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的匈人可謂最強悍的僱傭兵,他們的僱主不僅有羅馬帝國政府與歐洲諸族首領,還有不少有權勢的個人。比如東羅馬著名的權臣、斯提利科的政敵魯菲努斯(Rufinus)就擁有一支主要由匈人組成的私人衛隊,其成員主要來自帝國境內的匈人殖民地。然而魯菲努斯的"親匈"態度成為他倒臺的重要誘因。
395年匈人大入侵期間,東羅馬帝國到處盛傳魯菲努斯與匈人內外勾結,結果魯菲努斯被當時為斯提利科效力的蓋納斯所殺。由於對魯菲努斯的匈人衛隊有所忌憚,蓋納斯事先採取行動,在夜間發動突襲,將這些睡夢中的匈人全部殺死。
羅馬帝國本身亦難免於烏爾丁與匈人的攻擊。404至405年冬季,匈人越過多瑙河襲擾色雷斯地區。408年初春,烏爾丁率領匈人軍隊渡過多瑙河突入下遊行省默西亞,圍攻河畔要塞戰神堡。通過內應的幫助,這座堡壘最終陷落。除匈人之外,還有大批日耳曼人、哥特人與阿蘭人部落也加入了劫掠大軍。
攻佔戰神堡之後,烏爾丁率軍進入色雷斯大肆蹂躪。烏爾丁選擇此時入侵,除了因為東羅馬皇帝阿卡狄烏斯剛去世,君士坦丁堡政局不穩外,還因為東羅馬與波斯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東羅馬帝國剛把主力部隊調往東方邊境,巴爾幹地區兵力薄弱。
君士坦丁堡宮廷力圖避免戰爭,派出官員前來求和,希望以金錢收買這些蠻族。此時的烏爾丁據說已經是"多瑙河之外一切蠻族之領袖",非常狂妄自大。當羅馬官員請求烏爾丁提出撤退的條件時,烏爾丁開出了東羅馬帝國完全無力承擔的極高價碼,還很傲慢地指著初升的太陽說:"凡陽光所照耀之地,吾皆能輕易徵服。"
羅馬官員遂改變策略,盡力拖延談判時間,同時暗中與烏爾丁軍中的其他匈人首領秘密接觸。羅馬官員告訴這些匈人首領:羅馬皇帝非常仁慈大度,對於為其奮戰的人皆會給予極為豐厚的賞賜和饋贈。羅馬人的金錢攻勢和分化瓦解工作大獲成功,烏爾丁麾下的首領們紛紛背棄他,自行率本部軍馬退走。
喪失了大部分軍隊的烏爾丁勢單力薄,無力應付羅馬人的攻擊,他拼盡全力才渡過多瑙河逃回草原。烏爾丁勢力的潰散瓦解,說明當時匈人的社會組織依然較為原始。儘管超越部落的大君長已經出現,但他們對屬下諸部落的控制力還很微弱。
烏爾丁直接統轄的軍隊除匈人部隊外,還有斯基利人(Scirii)部隊。據稱斯基利人與匈人同樣英勇善戰,但在此次徵戰中也損失慘重,戰後有大批斯基利人俘虜被送往君士坦丁堡低價出售。斯基利人是我們所知第一支與匈人共同徵戰的日耳曼族群,隨著時間推移,此後日耳曼人將會成為匈人統治下的最重要民族。
日耳曼人雖然在羅馬人眼中是蠻族,但他們的文明程度無疑遠高於匈人,他們與匈人的密切交往使得進入歐洲的匈人在文化上具有了濃厚的日耳曼色彩。日耳曼人等歐洲民族加入匈人軍隊,不免會改變匈人的作戰方式。初入歐洲時的匈人軍隊基本上全部是輕騎兵,其戰術優勢在於機動性和遠程打擊能力。
日耳曼軍隊則傳統上以重步兵為主體,輔以少量近程騎兵;哥特人等草原日耳曼人比較特殊,其軍隊的組成類似於其他日耳曼人,但騎兵數量較多,還有模仿自薩爾馬特人的重甲騎兵。但無論是哥特人還是其他日耳曼人,都沒有匈人那樣的騎射手,因此他們在戰術上與匈人有著極大區別。這些歐洲民族加入匈人大軍後,匈人的戰術不可避免發生了巨大變化,近程作戰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一過程中,歐洲民族某些較為先進的軍事技術必定會被匈人吸納,此時的匈人騎兵至少有一部分已裝備了鐵製鎧甲和頭盔,除盔甲外,匈人的劍、矛與部分馬具,甚至戰馬等,均已改用歐洲蠻族與羅馬軍隊的裝備。而那些加入羅馬軍隊的匈人騎兵,他們的裝備就更為優良。
此次歐洲蠻族世界的劇烈動蕩與羅馬帝國內部的局勢變化息息相關,這段時期,東西兩大羅馬帝國皆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在西部,斯提利科被殺後,西羅馬帝國無力抵禦西哥特人的入侵。408年起,西哥特王阿拉裡克三度進軍羅馬,蹂躪義大利國土,終於在410年8月攻佔並洗劫了羅馬城。值得注意的是,阿拉裡克的西哥特大軍中亦有相當數量的阿蘭人騎兵與少量匈人騎兵,他們構成了阿拉裡克的精銳部隊,在戰場上與哥特人部隊有所區別。
另外在409年,一支號稱一萬人的匈人軍隊受羅馬帝國的僱傭,由達爾馬提亞省西行進入義大利,阿拉裡克為了避其鋒芒,只得暫時放棄了圍攻羅馬城的行動。阿拉裡克在攻陷羅馬後不久死去,其繼承人阿陶爾夫(Ataulf)率部離開義大利,計劃在高盧南部地區建立西哥特王國,但西哥特人遭到當地羅馬軍隊及其阿蘭人盟友的持續攻擊,難以立足。
不久後,高盧地區興起了一位強有力的羅馬軍事統帥君士坦提烏斯(Constantius),西哥特人的地位更趨艱難。在君士坦提烏斯的壓力之下,阿陶爾夫屢屢受挫,不得不退往西班牙,於415年遇刺身亡。繼位的西哥特首領瓦裡亞(Wallia)計劃渡海攻入富庶的北非地區,但未能成功,被迫向君士坦提烏斯求和。
此後西哥特人成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幫助羅馬帝國肅清西班牙境內的其他蠻族,如汪達爾人、阿蘭人與蘇伊比人。但西羅馬帝國復興的希望隨著君士坦提烏斯的早逝而破滅。到了瓦裡亞之子狄奧多裡克一世(Theodoric I)在位時期,西哥特人利用西羅馬帝國局勢混亂之機,終於為本族贏得土地和獨立。420年左右,西哥特王國建立,其版圖囊括了高盧南部與西班牙北部。這位狄奧多裡克一世統治時間很長,他後來成為匈人勢力在蠻族世界中的最大敵手。
而在同一時期,東羅馬帝國一直為教派衝突所困擾,皇帝阿卡狄烏斯身體孱弱,長期疏於政務。408年初,阿卡狄烏斯病死,其子狄奧多西二世繼位(Theodosius II),狄奧多西二世當時年僅七歲,朝政主要由宦官安提米烏斯(Anthemius)和幾個姐姐把持。對境外蠻族而言,羅馬帝國內部複雜混亂的局勢無疑是難得的良機,烏爾丁在這一時刻入侵絕非偶然。
烏爾丁率領的匈人入侵極大震撼了東羅馬帝國,此後十餘年間可能不斷有小規模的匈人越境襲擊活動。羅馬人意識到匈人的主力正逐步西移,逼近多瑙河平原,未來將不可避免會有更多的入侵,於是他們竭盡所能布置防禦。
東羅馬帝國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繕各地的堡壘和城牆,所有人無論貴賤皆不免於責;羅馬的邊防部隊加強戒備,嚴格盤查出入境人員;羅馬人還重整久已荒廢的多瑙河水軍,東羅馬皇帝於412年頒布法令,計劃在七年間組建一支多瑙河艦隊,艦隊的最終規模為大約兩百艘各類艦船。最為浩大的備戰工程是加固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君士坦丁大帝在選擇拜佔庭為新都之後在其面對陸地的一側修建了一道城牆,後來隨著城區規模的擴大,市區的範圍已達到城牆之外。
狄奧多西一世在位時又在外圍修建了一道新城牆"以保衛這座世上最壯麗的城市",但因修建得較為倉促,加之長年失修,這道城牆此時狀態不佳。時任東羅馬帝國內務大臣的安提米烏斯受命重修"狄奧多西之牆"傾頹的部分,並修葺加固尚存的牆段。城牆的修繕工程歷時五年方告完工。對蠻族而言,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可謂堅不可摧,即便是後來最強盛時期的匈人也從未夢想過挑戰君士坦丁堡的外牆。
阿卡狄烏斯皇帝的死亡終結了東羅馬帝國的第一次"反日耳曼"運動,這之後東羅馬帝國又大量招募日耳曼人,特別是哥特人入伍。不過隨著蓋納斯的戰敗和阿拉裡克的西去,東羅馬帝國境內有組織的日耳曼人勢力已大為削弱,這些加入東羅馬軍隊的日耳曼人雖名為"同盟者",實際上是被編入羅馬軍隊成為羅馬士兵,不再像以往那樣以部落為基礎組成獨立作戰部隊。因是之故,較之境內存在眾多獨立蠻族勢力甚至蠻族王國的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較少受到內部動亂的困擾,軍事實力也保持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