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遲到的書遊記。
十二年前的2006年,第一次到深圳參加「全國閱讀版主編圓桌會議」,也就是那次會上,第一次評選「年度十大好書」,之後,每年一屆,至今已12年,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十大好書」。我除了有一年在出版社任職,沒來參加,其餘11年都參與了十大好書評選。
那一年,曾起意會後去香港逛逛二樓書店,可惜當時沒辦好港澳通行證,未能成行。這一年,香港最有標誌性的英文書店——曙光書店,結束了它22年的歷程,宣告停業,成為香港書店不可抹滅的傳奇。差不多同時,和「曙光」共享一個單元兩間屋的青文書店也宣告歇業。這兩家一中一英,都有著二十多年歷史的書店同時關閉,宣告香港二樓書店一個時代的結束。更讓人唏噓的是,兩年後的2008年,青文老闆羅志華在擁擠狹小的貨倉清理藏貨,被意外墜下的書籍壓住而身亡。
每年來深圳評十大好書,都是來去匆匆,不是因為工作就是因為小孩,眼看著十大好書的評委們會後結伴逛香港書店,眼饞到死。終於在今年成行,在11月30日結束深圳十大好書評選後,次日和陳子善、袁唏兩位老師一同赴港。子善老師到金鐘辦點事提前下了地鐵,我和袁唏老師到銅鑼灣後分頭行動。
一、銅鑼灣樂文書店香港書店最集中處有兩個地段,一為港島的銅鑼灣、灣仔一帶,二為九龍的油麻地、旺角一帶。我這次住銅鑼灣,先就近小逛一下。
這張香港書店地圖中,顯示出銅鑼灣和旺角區域書店密集程度。圖來自《書店現場》(周家盈/著)剛下樓就望見馬路對面的商務印書館。跟著人流過了馬路,先找了一家小店填飽肚子,吃飯間用手機一搜,周邊好幾家書店。吃完飯出來,抬頭看「香港式招牌」,第一眼就望見和情趣用品店並排且顯目的書店招牌,登上二樓,門口貼著紙條:已關門。沒想到,來香港逛書店,第一家就吃了閉門羹。
香港二樓書店這些年遭遇各種困局,如今香港鬧市區的二樓,基本上都是美容店、按摩店和情趣用品店,還在堅守的香港書店只好「更上一層樓」,三樓、五樓、甚至十幾樓。
好在駱克道上的樂文書店還在。樂文是一家老牌的香港獨立書店,1980年創立,比曙光(1984)和青文(1982)還早幾年,目前有兩家店,一家在銅鑼灣駱克道,另一家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樂文是香港二樓書店的典型代表,它三十多年的存在見證了香港閱讀文化的變遷,店內有英文原版、港臺人文社科、大陸政治讀物以及暢銷流行讀物等,這種綜合型的經營思路,正是香港書店業在各種起落後的權宜之計。
銅鑼灣樂文書店內景銅鑼灣樂文書店門口旺角樂文書店門口旺角樂文書店店內二、灣仔藝鵠書店手機地圖顯示,駱克道上還有開益書店、正文書店、綠野仙蹤書店等等,我就一路查來一路找,然而並沒有找到,不知道是因為太隱蔽,還是已關門或搬家。走著走著就到了軒尼詩道,在富德樓門口迷失了方向。地圖顯示就在這兒有一家書店,但這棟不起眼的舊樓,絲毫看不出有書店的影子。我走進過道查探,看到地上擺了很多藝術海報和免費雜誌,心想可能走對了地方。電梯開,我走進去,有個中年男人問去幾樓?我說:「樓裡有沒有一家書店?」他按了14。
果然沒錯,我來到了藝鵠書店。這是一家經營藝術圖書和各種獨立出版物的書店,兩個屋子,一間是書店和咖啡座,另一間是店主的工作室,兩間屋子相通。店內銷售的藝術圖書、獨立雜誌、繪本畫片等都極具個性,有濃濃的文藝氣息。我安靜地一本本翻閱,有很多驚喜。書店的susi姑娘非常好客,我們聊了起來。
藝鵠書店藝鵠店內的文藝海報藝鵠店內的各種獨立小報通過susi介紹才知道,富德樓隸屬一個基金會,整棟樓由藝鵠管理,以低廉的租金邀請藝文單位進駐,打造一個文藝共同體,有獨立書店、畫廊、手作工作室、音樂工作室、獨立電影放映、社會研究工作室等等,不定期有各種類型的展覽、音樂演出、手作作坊等等。在藝鵠看到一份富德樓刊物,上面詳細介紹了樓裡的各種工作室,題為:鬧市中的文創綠洲。另外看到一份富德動流手冊,上面有近期各層活動信息。
富德樓刊物介紹藝鵠望出去,窗外是灣仔的車水馬龍藝鵠店內一角速寫藝鵠一角從藝鵠窗戶望出去,窗外是灣仔的車水馬龍。我坐在靠窗的凳子上,速寫了一幅藝鵠一角。離開時,看到門口貼了一張海報:一讀十年——第十屆九龍城書節,看時間整好是我在港這兩天(12月1日-2日),告別susi姑娘,搭上地鐵去樂富逛九龍城書節。地鐵上,收到susi姑娘發來微信,說在樂富,有一個書節並且發來連結,建議我去看看。在地鐵裡曬藝鵠書店,華師大顧曉清姑娘留言說,她正在逛九龍城書節,也建議我去逛逛。嘿嘿,我正在去的路上。
三、九龍城書節地鐵樂富站出來,穿過樂富遊樂場,走不遠馬路對過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九龍城書節就在院內舉辦。該書節自2009年開始,今年已是第十屆。早年香港有一個牛棚書展,一度是文青和藝青們的精神家園,九龍城書節延續牛棚書展的傳統,秉承牛棚的人文精神與自主理念,推廣獨立、自助的民間出版和閱讀文化。
2009年第一屆九龍城書節海報一讀十年——第十屆九龍城書節九龍城書節現場書節十年,你仍在哪裡看書?書節獨立小書攤打書釘擺進書節的蔬菜攤書節上,有各種類型的創意書攤、手作攤、書店書攤及音樂表演,最讓我驚喜的是有位老奶奶把蔬菜攤也擺上來了。除了林林種種的書本,書節以多元講座為核心,邀請不同領域的資深人士,針對不同議題展開精神層面的討論,仔細看講座信息,有幾十場之多,如:香港書業何去何從;如何催生一本不是自己寫的書;書評,到底想說什麼;以書本對抗世界:獨立出版的未來想像等等主題探討。
問你點頂——香港書業何去何從?同樣是2009年,廣州彼得貓古本店主人彭永堅創辦了廣州書墟,書墟現場位於廣州北京路上一棟老騎樓裡,史上最小的書店彼得貓古本店也在這個騎樓裡。彭永堅說,創辦廣州書墟也是源於牛棚書展。我曾應邀參與過好幾次廣州書墟,擺二手書攤,參與書店話題討論等等。廣州書墟共舉辦了六屆,現在是否還在延續不得而知,希望這樣的閱讀實驗能走得更遠。
首屆廣州書墟,主題:九年之後今年八月,由未讀發起主辦的第三屆最美書店周在798機遇空間落地,我作為活動總顧問,也把牛棚書展這種理念引入到活動中,讓這屆書店周「書店X想像力」論壇融合了二手書市集、文創市集、不同主題的沙龍、插畫展、音樂現場等,也引來文藝愛好者們廣泛興趣,現場一度限流。
未讀夏日,書店X想像力論壇這些年,參加了無數官方主辦的書展、書博會或閱讀節,幾乎都是千篇一律,走走過場,不留印象。但這些來自民間的小型書展或閱讀現場,卻是讓人分外投入,為這樣自由的狀態,精神的交流而感動。真心期待有越來越多這樣的閱讀現場,讓我們能達成真正的思想交流,而不是被安排好的走秀。
一讀十年,真是美好的故事。一個民間的書節,以這樣頑強的姿態踐行著閱讀和思想交流的實驗,是城市之福,香港之幸。
四、旺角西洋菜南街旺角,香港最繁華的街區之一,以彌敦道為主幹,平行著很多人流很旺的街弄,是遊客們的購物天堂,也是著名的不夜天。很多香港電影以這裡為背景,尤其是一些黑幫片,如王家衛指導的《旺角卡門》、爾冬陞指導的《旺角黑夜》等。
西洋菜南街,是緊鄰彌敦道的平行街道,是電子產品和女性藥妝一條街,讓人驚訝的是,這樣一條繁華商業街上,高峰時據說有幾十家樓上書店。從地鐵旺角站D1口出來,第一眼就看見了序言書室、華英書局和梅馨書舍招牌。上午11點的西洋菜南街,人流還比較稀鬆,到午後,這條街幾乎可以用人擠人來形容。
地鐵出來,第一眼看到的西洋菜南街坐電梯到七樓,香港這些老樓裡,電梯破舊不堪,停頓時咯噔一下嚇人一跳。序言書室門口貼著營業時間為下午一時至晚九時,下一層是梅馨書舍,營業時間為下午二時至晚九時,再下兩層五樓的華英書局,中午十二時開始營業。基本上,這一帶的書店很少有十二時前開門的。我乾脆周邊轉轉熟悉一下地形,順便吃個午飯再逛。
通菜街早晨,店主們正在搭建店鋪西洋菜南街東邊平行的通菜街是著名的女人街,除了街兩邊的店鋪,街中會臨時搭建兩排商鋪。此時,店主們正在加緊商鋪搭建,他們對搭建店鋪非常熟練,一會兒功夫,很多店鋪拔地而起,店主們大汗淋漓,開始上架各種商品,服裝、鞋帽、生活用品、美容化妝品等等。從通菜街南口走到亞皆老街路口,原來空曠的街上,像變魔術一樣林立起密麻的店鋪,這生動的街市場景真讓人大開眼界。
五、樓上書店午飯後,正式開始逛書店。第一家走進西洋菜南街和亞皆老街路口的十大書坊(star),這是一家漫畫圖書館,所有書和雜誌不銷售,僅供店內租賃閱讀或外借閱讀,看了一下消費規則,會員每小時24港幣,非會員每小時26港幣。店內有一個很大的閱讀區,有點像網咖一樣,每人一個小格子。往閱讀區瞄了瞄,剛開門沒多久,已經有不少閱讀者,而且不單單是年輕人,還有一些中年人。
十大書坊門口十大店內整齊的漫畫書十大消費規則開益書店和榆林書店在同一個單元裡,開益在二樓,榆林在三樓,這兩家書店風格比較像,都以銷售香港文史哲讀物為主,榆林書店偏文史方向,開益書店偏文學方向。
開益和榆林在一個單元內的二三層樂文書店和田園書屋是西洋菜南街的一對老街坊。樂文書店1980年開業時就在旺角,銅鑼灣那家是1998年後開的分店。儘管已經逛過銅鑼灣店,但總店也要來參觀一番,兩家店選品和風格基本一致。雖然剛剛開門,老字號的樂文還是人氣比較旺,已經有不少讀者在逛店。和樂文同一單元還有一家學津書店,要到下午兩三點才開門。
田園書屋也是旺角一家有年頭的書店,三十多年了,店內香港文史哲圖書容量豐富,尤其是大陸讀者喜歡的政治類書籍比較多。在田園逛的時候,不時有大陸遊客拿著紙條來找相關政治圖書,可能是幫朋友帶的。書店進門的展臺上,基本上都是這類作品,曾經屬於店內暢銷級的圖書。
田園書屋入口田園書屋店內挨著田園不遠,有一家尚書房。這是一家專營大陸版圖書的書店,店內的裝飾也很大陸範兒,掛著一些彩帶。所售大陸圖書不同類型都有,但顯然不太專業,屬於大陸四五線城市二手書店的水準,很多所謂國學經典都是地攤貨。可見這種類型的書店有著深厚的土壤,不僅在大陸小城市和縣城風靡,也蔓延到了香港。
尚書房門口尚書房店內六、梅馨書舍和序言書室最後把時間留給兩家我最期待的書店:梅馨書舍和序言書室。早晨坐這個單元的電梯被嚇一跳後,導致這一天逛樓上書店都是爬樓上去。梅馨書舍在七樓,艱難爬到梅馨時已兩腿發軟,索興先進書店休息片刻。更巧的是,梅馨不大的空間內,靠窗的位置放了一張雙人沙發,我找了兩本舊書就一屁股坐上去,翻翻書休息休息。
梅馨店內有限的空間,這張沙發救了我梅馨書舍前臺梅馨是一家舊書店,二手書、舊書都有,還有各種字畫、畫冊和線裝書,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書店類型。我這趟香港書店之旅,也學香港愛書人一樣「打書釘」,在書店裡反覆翻看就是不買,一是怕帶不回大陸,二是行李太沉,不敢再加書的重量。在梅馨不敢久留,已經對很多種書長草,心想再冷靜一下,等一會逛完樓上的序言書室,下來的時候順手買幾本。
序言書室的傳說已經聽了很多了,說是曙光和青文的傳奇結束,接棒開啟了香港書店新的時代。2007年5月,序言書室在旺角西洋菜南街開業,三位中大哲學系畢業的創始人,為書店確定了以人文社科為主的學術書店路線,並且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利用書店有限的空間,堅持不懈舉辦各種講座、對談、詩歌朗誦、思想讀書會等活動,十一年來,序言已經成為香港最重要的公共思想空間,這個地位,香港其他書店不能望其項背。
序言書室門口序言店內塗鴉牆說到有限空間,序言的確小得驚人,靠窗一小片空間,放著兩張桌子和一張沙發。這一小片地方,就是序言能提供活動的全部空間,擠滿人最多也不會超過二十人,據說每次活動,經常要移開店中間的書架,最多能容納三四十人。和大陸大多數熱衷做沙龍活動的書店比起來,序言太小太委屈了,而他們就是在這樣有限的空間內,十一年來辦了七八百場活動,的確是讓人敬佩至極。
序言的活動空間就是眼前這一小片區域人多的時候,需要把這組書架移開我多年來也辦讀書會,我們創辦的閱讀鄰居讀書會在讀易洞書店連續辦了七年,我們很喜歡這個小小的閱讀空間,每次二十多人圍坐一起讀書,覺得是最理想的閱讀氛圍。這個曾被評為「中國最美小書店」的讀易洞成為我們最重要的閱讀社交場所。而和序言比起來,我覺得我們太奢侈了,讀易洞比序言大太多了,環境也優雅很多。
讀易洞裡的閱讀鄰居讀書會現場我在序言買了一本《十年一隅》,這是序言書室十周年時出版的紀念集,收錄了三位創始人和很多序言的朋友們的文章,如曙光書店主人馬國光、中大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作家鄧小樺等人記錄序言的文章,從中更多地了解了序言十年來的精彩。
《十年一隅》序言書室十年紀念集我坐在有限的兩張桌子的其中一張上,翻開《十年一隅》,從「序言的序言」讀起,走入一家書店雖短暫卻精彩的故事,也看到香港書店業雖艱辛卻堅強的歷史。正如周保松老師在《序言書室十年志》一文中說的:「序言之為序言,是通過貼近社會脈絡的書籍推介和讀書會,有意識地回應時代,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形成其獨有的精神和格調,並得到許多讀者認同。序言不僅是一家書店,也是一處公共空間,更是一個價值社群。正是在此意義上,序言超越了曙光,並開出香港獨立書店的新格局。」
匆匆在序言書室速寫一張(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