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第20屆四川中秋食博會暨月餅文化節上淨重666斤的巨型月餅王20分鐘內被民眾分食一空。直徑1.4米,淨重666斤巨型月餅王是由新都區冠生園好幾位師傅,耗時數天時間,採用專門的模具,特殊的工藝,經過選料、配料、攪拌、揉陷、成型、烘烤等19道生產工藝,精心打造。 (9月20日中國新聞網)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呼籲:多些「光碟行動」,少些「月餅王」。
「光碟行動」指就餐時倡導人們不浪費糧食,吃光碟子裡的東西,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走。「光碟行動」是一種節約理念的理性回歸,是對當前過度物質化的消費價值觀的糾偏。近年來,各種浪費問題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特別是節假日期間,中國式盛宴隨處可見,中國式「剩宴」屢見不鮮。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中國城市餐飲每年餐桌浪費食物約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需求量,浪費率高達12%。
2015年10月23日,一場名為揚州炒飯總動員——金氏世界紀錄稱號「最大份炒飯」挑戰賽活動,總重量約150公斤左右炒飯則被送至養殖場處理。金氏世界紀錄官方26日對記者表示,23日在江蘇省揚州市舉行的「最大份炒飯」挑戰活動由於存在浪費食物情況,其挑戰紀錄無效。金氏世界紀錄對大型食品類的記錄有嚴格規定,要求用於挑戰的食品最終均為供民眾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費。金氏世界紀錄不接受任何不道德的記錄。四川666斤的巨型「月餅王」雖被民眾分食一空,但是否也存在食物浪費現象?這些巨大的鋪張浪費對於還並不富裕的中國來說,實在讓人痛心疾首。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上,一直尊重糧食、倡導勤儉節約。古人有過很多這樣的名言警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等等。「光碟行動」既是對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一種傳承,同時也具有新的內容、新的意義。對於14億人口的中國而言,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意義重大。雖然目前的農業科技迅猛發展,糧食的產量增長幅度巨大,糧食的結構也日益趨於合理化。但是2019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551萬人。隨意浪費不僅是對勞動的不尊重,更是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貧困現實的漠視。雖然,我們有權對於自己購買的物品進行隨意處置,只要有錢,就可以隨意吃喝,但社會資源是屬於公眾的,浪費社會資源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必須受到社會的譴責。
最近,筆者從一份材料上看到:有一種吃小蟲的動物,每次都吃完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每次都不吃完。這吃小蟲動物節約使用資源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人類反思和借鑑。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時代,在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影響糧食安全的當下,我們很有必要學習、借鑑吃小蟲動物節約利用資源的生活方式,從現在開始,從每一個人做起,真正把「節儉養德、全民節約」的理念落實到行動中去,共同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不懈的努力。
「有一種節約叫光碟,有一種公益叫光碟,有一種習慣叫光碟!」讓我們自覺行動起來,拒絕浪費,曬出自己吃光的盤子,一起向浪費說「不」,爭做節約達人,向舌尖上的浪費說再見!只要人人力行,「光碟行動」必能持久,餐桌上的鋪張浪費也必將大大減少。「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這三句話我們要銘記在心。
王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