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釐米
日本福岡市水道局在9月28日發布了用水量的圖表數據,發現最近兩個月以來,每到周日晚上十點稍微一過,居民用水量就會出現激增。
原因是什麼呢?這個時間正好是大熱劇《半澤直樹2》的播出結束時段,看完劇的人都趕在同一時間去上廁所或洗澡。
這部好看到全民憋尿的劇,2013年播出時創下了42.2%的收視奇蹟,成為日本平成年代的最高收視記錄,至今未被打破。這個小職員以一己之力勇鬥銀行貪腐的故事,成為日本社會熱議的話題,臺詞成為當年的流行語。
時隔七年,終於等來了第二部,最終集收視率32.7%,再次創下令和時代的新記錄。續作口碑上乘,在第一部豆瓣9.2的基礎上再創高峰,拿下了9.4的高分。
B站獨家買下了《半澤直樹2》——附贈第一季及SP——接檔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風犬少年的天空》,第二季將於11月5日晚上線。
為什麼是《半澤直樹2》?
「日本人的一個夢」
在日本,能夠進入銀行工作其實就屬於名副其實的社會精英了。半澤直樹的故事設定在泡沫經濟時期,也就是1990年代初日本出現的經濟大蕭條。當時社會發生了幾起與銀行相關的醜聞事件,人們對銀行的不信任達到了極點。
有兩起銀行高層自殺事件給原著作者池井戶潤帶來了衝擊。一位是住友銀行名古屋支行長,被人發現遭受槍擊、慘死家中,兇手至今在逃。另一位是67歲的日本銀行協會會長宮崎邦次,捲入涉黑醜聞後上吊自殺。用池井戶潤的話來說:
「雖然銀行給人身家清白的印象,這兩起事件卻告訴我們,紳士的表面下隱藏著幽深的黑暗。」
半澤直樹來到產業中央銀行工作,實際上背負著為父報仇的任務。當年就是這家銀行拒絕向父親的企業融資,逼得父親被迫自殺。
擔任融資課長的半澤,卻遭遇了上司的坑害,企圖把高達5億的貸款詐騙甩鍋在他頭上。劇中說出了職場裡無處不在的潛規則:「下屬的功勞歸上司,上司的過錯下屬來扛。」
到這裡,你會覺得《半澤直樹》就是一則現實預言,現實職場裡的甩鍋文化、等級森嚴、勾心鬥角在劇中一一體現。然後,半澤背負著所有社畜打工人的期望,開始了他的復仇——「我雖然相信人的善意,但我會以牙還牙,加倍奉還。」
半澤直樹想盡辦法揭露銀行內外勾結的貪腐系統,追回了5億日元,並且在後來的鬥爭中,擊敗了逼父親自殺的罪魁禍首大和田常務。
半澤直樹經常理直氣壯地與上司據理力爭,開闢了「下克上」的風氣。但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對此評論,「日本社會實際上很難看到這種人,如果他那麼做,第二天就要調到別的部門了。日本社會對這種異議分子很快會排斥。半澤直樹就是一個日本人的夢,只能在電視上實現。」
作者池井戶潤承認,《半澤直樹》並不是寫實的人性電視劇,更像是上班族版的俠客電影,為了讓讀者覺得有趣、痛快。半澤直樹的睚眥必報、快意恩仇,讓人們宣洩了自己在日常生活和職場現實中所壓抑的痛苦。
半澤直樹的鬥爭融合了古典和現代雙重意義,一方面是古典型的家族仇恨,就像《趙氏孤兒》這類東方式血親復仇;另一方面又是現代企業中,個體對龐大體制的抗爭,具有對工業體系和僵化機制的反思精神。
包括主演堺雅人在內,《半澤直樹》的許多演員都是歌舞伎演員出身,採用面部表情誇張的表演方式。劇中對峙的情節,常常唾沫橫飛,逼近到臉貼臉的距離。儘管表演誇張,絲毫不影響廣大上班族的代入感。畢竟,上司的打壓、職場pua都是大家血淋淋的心聲。
這部劇是在周日晚間的日曜劇場播出,有人解讀這個劇場就是「讓憋屈的上班族感到心裡暢快的時間檔」。那麼,有什麼比打倒可惡的上司更讓人心裡暢快呢?
打工人的「行動綱領」
最近這幾年,「爽劇」很流行,不論古裝還是現代、職場還是宮廷,主人公在某種權力秩序裡打怪升級、步步高升,成了熱門的故事模式。
有人說《半澤直樹》就是男版《甄嬛傳》。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半澤直樹的目標從不是為了個人升遷。在第一部的結尾,他向行長成功揭發死對頭大和田的罪證後,行長反而將半澤明升暗降,把他調去了遠離權力中心的子公司。
同樣是施展權術,這是《半澤直樹》和很多權謀劇的一大區別。《甄嬛傳》《延禧攻略》《琅琊榜》這類劇,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和價值觀:只有站上權力高位,才能在職場或社會競爭中勝出。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意識到,好人鬥不過壞人,只有變壞、變得比壞人更壞,才有可能獲勝。
這類故事比過去的《大長今》《宮心計》往前走了一步,以前東亞社會的故事主人公最講究隱忍,只要堅守住優良的道德傳統,不管老天爺也好、救世主也罷,主人公總會如有神助。其實哪有什麼神助,不過是編劇之力而已。
如今是一個「善有善報」的樸素價值觀正在飽受質疑的時代。人們知道世界上並沒有公平審判的救世主,凡塵俗世中只能依靠自己,於是甄嬛們開始變了。很多人看《甄嬛傳》,最喜歡看她從甘露寺回宮,黑化之後如何步步為營、復仇雪恨。她放棄了原本憧憬的普通人的情感,變得工於心計,終成贏家。
仔細審視這種價值觀,它是相當現實和殘酷的。主人公的抉擇、改變和掙扎會是故事的一大主線,展現道德的搖擺和人心內部的自我博弈。
《半澤直樹》則是居於這兩類之間的一種價值觀。半澤從不面臨道德選擇,他從頭到尾都非常清楚是非對錯,目標就是為了維護正義的秩序。在第二部裡,半澤對新人說,自己有三條原則:第一,對的事情要能承認它是對的;第二,組織的常識和社會的常識要一致;第三,勤勤懇懇工作的人要獲得正當的評價。
為了維護這樣的道德,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因此,《半澤直樹》努力維持的信念是:好人不用變壞,只要策略得當,好人也能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半澤直樹》不是職場厚黑教學,不給人製造玩弄心計的合法藉口,並不導向犬儒主義。每當激昂的主題曲響起,半澤直樹舌戰群雄,駁倒所有的質疑和不公,總讓人心生澎湃,熱血沸騰。
多少人每天溫習打工人語錄,以自嘲來疏解職場的真實痛苦?
「生活裡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來源於沒錢。」
半澤式的理想主義可以為生活注入一點雞血,提供「行動綱領」。絕大多數人的工作只是扮演龐大機器裡的螺絲釘,那麼,我們渺小個體的意義是什麼呢?
直到第二部最後,我們才知道第一部結局行長把半澤調任到子公司的真實用意。實際上,他認為半澤是他見過最出類拔萃的銀行員,是這一代人的希望,期望他從外部審視銀行的狀況。
半澤直樹的對手,也從第一部裡的分行長、銀行高層,變成第二部裡的政府機構,更加勇敢地向自私自利的權力高層和腐朽的社會結構宣戰。打贏收購保衛戰後,他在晉升慶功會上對部下說了這樣一番話,可以視為對年輕世代的喊話:
「你們從20歲到40歲的人,大多數經歷過『就業冰河期』的困難。招致如此窘境的愚蠢泡沫經濟,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造成的。他們不顧顧客利益,大玩金錢遊戲,腐朽了社會體制才導致這樣的結果。作為被害者的你們和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對組織和社會應該有不一樣的看法吧,你們將在十年後成為社會真正的主導者,你們的奮戰一定會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眾所周知,國產職業劇大多只會談戀愛。與國產職業劇集中在律政、刑偵和醫療幾個大類不同,日本職業劇包羅萬象,涵蓋了社會各個領域。
例如,《校對女孩河野悅子》講述了時尚雜誌裡看似枯燥的校對工作,國產劇《安家》的翻拍原型《賣房子的女人》講的是人人都可能接觸但並不起眼的房產中介。
早在1998年,經典職場劇《庶務二課》就專門講述了公司裡雜務部門的故事,在日本,大型機構裡必有一個部門,負責派發、更換廁紙、換日光燈等工作。《庶務二課》獨闢蹊徑,展示了真實親切的職場故事。
職業是什麼?就是社會分工。社會的生產必須由良好的分工秩序來維持運轉,每個人各司其職地歸入某種職業,就是這個運轉的前提。如果把不同的職業分成三六九等,每個人都蜂擁向某些熱門和精英的職業,那許多底層而必需的職業就會無人可用,而這些崗位上的人們同樣需要尋求自己的職業自尊。
在當代社會,職業構成了一個人的重要身份。真正好的職業劇,能夠寫出只有這個職業的人特有的生活體驗和世界觀。職業劇的精髓就在於,表現出每一個職業的尊嚴和價值感所在。
由於良好的日劇消費文化,B站上有大量的日劇,其中許多屬於職場品類。或許,這就是現在年輕人所需要的。
《賣房子的女人的逆襲》雖然講的是「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熱血銷售,但她也會告訴你,擁有不了自己房子的人,也有很多,「當下的時代,價值觀多種多樣,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有可以避雨的屋簷,也可以洗澡,有電腦,還有喝咖啡的空間…有人將這個網咖當成一個簡易的家,不是也挺好嗎?」
的
石原裡美主演的《非自然死亡》是兩年前的大熱劇,一群法醫專門負責探查非正常死亡者的真正死因。這部劇裡,法醫有冷冰冰的職業體驗:「人無論在何時何地,一旦切開剝皮都只是一塊肉,死了就知道了。」但也會告訴你他們的無力:「每天都有人在某地死去,那個人的死亡,會令某人悲傷。人殺人,因此產生怨恨,悲傷又會增加。法醫學者能做的事,真的太少了,我快要輸了。」
這部劇裡有一集,講的是一位食品加工廠的工人在下班路上因摩託車事故而身亡,摩託車維修點、醫院和工廠三方相互推諉,都不願意擔責。解剖後發現,工人是因三十天前的一次受傷緩慢致死,他長期過勞加班,在為老闆送餐的途中疲勞過度,導致車禍。這集的名字叫做「為了誰而工作」,反思了日本社會長期存在的超時工作和「過勞死」現象。
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職業賦予人自尊,讓每個人在社會的階序裡,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位置,並不是越往上就越等於成功。半澤直樹給出了他的定義:
「不管在怎樣的公司做怎樣的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不斷奮鬥以獲得成就感,我認為這樣的人才叫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