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崩潰更可怕的是,年輕人沒有情緒了

2020-12-22 新周刊

文 戈多

比起用成功學要求年輕人的「控制好你的情緒」,我們更需要的是龍應臺在80年代鼓勵大家的——「我受夠了,我很生氣」。

我們的「工具人」屬性被日益強化,豐富的情緒顯得不合時宜。/pexels

當代打工人,沒有發洩情緒的自由。

從直播網紅長鼻毛大叔的表情包「沒的感情的冷血殺手」,到面無表情的「撲克臉」,再到大熱的社畜表情包「無所謂,也有點累」,打工人正在經歷著一波「去情緒化」的過程——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

久而久之,喜與怒、好與惡,邊界模糊,感官也隨之退化。

從踏入職場的第一秒,成功學就開始向你販賣:合格的成年人,需要與憤怒與眼淚保持距離,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因為情緒與工作效率成反比,因為情緒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面對著這些鋪天蓋地的「情緒管理」職場秘籍,我們將負面情緒壓在箱底,學著做「不動聲色」的成熟大人,就連崩潰也要悄無聲息。

然而,「情緒管理」本應是幫助我們探索自我、平衡自我的手段,在實踐層面,卻被簡化成了「情緒壓抑」。在情緒感受與情緒表達的失調中,我們的情緒機制也漸漸失常,壓抑、冷漠,激情流失,精疲力竭。

情緒,不僅關乎個體心理學,也受到社會制度、資本邏輯的支配。現代社會的情緒斷舍離,再到今天四處蔓延的情緒衰竭,是誰在試圖改寫我們的情緒?

在情緒感受與情緒表達的失調中,我們的情緒機制也漸漸失常。

別再說「情緒斷舍離」了,

打工人早已經沒有情緒了

「我已忘了怎樣去哭。」知乎上,沒有情緒的年輕人如是說。

「工具人」、「過勞」、「加速社會」這些概念的熱度還在持續升溫,同樣作為時代病的「情緒衰竭」(emotion exhaustion)又來了。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情緒衰竭是一種由於過度的工作和持續的壓力而導致的身體和情緒耗盡的慢性狀態。情緒的生理機制,在經過一系列「外部改造」後,開始出現異常狀態,例如情緒紊亂、感覺麻木等。

在微博話題 #年輕人情緒衰竭的徵兆# 的討論區,我們看到一大批被生活壓力鞭打到「情緒流產」的打工人。「生活死氣沉沉、內心毫無波瀾」、「壓抑到月經不調」、 「工作久了,像個機器人」,而任何的情緒波動都成了一種做作,「每次向外求助都會被說矯情」。

工作久了,像個機器人。

身邊的朋友也不斷說起自己「情緒衰竭」的症狀:分手了,沒時間放任自己悲傷,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對感情生活心如死灰,無悲無喜;深陷債務泥潭,只能任由工作剝奪生活,接受現狀後,落入「人生虛無」的怪圈。

這種情緒被掏空的感覺,正是「過勞時代」的特性。英文中的Burnout(倦怠)也描述了這樣的現象,在工作中把自己燃燒殆盡,直至變成沒有情感的「行屍走肉」。

情緒衰竭,常常給我們一種「修得佛法」的錯覺——無悲無喜無夢無幻,無愛無恨四大皆空。然而,比起「超脫生死」,情緒衰竭的感覺更像是「生與死只有呼吸之隔」,既不能死去,也毫無生機。

在工作中把自己燃燒殆盡,直至變成沒有情感的「行屍走肉」。

偶爾在一個走神的瞬間,才會發現——「哦,我已經活了很久了」。

如果說打工人有情緒,也都是在表情包裡。職場生活中,多半都是面無表情的撲克臉,會議上懶得發言,被批評懶得理論,就連接到裁員消息,也可能只是無奈一笑,打包走人。

「沒的感情的冷血殺手」大概就是對情緒衰竭最無奈的調侃。

「情緒管理」:

從自我保護到自我異化

情緒衰竭,離不開成功學、職場法則對我們的諄諄教導。

如果說打工人有情緒,也都是在表情包裡。

還記得初入職場的「情緒控制論」嗎?「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告別學生時代,大概每個人都聽過這句瘋傳的人生感悟。不管你對這種傷感的美文摘抄有多不屑,但現實總會「教你做人」。

進入職場以後,高負荷的工作給了我們當頭棒喝。「996是福報,007是常態」成了老闆引以為傲的鼓動員工加班的手段。為了讓自己適應「白加黑」瘋狂的工作模式,為了避免面對趕不完的deadline空悲切,「情緒化」被釘上了「效率殺手」的恥辱柱。

戒掉情緒,是成年人職場生存法則第一課。

職場上,大家都是冷面笑匠(deadpan)。

面對領導的無端指責,沒有底氣讓自己生氣反駁;面對甲方的無理取鬧,沒有理由惱羞成怒。因為生存法則是:老闆罵你是因為重用你,甲方虐你是因為他們是金主爸爸。

這些生存法則不斷合理化既有的權力機制,並將痛苦的矛頭指向了我們自己——「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想法而非現實」,「情緒斷舍離,是通往成功最簡單的路」,「如果你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就是人格不夠成熟的表現」。

成功學一向擅於將社會矛盾嫁禍於個體。邏輯也十分簡單,如果認知世界、改變社會十分困難,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進行自我改造,即便這種改造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的異化,即便自我異化後也可能是徒勞。

然而,情緒管理,在被「成功學」糊弄之前,是一個嚴肅的心理學概念,目的是幫助我們通過探索自我情緒,然後實現「駕馭情緒」。是一種實現高效生活和自我保護的方式。

職場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來自內心,與外界無關。/圖書截屏

情緒管理的途徑多種多樣,諸如「調適、合理宣洩、積極防禦、理智控制、及時求助」,情緒管理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

只是,理論是美好的,實操是殘酷的。

大部分人還沒來得及對「情緒管理」探究一二,便在道聽途說中開始稀裡糊塗地實踐。沒有情緒理解和梳理,更沒有意義、激情的找尋,所謂的「管理情緒」就淪為了單向度的「壓抑情緒」。

我們妖魔化情緒,把情緒看作是洪水猛獸,每當情緒的潮水來臨,我們學會自我欺騙、屏蔽情緒。

電影《小丑》中,主角亞瑟(小丑)也是一個習慣屏蔽情緒的人。在接連失業後,亞瑟慘遭華爾街土豪毒打,情緒陷入低谷。亞瑟選擇鑽進家中的冰箱體驗極端寒冷,通過與外部世界隔絕,試圖自我「冷靜」,掩蓋深不見底的絕望。然而,緊接著劇情突然轉,小丑情緒爆發,進行無差別報復。

通過與外部世界隔絕,亞瑟試圖自我「冷靜」,掩蓋深不見底的絕望。 /《小丑》劇照

壓抑的本質是一種逃避,並不會真的讓我們獲得「平靜」。

當我們學會習慣性地切斷情緒,我們大概率活成了自己生活的「局外人」。通過演化出一套迴避的防禦機制,我們不僅和身邊的人產生距離,也把自己的經歷剝離——我們置身事外、冷眼旁觀,與記憶劃清界限。

在這種「去除情緒」的自我規訓下,我們對周遭的認知開始「抽象化」,世界失去了細節和溫度。

在情緒衰竭的徵兆中,有人將它總結為: 「你感覺你脫離了現實,只能感覺到自己流逝,沒有任何情緒波動,沒法與任何事物建立聯繫。」這恰是原子化社會的一種通病,我們與一切事物的聯繫都十分脆弱,我們活成了孤島。

有人說「比起沉溺於悲傷,沒有情緒更讓我安心」。但這也意味著,被抽走的,不僅是失落和痛苦,還有快樂和意義。

沒有任何情緒波動,沒法與任何事物建立聯繫。/《迷失東京》

一旦成為生活的局外人,活著,就失去了參與感。生活的熱忱、投入的熱情都已消失不見——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去情緒化,就是一個人「去人格化」的過程,這種訓練讓我們演變成一架機器。但無論主動還是被逼無奈,我們都難以拒絕這種「自我異化」的過程。

是誰在偷走我們的情緒?

情緒背後的社會控制

無疑,「情緒表達自由」在今天是一種奢侈。情緒化,更是一種公認的不成熟、糟糕的性格特質。在宣揚「理性」的今天,我們相信「過多的情緒」只是一種庸人自擾的表現。

情緒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個體心理現象。在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因素影響著情緒的形成和表達,同時也制約著我們對情緒的標定和詮釋。

曾軼可在剛剛發行的專輯《情緒禁區》中,聚焦了年輕人被規訓的情緒。專輯介紹寫道:「我們的情緒被放入一個個精美的罐子裡,整齊排布,亦步亦趨,時刻被提醒、被規訓、被說服。」

就算在網上悲傷一把,也需要三思而後行。

殘留不剩的情緒也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現在各大網站上。前段時間被群嘲的「網抑雲」事件,足以看出大眾對年輕人悲傷情緒的刻薄和不屑。來自陌生頭像的深夜傷心留言,一律都被貼上了「無病呻吟」的標籤,就算在網上悲傷一把,也需要三思而後行。

傷春悲秋,仿佛是中國古代詩人才有的情緒權利。

馬克思曾經把工廠裡的工人描述為「局部的人」,即為對人的異化。工人被束縛在分工體系上的一個固定位置,孤立、個體化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疏離了自己的感官系統。只有這樣,流水線才能不出差錯地高效運轉。

孤立、個體化的工作環境,我們也疏離了自己的感官系統。/《摩登時代》劇照

無論是工業社會中標準化、理性化的科層制度,還是數據為王的算法時代,我們都跌進一個巨大的系統,變成了系統的「小小零件」,「人」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不斷喪失。

我們「工具人」的屬性被日益強化,豐富的情緒顯得不合時宜。

而情緒也不再是一個「私有物品」,它也要接受資本和商業邏輯的控制。

資本的目的永遠都是為了提高利潤和效率,「一切都為效率服務」的法則,讓我們的情緒也要服從於效率。大眾心理學常常讓我們把情緒簡單地分為二元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積極的情緒被大肆鼓勵,消極的情緒讓我們避之不及。

假笑背後的「情緒勞動」。/FEM

在企業管理中,員工的負面情緒不利於高效工作,企業因此發明出一套激勵體系,讓大家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這種情緒控制通常來自於「你可以的」「你做得到」的雞血式鼓勵。

理想化的「超我」時刻勒令著我們真實的感受,讓我們到達「假興奮」的狀態。這種嚴苛的自我馴化最終剝奪了我們的感受能力,並讓情緒機制變得異常。

在正能量遍地開花的今天,沒有人能逃得過它的粗暴洗禮。

只是,在這種不允許悲傷、難過的社會環境中,情緒衰竭、精力榨乾是必然的後果。當「不悲不喜」「無所期待」和無邊的空虛感同步降臨,抑鬱症指日可待。

「生氣具有正向的心理和社會的功能,給人們力量去與不公平現象鬥爭。」/unsplash

這是不允許「負面情緒」社會裡的系統性暴力。

其實,合理的情緒宣洩不僅有助於個體的身體健康,一些所謂的負面情緒更是有助於社會進步。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生氣具有正向的心理和社會的功能,給人們力量去與不公平現象鬥爭」。

所以,比起用成功學要求年輕人的「控制好你的情緒」,我們更需要的是龍應臺在80年代鼓勵大家的——「我受夠了,我很生氣」。

參考資料:

[1]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大衛哈維

[2] 《當代教育與文化》| 情緒的社會學解讀

[3] 《倦怠社會》 | 韓炳哲

[4] 情緒熔斷:有一種崩潰叫悄無聲息 | 果殼網

[5] 困在系統的騎手背後,我們終於活成了工具人?| 新浪網

[6] 城市隱藏性「流行病」:Burnout | CUP

[7] 《6H4AS情緒管理方法》| 肖漢仕

相關焦點

  • 那些壓力太大的年輕人,崩潰了!「崩潰」英語怎麼說?
    網絡上動輒出的一些爆文,標題總是想方設法引發年輕人焦慮。你有沒有過焦慮,有沒有過一個人崩潰大哭?那些壓力太大的年輕人,崩潰了!「崩潰」英語怎麼說?本期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英文表達。有的時候也寫作have a nervous breakdown精神崩潰/have an emotional breakdown情緒崩潰。看一下break down的英文解釋吧。
  • 靜悄悄崩潰的成年人,該如何與負面情緒相處?
    接下來我們需要去思考,這個情緒從何而來。情緒管理不是控制情緒,而是學會疏導情緒背後的原因,學會管理生活。很多人又問我:老師,我該怎麼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可怕的不是你有負性情緒,而是你在用負性情緒生活。
  • 樂活丨當代年輕人崩潰等級自查表
    來源:公眾號黎兜兜( ID: LDD0588 )村上春樹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 可惜,當代年輕人都沒聽進去 今天將與大家分享我的最新研究成果《當代年輕人情緒波動可視化報告(非完整版)》公眾號:黎兜兜(LDD0588 )以上情緒波動,你中了幾樣?
  • 小夥單車逆行被抓,崩潰爆哭:情緒穩定,是成年人最稀缺的能力
    生活裡沒有那麼多自我代入的雞湯和自我加戲的毒雞湯。每次看到這種情緒崩潰的情形,我都會想起魯迅說的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這種心態越來越崩潰的經歷。其實,生活永遠不會崩潰,哪怕真的遭遇了千年一遇的洪水、百年一遇的地震,也總有人能做到向死而生,活得好好的。會崩潰的只有我們那經不起考驗的情緒。而問題在於,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情緒穩定到底有多重要。
  • 成年人的崩潰,是你的情緒習慣不對
    但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會讓你的「崩潰」少一點!如果你曾經感覺情緒有點「失控」或者「過於強烈」,你不是一個人。許多人經歷過這種看似過度或者不合適的強烈情緒。然而引發這些情緒的往往是一些習慣:比如過多的擔心或者不斷地自我批評。這些習慣會讓正常的感覺都變得強烈和持久。也就是說,要控制情緒,我們要先學會識別並避免這些習慣。
  • 年輕人猝死3大導火索:可怕的是「三樣全佔」!
    為什麼年輕人猝死的這麼多? 名企員工,倒在夜班下班途中;年僅25歲的演員,在跨年夜飲酒後猝死…… 央視新聞的報導,既給出了答案,也令人心驚——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其中43%的人在40歲以下。
  • 鬥魚五個白出事了,直播間情緒崩潰大哭,噴子何時能休止?
    不少主播都有過因為噴子黑粉帶節奏、辱罵導致心態爆炸、情緒崩潰的事情,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例如最近鬥魚的五個白,最近就因為一位噴子的言論而在直播間情緒崩潰到大哭,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起初五個白在打模擬戰,輸了一局後開第二局,有個噴子在直播間,五個白眼看就要第八,一波換人緩了過來最終還拿了第一。
  • 憤怒不只是情緒,還可以是可怕的武器
    但很多人並沒有將轉移注意力和遷移情緒分清楚。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踢貓效應」,一個人被領導罵了,就去罵他的下屬,下屬只能回家罵兒子,兒子被罵了也很惱火,便將自己家裡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最後只有貓沒辦法轉移仇恨,只能「喵」一聲表示憤怒。這是空間上,負面情緒的遷移過程,即壞情緒是可以不斷傳遞的。但我發現更可怕的是,一個人負面情緒在時間上的遷移。
  • 這個比「黃賭毒」更可怕!年輕人容易深陷其中,央行早已發出預警
    這個比「黃賭毒」更可怕!年輕人容易深陷其中,央行早已發出預警推薦語: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的收入也在不斷的增加,但對於年輕人而言,卻出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大多數年輕人成為了「月光族」。而且不僅如此,當下很多年輕人還習慣了透支消費,這讓家長們可謂是頭疼不已。經常有看新聞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在網上關於大學生、白領等年輕群體透支消費,以至於無法償還的情況時有發生,但事實上最終的「受害者」還是年輕人的父母。
  • 年輕人為什麼會有厭世情緒
    這句話聽起來心驚膽顫,可這就是很多年輕人的想法。包括我。按照現在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的看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物質豐富,生活幸福,按理說應該很有朝氣。可是為什麼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在物質不匱乏的情況下,依舊有厭世情緒呢?
  • 準博士生醉駕被查情緒崩潰:我還是個學生!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準博士生醉駕被查情緒崩潰:我還是個學生! 準博士生醉駕被查情緒崩潰:我還是個學生! 今日迷惑行為 10-22 18:05 社會巨嬰?準博士生醉駕被查情緒崩潰:我還是個學生。
  • 年輕人的崩潰從來都是一瞬間的,你是否也在無聲的夜裡放聲大哭過
    hello,大家好,我是小仙女F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小生活,看看有沒有同道中人啊。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快時代,好像從出生那一刻起,你的人生軌跡就已經被定下來了,上學-工作-結婚,人生無非就是這三大事,而人的煩惱與崩潰90%都與這三件事脫不了干係,不信你細想,再細想。
  • 張雨綺訂餐出錯,不會PPT,差點「被開除」:成年人的崩潰,都輸在了情緒
    我特意節選了【職場木沐說】的1篇文章,內容特別精彩 張雨綺訂餐出錯,不會PPT 差點「被開除」 成年人的崩潰
  • 人到中年,比起生化危機,中年危機更可怕
    但現實生活遠比恐怖屋可怕多了,因為,它不只是脫口秀演員口中的段子,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中年人的切身體會。別說人家馬雲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任正非43歲才創立華為,那是人家早就在別的領域獲得成功,如今,只是隨性地換個跑道,繼續成功罷了。
  • 《奇葩說》成年人崩潰的討論,沒有告訴你如何真正處理自己的崩潰
    我其實從來不是個情緒很穩定的人,但和自己年輕時候比,如今崩潰的次數真的很少很少了。 網易雲音樂有一條熱評說,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裡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
  • 外賣員情緒崩潰砸東西,遭店家腳踹扇巴掌:你那麼大聲有什麼用
    近日一位外賣員在店家等餐的時候,因為遲遲取不到餐,情緒崩潰砸東西,結果遭到店主的毆打。事情發生在福建泉州。事發時,一位外賣員因為遲遲取不到餐,多次向商家催餐,後來又向店家大聲責問,店員也毫不客氣大聲回覆:你那麼大聲有什麼用。外賣員當場情緒崩潰,開始摔打店家打包好的外賣,後來被店主拉到後臺進行毆打。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被打時,外賣員一直坐在地上痛哭。
  • 年輕人千萬不要有悲觀厭世情緒
    年輕人,我想和你們談談活著的意義!現在的八零後九零後都還是年輕一代,作為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我希望你們幸福快樂!千萬不要有寂寞無聊、苦悶煩惱、失望無助的情緒。我們出生的時代與現在已經有很多不同,無論出生在農村還是城裡,家庭經濟條件並沒有太大差距,多數人少年時就能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與不易,盼著早點參加工作或勞動,幫父母減輕負擔,那時有期盼有理想,沒有無聊的情緒,活著的意義就是責任!學習工作都有心勁兒!
  • 張子楓化身名創優品情緒管理員,治癒當下年輕人的壓力情緒~
    最近國民妹妹張子楓,化身名創優品店員,為大家帶來了一部充滿奇幻而又治癒的微電影——《情緒管理局》。影片中張子楓不僅擁有洞察他人情緒的魔法,更有幫助路人調整情緒的超能力。微電影中的三個故事真實地反映了當下都市青年在社會壓力下產生的各種情緒問題,傳達了名創優品對Z世代年輕人的呼喚:只管撒野,不做情緒奴隸。完整影片已在名創優品官方微博、官方抖音、bilibili等平臺上線。
  • 殘障女子手機被搶情緒崩潰,系亡夫遺物,找到時數據全被刪除
    在12月5日,家住江蘇宿遷的倪女士手機在家門口被不法分子搶走,發生這一情況之後,倪女士崩潰大哭,而痛哭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給自己造成了經濟損失,而是因為這是丈夫留給自己的遺物,倪女士是一名殘障人士,政府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去世,而丈夫這部手機是唯一的紀念,倪女士隨身帶著,沒想到卻被搶了。
  • 「如何擺脫情緒的羈絆,並輕鬆應對他人的情緒?」丨《情緒剖面圖》
    沒有情緒的人是不敢想像的。不過,如果情緒暴躁、易怒、動不動就失控,這很可怕。沒有情緒可能被認為是沒有「人情味」的,情緒太複雜或夾雜太多的情緒則令人不安。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如何才能有效改善自身情緒呢?曾經,我以為忍而不發,隱忍是最好的良藥。我處處忍讓,各種容忍,心裡堆積了好多好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