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騰訊(00700)做出了現階段最正確的一個選擇 2020年3月18日 23:22:48 網際網路與娛樂怪盜團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網際網路與娛樂怪盜團」,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
騰訊(00700)的2019年財報已經於3月18日晚公布。這個財報在多個指標上稍微超過了市場一致預期,不過也有人覺得缺乏實質性的經營亮點。公司一如既往地不提供下個季度的業績指引,信息披露範圍甚至有所縮小,例如端遊和手遊收入不再分開披露。財報全文是公開的,電話會議也是公開的,本怪盜團就不再逐一分析了。
穿越財務數字和短期經營業績,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關鍵點:騰訊做出了一個重要選擇,很可能是現階段最正確的選擇,也是對未來數年影響最大的選擇。騰訊正在逐漸淡化自己的「戰略/財務投資者」色彩,反而在積極擴大並表範圍,並且在新興業務上更重視自研、自主運營,而非依賴投資對象。總而言之,騰訊在日益強調「自主性」和「控制力」;曾經的「非正式帝國」正在日益「正式化」。
收購Supercell是一個重要象徵。從財報數據估算,Supercell的並表可能刺激騰訊四季度遊戲收入同比上升了7-10%,是遊戲收入維持環比增長的最大推動力。事實上,騰訊早已擁有Supercell的多數經濟利益,只是由於投票權等因素而未能並表。在收購完成後之後,雙方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包括將Supercell的新遊戲引進中國,也包括在研發和IP上的緊密協同。
事實上,騰訊對遊戲行業的戰略投資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幾乎每個熱門品類、每個知名研發公司,能站位的它都已經站住了。從2017年開始,當字節跳動打算以收購、投資等方式進軍自研遊戲時,遇到的最大瓶頸就是:值得被投資的海外遊戲公司幾乎全被騰訊投了,剩下的則是不願意被投資的。不過,騰訊全面收購遊戲公司的案例很少,近年來典型的僅有2011年收購Riot Games——那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收購,確保了騰訊在MOBA品類的統治地位。2020年初,騰訊還收購了北歐遊戲公司Funcom,儘管那只是一次規模較小的收購。
如果今後幾個季度,騰訊全面收購更多的一線歐美遊戲公司,我不會感到意外。騰訊的很多聯營公司可能都是潛在的被收購標的:Epic Games, Netmarble, Bluehole......說實話,就算騰訊明天突然宣布收購任天堂或動視暴雪,我也不會感到意外,雖然這兩家公司應該不會同意被收購。2019年,騰訊曾經嚴肅考慮收購Nexon,即DNF的母公司;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即騰訊樂意對業內重要公司進行大規模的收購。
在重要的新興領域,騰訊也更加依賴內生的子弟兵去打天下。2020年開始灰度測試的微信視頻號,是騰訊迄今在短視頻領域做出的最成功的嘗試;最令人興奮的是,它確實與抖音、快手打出了差異化。此前,整個網際網路行業都認為,騰訊會以與快手戰略合作、增持B站等方式維持在短視頻市場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戰略投資路線」。現在,騰訊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即通過它最強大的微信事業群,對短視頻市場發起新一波完全自主的衝擊。在遠程辦公當中大放異彩的騰訊會議也是如此:它是100%的騰訊內生產品、內生團隊。其實,企業微信的增長也還不錯。
根據手頭的因素,要判斷騰訊正在走向「擴大並表範圍」和「從戰略投資轉向自主控制」的路線,似乎為時過早。本怪盜團團長相信自己的直覺,不過無法保證直覺的正確性。我們只能說:從各種跡象看,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2016-17年,阿里巴巴(09988,BABA.US)做出的類似的戰略轉變:此前,阿里也曾經以戰略投資、聯營為主要外延擴張思路;當時,人們一般認為京東比較喜歡凡事「自己幹」,而阿里喜歡「交給合作夥伴幹」。然而,收購銀泰、收購餓了麼、並表菜鳥網絡、收購Lazada等一系列舉措,徹底改變了上述格局。阿里的並表範圍迅速擴大;在它的戰略主攻方向——智慧零售、O2O、物流、海外電商等方面,它越來越傾向於全面收購,在收購之後還要派駐管理層和業務骨幹。
為什麼?對於阿里來說,要實現新零售的願景,要對合作夥伴進行業務流程改造、集中處理數據,收購併表是最高效的方法。在核心電商領域,加強履約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和大數據也是重中之重。當然,有人覺得阿里花在收購上的錢太多、代價太高,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依靠投資、戰略合作乃至高管的個人關係/校友關係,可以建立一個「非正式帝國」;依靠收購併表,則可以建立一個「正式帝國」。兩者並無明確的優劣之分,皆是在特定時期的特定選擇。英國人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非正式帝國」,依靠「王座背後的耳語」來統治;與此同時,俄國人建立了最廣闊的「正式帝國」,而且一直維持到20世紀末期。美國人一開始希望建立「非正式帝國」,此後卻在「昭昭天命」的宣傳之下,開始了「正式化」的過程。直至今日,我們還可以認為,美國人建立的是一個「正式」(本土)與「非正式」(海外)結合的複合帝國。
在歷史上,騰訊的文化和組織架構似乎更適合「非正式帝國」。但是,騰訊的內部賽馬機制、團隊獨立運營的風格,也說明「非正式」與「正式」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一家創業公司被阿里收購,或許將面臨完全不同的管理體制;被騰訊收購,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維持原有態勢。即便騰訊下定決心建立「正式帝國」,這個帝國也不會像阿里那樣組織嚴密、行動統一。對於那些被收購的公司而言,騰訊管理層大概會樂意充當「王座背後的耳語」。
過去幾年,騰訊只做過極少數幾次大規模收購,每一次都產生了不錯的成果:
對盛大文學(起點中文網)的收購,確立了騰訊在網絡文學領域的統治地位,產生了閱文集團(00772)這個子公司,並為騰訊視頻、騰訊動漫和騰訊遊戲帶來了豐富的IP庫。
對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的收購,催生了騰訊音樂(TME.US)這個子公司,確立了騰訊在網絡音樂領域不可動搖的優勢,還順帶促進了它的秀場直播、FM等業務。
如同上文所述,對Riot Games的收購是非常成功的,不但帶來了《英雄聯盟》這個旗艦產品,也為後來的《王者榮耀》打下了基礎(由此產生的騰訊內部矛盾則另當別論)。
但是,投資者惋惜的是騰訊錯過了其他一些性價比很高的收購。例如Whatsapp,如果騰訊當時拿下了,它的海外擴張無疑將受益匪淺,甚至在海外再造一個社交帝國;例如Nexon,雖然併購它的成本可能很高,但是DNF這一個IP就可能值回票價。腦筋更活絡的投資者還會設想,如果騰訊把Sea (Garena)也完全收購,是不是就能抵消阿里在東南亞地區的優勢?如果把Flikpart也收購了,是不是能打開海外電商的新局面?
無論如何,由Martin Lau和James Mitchell主導的投資和戰略團隊,一定在衡量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我完全相信騰訊管理層的能力和視野,他們或許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戰略轉折,或許又是我想多了。無論如何,我的上述討論應該能夠給各位帶來一些啟發。
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閱讀財報了。因為我發現,涉及長期的、戰略性的問題時,嚴肅歷史讀物似乎比財報和研究報告更有價值。我打算在未來一段時間,集中研讀大衛·格蘭茨的《巴巴羅薩脫軌》系列。在春節前,我已經基本讀完了其第一部《斯摩稜斯克會戰》。這個系列讓我最著迷的,是其中的細節:具體到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的方面軍、集團軍級電報和地圖。我喜歡戰略,但是我更喜歡可執行的戰略。
2020年及以後的網際網路行業,正在變得更加有趣。在流量紅利耗盡、用戶日益成熟、經濟面臨瓶頸的狀態下,每個巨頭都在面臨日益緊迫的資源約束,留給它們進行戰略試錯的空間也越來越少。每個「準巨頭」或細分市場霸主,都面臨著「進攻還是防禦」的抉擇;如果選擇進攻,它們要非常謹慎地分配資源。在全行業高速增長的時代,做什麼都是對的,做什麼都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現在可不一樣了。
這就是我喜歡網際網路行業的原因。此時此刻,我們可以一起拭目以待舞臺上新戲的演出;可是,說不定你一轉眼,我就親自上臺演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