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普森案中的程序正義

2021-01-10 臆病的勇者

1994 年,美國著名黑人橄欖球明星辛普森( O. J. Simpson ) 被指控殺害前妻妮可爾及其好友羅納德事件,震驚全美。

案發當時 ( 1994 年 6 月 12 日晚上 11 點 35 左右 ),洛杉磯居民 A 發現了一條狂吠的秋田犬,於是 A 陪同太太牽著狗尋找其主人。

可沒想到的是,在目的地發現倒在地上的女屍,也就是妮可爾。

警方趕到後,在房間內又發現了一具男屍。查明身份後得知是妮可爾的好友羅納德,兩人都死於利器刺傷。

一番調查過後,警方發現辛普森家離案發現場妮可爾家只有六分鐘車程,於是白人警探馬克前往調查。

可惜在辛普森家門口按了多次門鈴依舊沒有人開門,加上在辛普森家後院發現的白色越野車門把手、車窗和輪胎上都有血跡,馬克越加懷疑辛普森是兇手。

於是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馬克和其他幾個警員一起翻進了辛普森家。

一番搜查過後,辛普森果然不在家,但在屋內發現了可疑的血跡以及帶血跡的手套等多項證物,辛普森立刻成為頭號嫌疑人。

而此刻,辛普森則在芝加哥的一處酒店裡。

隨後警方發現,案發當晚辛普森 12 點從家出發趕往洛杉磯機場,乘最近的一班飛機去往了芝加哥。

通過與洛杉磯警方的聯繫,辛普森於第二天中午十二點回到了家中,並被逮捕。

6 月 17 日經過辛普森律師和警方的協商,本應該在當天上午 11 點自首的辛普森卻突然失去了蹤影。

隨後警方發現,辛普森的白色越野車在洛杉磯公路上行駛。

當警車試圖接近時,發現辛普森的好友坐在駕駛位上,並示意警方不要亂來。

辛普森情緒不穩,坐在後座上用槍頂著自己好友的太陽穴。

這場鬧劇一直僵持到了晚上八點,而這次「 警匪 」追逐的戲碼被全美各大媒體現場直播,收視率空前絕後。

在隨後的審判中,辛普森請來的律師團在後來被人稱為夢幻律師團。

首先檢方提供了各項證據,看似辛普森罪名已定。

但在隨後辛普森律師團提問環節,直接將警探馬克有種族歧視的證據提交,煽動全美白人與黑人的對立。

並提出警探馬克的違規操作( 無搜查令進入房間)得來的證詞證據不可信。

隨後誘導檢方要求辛普森穿戴現場發現的手套。

但檢方不知道的是,辛普森雙手患有嚴重關節炎,一直用藥物治療。

而早在審判前一周,辛普森就停止了藥物治療。審判當天雙手早已腫脹起來,甚至指關節都無法彎曲,於是就有了這一幕。

在夢幻律師團一系列神操作後,經過陪審團和法官的判決,辛普森罪名不成立。

這個案子轟動全美,在中國知名度也很高,讓很多人認識到美國法律的程序正義。

因為檢方提出的證據和證詞在夢幻律師團翻轉操作下,顯得不那麼可信時,即便是大多數人都認定的兇手,也無法定罪。

這也是對司法體系的尊重。

可程序正義看似有無法真正保護民眾權益之時,結果正義這個論點又被提了出來。

這幾年國內很火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 》中,在面對買不起藥等死的患者和法律法規陷入兩難地步的警察,最終選擇了維護法律法規的程序正義。

而主角程勇販賣廉價「 假藥 」,甚至自己貼錢給患者買藥,雖然違法但在老百姓眼裡,就是正義(結果正義)。

整個電影中的矛盾點就是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碰撞,這有點像我們之前所說民意和法律的矛盾。

但不同的是,不是所有的民意代表結果正義。比如 legal high中當大家以民意之名要殺人時,就不存在所謂的結果正義。

程序正義確實有局限性,很多時候為了維護法律法規的正當性,不得不犧牲大多數人眼中的結果正義。

而有些懂得鑽法律空子的人,很擅長利用程序正義的優勢給自己帶來不正當利益。

反過來,結果正義的行為失控,也是一場災難。

因此我們應該明白,在程序正義( 法律 )給我們帶來安定生活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結果正義。

不斷摸索和實踐中尋求平衡點,才能在不動搖司法體系的前提下,維護道德上的正義。

吾日三省吾身,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相關焦點

  • 辛普森案25年:不放過一個壞人,還是不冤枉一個好人?
    《時代》雜誌封面上的辛普森(Orenthal James Simpson)。除了1994年的「辛普森案」,辛普森也於2007年9月在內華達州被逮捕,被指控犯有持槍搶劫和綁架等其他重罪,並於次年被判有罪。在司法的程序正義規範下,辛普森最終因控方證據存疑被判無罪。爭議在當年卻也因此而來。那麼,為辛普森辯護的律師,是否就是不正義的?如何去看待他們所堅持和使用的程序正義?
  • 法學匯|「案-件比」: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有機統一
    從法理上看,「案-件比」力圖要做到的是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之間的平衡,確保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過程中,司法活動始終能夠保持高度自覺。對於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關係而言,主要包括三種情形:實體正義優先,程序正義優先,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兼顧。
  • 應該為了「程序正義」而放棄探究最終的結果嗎
    程序如果不能服務於結果,那就不存在所謂「程序正義」。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太多人就迷在這些上,如果一個人大家明明知道他真的做了惡事,因為程序漏洞遲遲辦不了他,那這所謂的「程序正義」還算嗎?是人為條例服務,還是條例為人服務。西方就是這樣,極其僵化,極端例子就是那個「辛普森殺妻案」,但是現在我們有很多人在吹捧這種僵化的東西。
  • 美國的辛普森案到底怎麼回事?它改變了美國的法律了嗎?
    那麼辛普森是何許人也?辛普森全名歐·傑·辛普森,1947年7月9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他的前半生無疑是極為成功的:出身貧寒、幼時雙腿畸形的他憑藉自己的努力而被人譽為橄欖球職業比賽史上的最佳跑鋒。1973年辛普森成為在一個賽季中帶球衝刺超過2000碼的第一人。1979年底宣布退役後辛普森成為電視體育評論員並從事演員工作。1985年辛普森入選美國橄欖球名人堂。
  • 美國「辛普森殺妻案」現新疑點 兇手或另有其人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說到「辛普森殺妻案」,所有的人都知道,1994年,家喻戶曉的前美國橄欖球運動員辛普森的妻子倒在血泊中,種種證據似乎都表明,辛普森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對辛普森在洛杉磯高速公路上的驚險追捕場面美國還進行了實況轉播。當時有1.5億人停下了手頭的工作注視著追捕的情況。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認為辛普森是殺手。
  • 辛普森殺妻案:為何成為非正義的「世紀審判」?
    1994年前美式橄欖球運動員辛普森殺妻一案成為當時美國最為轟動的事件。此案當時的審理一波三折,辛普森在用刀殺前妻及餐館的侍應生郎·高曼兩項一級謀殺罪的指控中,由於警方的幾個重大失誤導致有力證據的失效,以無罪獲釋,僅被民事判定為對兩人的死亡負有責任。辛普森妻案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疑罪從無的最大案件。
  • 評《O.J.美國製造》:從辛普森殺妻案到白人JC執法失當的胡思亂想
    在上個世紀末,美國的辛普森殺妻案震動全球,號稱「世紀審判」,這場審判的全部過程成為世界上各大高等院校法律專業的經典教材。辛普森案有幾個看點:第一,司法程序完美無瑕;第二,辛普森的律師陣容空前強大,號稱律師界的「夢之隊」;第三,檢方的殺手警官由於信譽破產他所提供的證據不能被陪審團認可;
  • 【法律小課堂】辛普森殺妻案法律分析(下)
    在這種制度下,辛普森案的控訴方指出辛普森多年來暴力虐妻(有報警記錄),加上血跡和染血手套鐵證如山,力勸陪審團絕對不要讓辛普森逍遙法外。而辯護律師則強力攻擊控方證據的漏洞,特別針對被告手穿不進血手套,同時攻擊證人是種族歧視者以打擊證據的可信度,強調控方沒有足夠的證據,要求陪審團判決無罪。
  • 從辛普森案讀懂美國法治
    通過辛普森案,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在美國,檢方和辯方是完全平等對抗的兩個梯隊。美國的法庭和運動場沒有什麼區別,檢方和辯方就象兩支均勢力敵的運動隊。因為根據美國的法律,不論嫌疑犯被控的罪行有多麼嚴重,不論檢方手中掌握的證據看上去是多麼的有力,在他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須假設他是無罪的。「無罪假定」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是極為重要的一條。正是這一條,決定了檢方和辯方從道義上的平等地位。
  • 看程序價值:法律電影之立意
    此後,歷經三年醞釀與打磨,拙作《電影中的法律》於2013年付梓。 囿於篇幅有限,這裡筆者將從法律電影中程序正義的角度談談電影中的法律問題。膠片上的法律敘事:拓展的案例 法律電影是法律與大眾文化的交集。電影中的法律往往運用直觀的手段把法學所關心的主題,諸如審判、正義、道德、人性、習俗、衝突等客觀地呈現出來。
  • 最成功的辯護——辛普森殺妻案
    舍克,是擅長在刑事案中應用DNA證據的頭號權威。貝登(MichaelBaden)博士,解剖和法醫專家,他曾在甘迺迪總統被刺案中擔任首席法醫。而辛普森案並沒有目擊證人,控方只能使用警方搜集的血跡、手套、襪子、血液樣本來指控辛普森。換句中國話來說:人證物證俱在,你還有什麼可以抵賴的。但是辛普森案中不僅沒有人證,關鍵的物證還出現了這麼多問題。在美國的司法體制中,僅僅憑藉間接證據定被告人的罪,絕非易事。必須要一系列間接證據相互證明,構成嚴密的邏輯體系,排除被告不可能涉嫌犯罪的一切可能,才能準確地證實案情。
  • 《合理的懷疑》:辛普森案到底是不是花錢買無罪?
    由頂尖律師、物證專家等組成的辯護團體,抓住了警方違法取證、關鍵證人做偽證等一系列致命性失誤,使得本案還沒有觸及實體審理,僅僅在程序階段便被辯方攻破了檢方的指控證據體系,並最終導致辛普森被陪審團宣布無罪。
  • 在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案」中,被無罪釋放的辛普森,後來怎麼樣了
    辛普森是美國著名的體育明星。1994年,辛普森的前妻和前妻的男友被雙雙殺害,警方指控了辛普森。辛普森花巨資僱傭了夢幻律師團隊,為自己辯護。由於辯護雙方強大的陣容,這場審判也被稱為世紀審判。最終,法庭認為辛普森罪名不成立,無罪釋放。
  • 劇情一再反轉,鮑毓明案比美國辛普森殺妻案還要戲劇性100倍!
    1、後疫情時代,鮑毓明性侵案引爆輿論,引發眾怒最近鮑毓明侵犯養女的事件在網上傳播的沸沸揚揚,不僅引起了全民關注,更是在娛樂圈中引起了公憤,明星們紛紛為這位小女孩發聲,打抱不平。鮑毓明案在我看來和此案有許多相似之處。一、被告都是上流社會成功人士,被害人是勢單力薄的平民百姓1994年6月12日深夜,辛普森的前妻和其男友被人殺死。辛普森是此案的重要嫌疑人。
  • Read一周丨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張玉環之後,程序正義應該深入人心
    27年後冤案昭雪,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張玉環案讓我們又重提一個詞:程序正義。北京大學教授、訴訟法專家陳瑞華2000年寫的《看得見的正義》一書,對民眾普及法律理念。這本書中,他說所謂看得見的正義,實質上就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義。
  • 和辛普森一起趟過骯髒的河流
    「黑鬼(nigger),是英語中最有威力的詞彙。」坐在酒吧裡,辛普森辯護律師團中的一位白人律師Lee幽幽地說出了這句話。這句話像一件神器,瞬間打碎了籠罩在這件案子周圍一切浮誇的裝飾,讓辛普森殺妻案這件「世紀大案」最真切、最堅硬卻也最隱秘的核心顯露無遺。或許再也沒有一件刑事案能像辛普森殺妻案一樣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了,從新聞、電影、書籍到紀錄片,從事發當時的跟蹤報導,到多年之後的一次次回顧,這件牽涉明星又血腥無比的案件被反覆消費了無數次。
  • 聊聊世紀大審判——辛普森案,看美國「奇葩」的陪審團制度
    很多年前我還真就在中國的電視新聞中看到過這樁案子,只不過當時沒太在意,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美國的花邊新聞。但是看這樁案子當時的情景我印象非常深,當時是美國的洛杉磯警察在高速公路上追捕美國的大明星辛普森,辛普森的車在前面開,警察的車在後面追,空中是電視臺的直升飛機在直播整個場景。
  • 美國「辛普森案」中,花費千萬美元獲釋的辛普森,後來怎麼樣了?
    1973年,從黑人貧民窟出來之後,青年辛普森加盟了美國橄欖球聯賽。對於黑人子弟,能夠從選秀中出道,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辦法。生活在糟糕的環境下,他沒有得到教育。因此,辛普森的文化程度不高。對待別人,他時常惡語相向。脾氣暴躁的時候,他更是拳打腳踢。這一切,都為日後埋下了禍端。
  • 當《沉默的真相》認為程序正義是荒謬的,害怕追求程序正義時
    有三個時間線:侯貴平的經歷,江陽的證據收集,以及試圖推翻侯貴平案,在的時間線上,警方嚴亮調查了地鐵拋屍案的真正兇手。儘管有許多時間線和繪圖需要追溯,但卻很少重複繪圖,相反,組織清晰,過渡順暢,斷續的情節完美地銜接在一起,三行敘事完整地講述了整個故事的全部細節。另外,小的設計也很有意思。第五集31點,閻良和江陽走在同一條路上,穿越時空,互相對視。
  • 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被製造的不僅是辛普森
    後期寶寶們心裡苦,時長越短的片子越難剪輯,一部討論公平與正義的片子卻以這種方式贏得了大獎,有些諷刺。然而規矩不是不可以改變,就像辛普森案件。今年奧斯卡紀錄片單元入圍影片中有三部黑人題材的電影:《我不是你的黑鬼》、《第十三修正案》、《辛普森:美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