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時節,走進六石,記者發現,比天氣更炙熱的是如火如荼的「十佳村」創建熱潮。各創建村不斷挖掘村(小區)域文化特色,按照尊重自然美、大創文態美的思路,融入各類彰顯村情的特色文化,追溯鄉土記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風光、風情、風韻、風採、風俗」的特色村莊。
花上頭自然村:歷史與風景相映
「坐臥芙蓉花上頭,清香長繞飲中浮。」從211省道拐入一條鄉間公路,來到花上頭村口,東側有3口荷花池,池中幾叢荷葉隨風搖動,讓人聯想到南宋詩人汪莘詩中描繪的荷塘,十分應景。荷池東側,是花上頭的村標,花的氣息很濃,微紅牆面上鑲嵌著「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微紅」的詩句。
花上頭,一個讓人充滿遐想的村名,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村名。對於村名的來歷,一種說法是明朝萬曆年間,義烏的一戶王姓人家舉家遷到此地落戶,後又有厲氏、張氏等陸續遷入,大家和睦相處,鄰裡關係十分融洽。這時,南邊有豪紳想控制這些外來戶,經常派手下來騷擾,外來戶經過商討,在村南修築起一道圍牆,並沿著圍牆種植了大量花草,使圍牆四季如春,「一年到頭,花滿牆頭」,故村莊得名「花牆頭」,後簡稱「花上頭」。而另一種說法是花上頭這個村名來源於「畫牆頭」,以前村裡十三間頭、廿四間頭的牆頭畫滿了精美的畫,因此村名就叫「畫牆頭」,「花上頭」是「畫牆頭」的諧音,村名由此得來。
花上頭現有120多戶村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村東南是東陽木材交易中心,村西南則是聞名遐邇的東陽木雕小鎮,與東后里、西后里同屬一個行政村。去年,東后里、西后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雙雙被評為「十美村」,對花上頭幹部群眾觸動很大。今年,花上頭列入爭創「十佳村」示範村行列。
按照「三強六無五美」的要求,花上頭投資200萬元啟動了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建設、休閒公園建設等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外,圍繞村名由來,復墾鄉土記憶,在景觀節點中增添文化內涵,讓傳統歷史與現代風景相映。
走進花上頭,水溝西邊有一道矮牆,牆頭上種植了綠色的多肉植物,東邊的一幢老房子畫滿了花朵,與牆邊的薔薇花形成了虛與實的鮮明對比。村幹部介紹說,早些年村裡的老房子牆面上畫滿了精美圖案,如今老舊房已不復存在,牆畫也是一種復墾鄉土記憶的辦法。
花上頭全村的地面十分潔淨,找不到衛生死角,這在農村十分少見。來到村中央的小廣場,有一個塑膠籃球場,用料十分講究,可以與專業比賽球場相媲美,球場附近有多處景觀節點和文化牆,讓人可以健身,也可以賞景,過上詩意生活。
薔薇花是記者在花上頭見到最多的花卉。據介紹,薔薇花花期較長,可達半年之久,故選擇薔薇花種植,體現出幹部們花費的心思。
花上頭的最大亮點在村西南的休閒公園,樹木蔥蘢,景色宜人的休閒公園有人工小河、健身步道、舞池等設施,輔以各類樹木造型綠化,已成為村民休閒、健身好去處。這段時間,許多鄰村村民都來到花上頭賞景。
夏溪潭村:體現穿越 做足鄉味
鄉村的味道是特有的,是鄉愁中最揪緊人心的味蕾,是每個走出鄉村人的無形牽掛。
「阿爸,扣田畈摟番薯。」「姆媽熬啊番薯羹危險好食。」「老公,格塊番薯老實大,鍾意倒哇。」這幾天,這幾句東陽話在網絡走紅,而更有人跑到「發聲地」六石街道夏溪潭村探聽虛實。
記者近日聞訊趕到夏溪潭村,在村裡的牆壁、小竹屋和共享田園邊看到了這些字眼,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番薯是甘薯類植物,16世紀末葉由閩人陳振龍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 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傳播。現今中國的番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夏溪潭村地處白溪江北側,村後是連綿起伏的山坡,其土質疏鬆,非常合適番薯生長,該村種植番薯歷史悠久。舊社會,一些地方村民飢餓不堪,夏溪潭村民有番薯果腹。近年來,吃粗糧成了人們的一種時尚,番薯成了「香餑餑」,夏溪潭村民利用番薯加工成番薯粉和番薯片,在市場上十分走俏,甚至還遠銷到國外。
番薯,成了夏溪潭村濃烈百年不變的鄉味。
夏溪潭村今年創建「十佳村」示範村時,在街道領導和駐村幹部的指導下,該村啟動了赤膊房整治、美麗庭院、共享田園、景觀節點打造等十多項工程。特別在共享田園建設中,該村決定突出鄉土文化,保留地域味道,體現出獨特的鄉村魅力。
「鄉土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內的人們精神上的情結,它有共同的情感基礎,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保護、傳承並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有助於人們形成認同感、歸屬感,進而產生對家鄉的熱愛和眷念之情。」夏溪潭的一位村幹部告訴記者,經過廣泛討論,他們決定做足番薯這道鄉味。
於是,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共享田園裡,30多戶村民不約而同地種上了番薯,村裡的牆繪是番薯片製作流程圖案。夏溪潭人還別出心裁地收集與番薯有關的搞笑諺語,懸掛或矗立在小竹屋和共享田園邊,不僅僅穿越了歷史,更讓人過目難忘,忍俊不禁,成了一道勾人魂魄的鄉味。
雙塘自然村:人文與生態交融
「兩頭塘索麵,歷史悠久、取料精良、手工製作、鮮軟可口……」走進六石街道湖心塘村雙塘自然村,一幅大型牆繪很是顯眼,畫面中,一名身穿傳統服飾的婦女正在演示和面、搓面、盤面、拉麵等加工索麵的手工工序。不遠處,一排排木架上,細白的索麵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雙塘舊名叫兩頭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因家家戶戶做索麵,又叫「索麵村」,由此聞名於東陽北鄉。
雙塘現有180戶村民,環境基礎較差。去年3月,村裡還有幾十戶村民散養家禽,公共場地雞飛狗跳,滿地雞糞。此外,亂搭亂建、佔用公共場地種菜等現象比比皆是。去年5月,村裡研究環境整治工作,隨後邀請專業隊伍入村清理,並啟動村莊美化工作,在主要道路兩側建設風格迥異、造型奇特的青磚花壇,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今年,雙塘自然村列入「十佳村」創建規劃,啟動赤膊房整治、美麗庭院、共享田園等建設。
鄉村傳統文化是地方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是人們的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藉,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既是團結凝聚廣大群眾的重要紐帶,也是長久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雙塘自然村決定把索麵作為彰顯村莊軟實力的「金名片」。
兩頭塘索麵,製作歷史久遠,共十四道工序,分別是和面、搓面、盤面、熟面、上面、扽面、迎面、拉麵、分面、折面、收面、割面、裝面、換面,每個環節都是手工製作,既費時又費力,正是這種嚴格的手工技術,才保證了索麵的品質。舊時,在白露時節天氣轉涼後,每家每戶都在院子裡掛起細白的索麵,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成了一道遠近聞名的風景線,更是承載著每個家庭的希望和夢想,因為舊時,雙塘村民主要是靠換索麵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早已擺脫依靠索麵換生活的日子,但仍有不少農戶傳承著索麵製作的技藝,因為這是一份鄉愁,一份記憶,更是兒時那份媽媽的味道……
經過提煉挖掘,雙塘自然村將索麵加工的十四道工序拆成照片「搬」上牆頭,成為村莊獨特的風景。
除此之外,雙塘自然村還在村前建起共享田園,分區塊種植綠豆、玉米、芝麻等作物外,還別出心裁地建起農業科普長廊,介紹各種農作物以及24個節氣,絲瓜、南瓜藤蔓纏繞長廊兩邊,將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融,讓人留連忘返。
方家自然村:以石為媒 扮靚村莊
經過多方籌措,六石街道石塔山村方家自然村廳門堂硬化工程日前完工,赤膊房整治、森林公園、美麗庭院、環村道路建設等創「十佳村」工作都按計劃順利推進。
沿著北乾渠自東向西來到方家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森林公園,公園內喬、灌、草層次分明,色彩配置豐富多彩,植物造景特色突出。公園內有幾條用石子鋪成的小徑,行走在其中,讓人心曠神怡,而公園四周,更是被一圈石頭所包圍。進入村莊,無論是道路兩側還是花壇四周,全部用石頭砌成,「石味」十足。「石頭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質,它平淡樸實,卻是人類的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在創建『十佳村』中,我們選擇石頭為主要用料。」方家自然村村務負責人方希躍介紹說,石頭是原生態物質,它成本低廉,便於維修,還能造景,與現代的鋼筋水泥相比,更貼近大自然,也更符合農村實際。
方家自然村地形東高西低,石頭的作用妙不可言。不顯眼的地方用大石塊砌起擋牆,除了安全,石縫裡還會長出綠植;落差較小的地方,用扁石頭砌起石頭牆,除了美觀,還能調節地形的落差……方家還啟動「非硬即綠」行動,沒有綠化的地方全部硬化,沒有硬化的地方全部播綠,提升了村莊的品位。
方家還因地制宜打造環村遊步道。村北的北乾渠堤壩曾被村民用於堆放雜物和無序種植各種植物,創建中,聰明的方家人在堤壩上用磚頭鋪出S型遊步道,再在遊步道邊上種植紫薇等樹木,藝術感很強。遊步道建成後,健身人員眾多,一位熱心村民拍攝圖片放在社交平臺上,廣受好評。
方家是個不足200人的小自然村,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創建「十佳村」工作啟動後,該村充分發揮村民的積極性,動員大家參與到創建工作中來,在參與中達到聚集民心,築就同心,共同建好美麗家園的效果。在森林公園建設中,多位村民捐出了自家的樹木;6月份,得知村裡硬化廳門堂缺乏資金,50多名村民慷慨解囊,捐助了十多萬元資金……方希躍說,許多村民都積極支持配合創建工作,為村莊的發展默默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