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童年時,都可能受到或多或少的創傷,老師的諷刺,父母的打罵。常常因一件小事,而將其擴大化,不依不饒,對孩子極盡羞辱之能事,孩子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溫暖,心想:父母是不是不喜歡我,非常厭惡我。
很多人會責備孩子,太脆肉經不起批評,試想想,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也未必能輕鬆面對這種屈辱。
為什麼有些人,會漠視他人的尊嚴,對其施以辱罵,貶損,霸凌等不人道的行為?他們想法,真的就比一個人的尊嚴重要嗎?
在正常的交往中,我們一般會尊重對方,儘可能去理解對方,尊重他們的想法,也會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明白他們的快樂和痛苦。然而也會有非理性的行為,會去否定對方,漠視對方尊嚴和情感,直至否定這個人。
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種族滅絕,大屠殺的事件,都與這種非理性心理活動有關。主宰者常常忽視對方尊嚴和情感,對他們非人道的批判,將自我或種族凌駕於其他人之上。
是什麼原因讓人類產生,這種非人性化行為,心理學家通過長期跟蹤和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情感枯竭。當一個人壓力過大,或者情感過度消耗,導致身體與情感過度消耗的,疲憊反應。
在心理上的反應為,自我控制力和心理健康的水平,經常會有逃避的行為,比如壓抑自己情感和同情心,認為那些弱勢群體,根本不值得同情,他們境遇與自己毫不相關。
我們都會有這樣反應:在生活中壓力特別大時,我們的精神高度緊張,很容易引起內心憤怒,甚至情緒上的失控,常常為一件小事,發洩心中不滿。這就是情感枯竭的表現。
也可能對弱勢群體的,悲慘遭遇視而不見,可能是因為這種遭遇的壓力,讓我無法承受,為了避免自己的情感枯竭,他只能用逃避方式,緩解自己內心的壓力。
心理學家發現,當幫助那些有社會問題的人(吸毒人員,罪犯)時,明顯會體驗到嚴重的情感耗竭的狀態。那些在養老院照顧失能老人,或在貧困地區扶貧的人,也容易因為同情弱勢群體,而出現嚴重的情緒耗竭。
一個人認為自己無法,承擔在幫助他人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則會選擇使用非人性化的,心理防禦機制,去對待他人,從而對自己情感保護,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
一個人,不斷地指責,苛刻,漠視他人,其實他自己的內心,也充滿痛苦和矛盾。他們無情地對待他人,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他們自己可能受到過,很大負面的創傷,內心沒有積極,愉悅情感,內心需要很多正面的滋養。
當然,如果一個人過度熱情,不斷去幫助他人,也要關注自己情感的枯竭狀態,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當我們去幫助弱勢群體,同時關注到自己情感,這不是一種人品,道德的評判,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