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固有套路設計中國人物或元素的話,雖然大家也都看膩了,雖然都知道真正的中國並不是那樣,但也默契地接受了這就是日漫中的中國角色的樣子。
但是用新穎的方式加入中國元素,大家雖然覺得新鮮,但又經常脫離作品拿裡邊的中國元素跟現實比較,說什麼「我們這不是這樣的拉」「中國哪裡會是這樣的」「作者是不是對中國有偏見黑中國啊」等等論調,我記得博多豚骨拉麵裡說到了中國的殺手組織,就一幫子人冒出來說我們中國哪有這樣,中國哪有這麼窮等等,說的日本有一個滿大街殺手的城市就很正常很真實似的。
又比如日漫裡有很多調侃其它國家的捏他,如少戰裡就對引發美蘇意甚至日本自己都黑了一遍,我們看這些國家被調侃的梗也是非常開心,但設想如果裡邊加入了一個中國勢力,又調侃了一番的話,估計很多人要炸毛然後批判日本如何如何了,而且中國勢力不勝利,又會有人拿現實來說如何如何了。
所以我感覺期待ACG裡的中國元素對很多人來說一種矛盾心理,即厭惡了,想看到新元素,但又本能的要拿這些設定跟現實中來比較來說它如何如何不真實。
外國設計的中國角色在咱們看來有些違和,這點就像中國設計的外國背景在外國人看來也有些違和一樣,首先是細節,在咱們看來司空見慣的東西也許外國根本沒聽說過,反之亦然,在一個就是任何國家作者在處理外國題材的時候都會把一些東西本土化。
就像有些外國菜品會改成更符合中國人口味一樣,有哪些菜品?我哪知道,我又沒吃過外國菜,所以整體給咱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在外國長大的中國人一樣,不過這也沒啥好挑刺兒的,畢竟不是國人寫的,而且能看到國人角色就讓人有種親切感。
我印象裡看得最舒服的日漫中系角色就是魔卡少女櫻裡的李(王)小(小)狼(明)了,clamp大媽們不僅是認真的考察了(97年香港的)中國元素,做了李小狼這個很還原的道士角色,劇場版《香港之旅》用的是中文版的春宵情歌,而且在鋼化膜篇約會一集裡還放出了李莓鈴給小狼發的及其硬核的粵語簡訊,可以說c媽在做李小狼這個中國角色時是真的下了功夫,非常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