾能敏銳地在大量數據中觀察到一個周期在一秒左右的異常的規律脈衝信號。在之後的幾個月中她和導師休伊什一起進行進一步的記錄觀察和實驗,確定這是一個具有極其精確的周期(精確到千萬分之一秒)——1.337302088331秒,的太陽系外輻射源。
  • 霍金稱外星生命多達數十億,卻不能找外星人,他的預言怎麼說?
    從1974年開始人類就一直在尋覓地外生命的蹤影,那個時候,科學家利用阿雷西博望遠鏡向國際發送了一束信號,信號中不只包含著人類的DNA信息,並且還詳細描述了地球的方位,科學家期望假如外星生命能夠捕捉到這些信號,就可以與地球進行聯絡。
  •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中國新聞網  作者:高凱  2020-12-02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人類探索宇宙的不斷深入
  • 瑪雅人曾在地球上輝煌一時,為何突然消失?難道被外星人抓走了?
    瑪雅人曾在地球上輝煌一時,為何突然消失?難道被外星人抓走了?人類誕生已經有數百萬年的時間,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民族和文明,他們曾經非常發達,然而卻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歷史文明中最為神秘的便是瑪雅文明,它的消失一直吸引著人類。
  • 哈勃望遠鏡傳回多張照片,捕捉到不尋常畫面,是外星人存在證據?
    哈勃望遠鏡傳回多張照片,捕捉到不尋常畫面,是外星人存在證據?自從人類有機會進出外太空,將尋找外星文明視作主要目標,朝著這一目標努力靠近。雖然結果並不如意,過程卻很有意義。人類對外星文明的那種渴望,如滔滔江水般沒有間歇過。曾發射過探測器、望遠鏡,試圖找到它們的痕跡,結果一無所獲。
  • 地外文明未解之謎:外星人是否邪惡?
    關於外星人探究的若干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至今仍是未解之謎;而這些未解之謎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人們不斷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同時豐富了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最近幾年,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史蒂芬霍金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重申: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地球人試圖與它們聯繫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外星人決定來造訪我們,那麼結果可能和當年歐洲人到達美洲一樣,美洲原住民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認為,外星人如果攻擊地球人,其主要目的是掠奪地球上的資源。由於史蒂芬霍金是當今宇宙學權威,其言論引起了人們對外星人是否邪惡這一問題的關注和爭論。
  • 法國人透露了消息,不僅僅尋找外星人
    「天眼」就是最具強有力的代表,這就讓很多人開始疑惑,天眼究竟有什麼樣的作用?然而法國人卻明確表示天眼的存在,完全不是為了僅僅去尋找外星人在哪裡,並且還能夠幫助天文學家去探測宇宙。法國媒體,對於中國所建設的天眼,給予的評價是及其高的。他們一致認為這一款500米的射電望遠鏡標誌著亞洲大國已經成功地擠進了世界前列,並且在這一個領域中處在領先的地位。
  • 美科學家將用射電望遠鏡聯繫地外生命 盤點歷史上的類似計劃
    天文學家將通過射電望遠鏡把信號發射到數百個遙遠的星系,希望獲得開創性發現。 人類不是首次這樣冒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三體》系列中,在紅岸基地,人類第一次與外星文明三體人進行了交流,卻導致人類末日的悄然來臨。小說中的「紅岸」可能來源於現實中的「綠岸」,這是美國維吉尼亞州的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所在地,2000年在那裡建起的綠岸射電望遠鏡是地球上最大的全動射電望遠鏡。
  • 世界曾經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坍塌,數十年來致力尋找外太空的外星人
    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坍塌,它數十年來對地外天體的發現宣告結束。這臺望遠鏡此前曾受損,並且即將報廢關閉。12月1日,周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推特上表示,周一晚上,該望遠鏡的820噸重的儀器平臺脫離了鋼纜,撞破了下面1000英尺(305米)寬的碟形望遠鏡。阿雷西博望遠鏡今日坍塌報廢,它數十年來致力尋找外太空的外星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寫道:「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305米望遠鏡的儀器平臺一夜之間倒塌。沒有人員傷亡報告。
  • 外星人入侵,最震撼的科幻電影盤點!
    1,《異形》系列科幻恐怖片的鼻祖,這個系列公認的偉大之處,在於其完全重新定義了科幻恐怖片這以類型,並引領了之後的恐怖風潮,影響了眾多的影片。異形生物是恐怖,但真正的恐怖來源於內心,你永遠無法知道危險從何而來,何時而來,為何而來。
  • 八桂小記實踐採寫:親手製作望遠鏡,探索望遠鏡的科學奧秘!
    ,最後進到科普教室體驗望遠鏡的科學奧秘,還摺疊瞭望遠鏡。一起來探索科學▲一起來探索科學▲每次現場作文就是一次關注力集中磨鍊的過程——本次活動小結——在採寫中發現科學奧秘小記們在此次活動中,全身心參與到科學探索活動中來
  • 那些看起來真的很像「外星人」的天文發現
    脈衝星並不是外星人建造的天體燈塔,而是由磁性旋轉中子星產生的周期性電磁輻射閃光。讓科學家們驚嘆的信號!1977年8月15日,天文學家傑瑞·埃曼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耳射電望遠鏡進行SETI項目時,探測到一個奇怪的信號。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科幻巨著《三體》憑藉瑰麗的故事「火出圈」,而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更是憑藉其恢宏的世界觀和令人稱讚的特效突破「次元壁」,票房達到74.41億。藉此東風,科學家們痛快科普了一波赫洞、宇宙學、力學、星際移民等知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我國科幻已在世界上嶄露頭角,但優秀科幻影視作品匱乏、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幻文學作品後繼乏力。那麼,中國科幻,離輝煌還有多遠?
  • 哈勃30周年輝煌:曾經的「近視」英雄,終究還是步入遲暮之年
    12:33:51,哈勃望遠鏡發射升空。這一次發射,載入了人類文明的史冊。而哈勃望遠鏡,也正式成為了人類科技文明史上至高無上的瑰寶。從伽利略時代的普通望遠鏡,成長到現在觀測宇宙級別的「哈勃」望遠鏡,這絕不僅僅只是人類看到了更大的宇宙,更美的星空,更是人類對探索世界真相的熾熱之心。
  • 中國「天眼」出手,找到「外星人」還會遠嗎?
    找尋地外生命,對於地球上的人類而言,已經上升到了科學層次方面的大事情,對於這樣的事情,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拿出了自己最高地科學技術水平進行探索。 根據《北京日報》報導,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將開啟對地外文明的搜索(SETI),這也是我國在「中國天眼」投入使用後的五個主要科學目標之一,對於人類來說,這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那麼中國天眼可以找到外星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