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頭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九屋鎮,是周敦頤的後代以愛蓮文化為核心建村,因為重視教育進而成為了一個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物古蹟豐富、歷史環境和自然環境保存完整的傳統村落。
江頭村是年代久遠、擁有文化積澱深厚的傳統村落。已有800多年建村歷史的靈川縣九屋鎮江頭村,現有180餘座620多間磚瓦結構民居,其中60%以上屬明清時代建築。該村至今仍保存有門第匾額和皇帝誥封掛匾200多塊,在這裡可以看到清代奇特的「閨女樓」、「公子床」、「秀才街」、「舉人巷」,以及明代村民為防禦敵人進攻而有意構造的「迷宮」巷道。
據史料記載,明清兩代該村人才輩出,燦如繁星,在鄉試、會試、殿試中榜上有名,先後有百餘人考中秀才,160多人出仕,受皇朝誥封30餘人。出仕者擔任的職務上至代理兩江總督、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縣、縣令,任職地方北到黑龍江、遼寧,南抵廣東、雲南,東有江蘇、山東,西至四川、西藏,中達河南、湖北,遍及全國。
據記載,江頭洲周姓為北宋著名文學家、理學家開山鼻祖周敦頤的後裔,於明初從湖南道州遷徙而來,當時遷居江頭村共有四戶,即周秀旺、周本初、周本昌、周志雄。周氏族人真正遷入時間可以追溯到五、六百多年前。據記載,理學文化創始人周敦頤的後輩於自明朝洪武戊申年(1368)周氏十四代後裔周秀旺攜一世祖周志軒從湖南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官虞部,宦遊西粵時進入廣西,先寄居在桂林府龍勝縣的牛頭寨,以後赴至靈川縣的九屋鎮(現已改青獅潭鎮),於明朝弘志戊申年(1488)建寨在上塘(又名埋頭坊,即今江頭村)。
江頭村的周氏族譜也記載了這一史實,但是在具體時間上有些許出入,只是同樣肯定了於明代遷入的史實:「吾始祖秀旺公系周敦頤濂溪公之後裔。明代洪武年間,為家窮所迫,攜吾一世祖志軒公,離鄉背井,從湖南道州府道府營道縣官虞部宦遊西粵,曾寄居過廣西龍勝牛頭寨,直至今廣西靈川建寨上塘,現今客江頭村。始祖秀迄今已有二十二代,五、六百年歷史也。」江頭周氏來此定居後,由于格外注重教育與出仕者眾多,愛蓮家族日益鼎盛,外姓人陸續遷出,周氏成為江頭村第一大族。
江頭村始建於宋朝時期,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元朝時期,江頭村村落已經初步形成。但規模較小,宅屋多聚於河畔。明代時期村落延續傳統。由於明代經濟繁榮,加之江頭村自然環境優越,自周氏家族遷入後,規模逐漸壯大。院落面積最大的為三間兩進式,較於清代建築,院落較小,通光功能較差,且少有使用山牆。
現江頭村(行政村)由江頭村、田尾洲、塗家莊、灌裡四個自然村組成。江頭村古建築群現位於江頭自然村內,原名江頭洲,興盛於清代,至今已有六百四十餘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江頭村。江頭村文化底蘊深厚,是桂林有名的文化世家與富庶之鄉。
江頭村環境優美,以自然地景為聚落的邊界,其選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理想的風水擇地模式。在村落選址中,自然因素包括水、土地素、地勢等因素,江頭村地處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的地方,村內地勢平坦,四周群山環繞,江頭村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江頭村選址的重要因素。社會因素包括交通因素、民族因素還有傳統村落注重的風水因素。村寨選址在秦皇古道上,坐東向西,按風水學的理論推究「擇吉而居」,「人財兩旺」,布局「天人合一」為基本思路,以山水作為自然屏障,在空間布局結構上,以一心兩帶多點的傳統風貌的布局形式。
江頭村傳統村落布局呈半月形,背後有靠山五指界;左右圍護的是黃家坡、仙人山、將軍山和九仙山;村前有護龍河、龍頸河、東江河等三道河水與沃田綠野,村前又有遠山筆架山、印山、筆筒山作為對景呼應。全村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是一塊傳統堪輿學所稱的鳳凰寶地。江頭村臨近九屋街,交通便利,古時到鎮上趕圩較方便。
江頭村坐西朝東,依山傍水,是具有良好山水格局的風水寶地,江頭村人傑地靈,它的興盛也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關係。 在空間布局結構上,呈以一心兩帶多點的傳統風貌的布局形式。「一心」指的是全村集中的公共活動中心,其承擔著全村活動、聚會、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中心地塊。「兩帶」一是指以石板主街為重要的生活、交通樞紐的動態景觀帶。二是指村莊東面的風水古木林帶。「多點」指的是民眾的居住建築圍繞著本家族的宗祠、廟宇等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點式的布置,然後逐步的向周邊擴散,形成一個整體的發展。
迷宮巷的建築是江頭村人自衛而特意在村中央建的複雜多變的狹窄巷道。巷道是模仿諸葛亮的八卦陣而建造的迷宮巷,江頭村人在面對盜賊襲擊的時候,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進行轉移、疏散、逃遁和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