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衛健委發布《關於做好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接受普通專科學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專業素質能力,其中提出學歷水平達不到崗位需求的衛生技術人員,將逐步從醫療衛生崗位清退。
《通知》中指出,此次招生培訓計劃,目的是做好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接受普通專科學歷教育工作。通過系統培訓,使大部分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具備專科及以上學歷。對於學歷水平達不到崗位需求的基層醫生,將會從醫療崗位逐步清退。
「該政策對於我國醫療服務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有積極意義。」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服務指數研究所所長曹健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隨著我國醫學類高校擴招,越來越多的高學歷醫學畢業生走向社會,基層醫療隊伍中高學歷人才的數量也逐漸增多。
我國基層醫生水平較低
受歷史原因影響,我國基層醫生學歷構成水平普遍偏低,《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顯示,2018年,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助理)醫師總數超過130.5萬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執業(助理)醫師中,研究生學歷佔比3.3%,本科學歷佔比45.1%,大專學歷佔比34.5%,中專學歷佔比15.2%,高中及以下學歷佔比1.9%;
鄉鎮衛生院的執業(助理)醫師中,研究生學歷佔比0.2%,本科學歷佔比20.7%,大專學歷佔比43.8%,中專學歷佔比32.5%,高中及以下學歷佔比2.8%;
村衛生室的執業(助理)醫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3.1%,大專學歷佔比23.9%,中專學歷佔比54.6%,中專水平佔比15.7%,高中及以下學歷佔比2.8%。
「基層醫療水平低是分級診療難以推進的重要原因之一。」曹健表示,「赤腳醫生」是在特定年代下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現在亟需更新換代,將新鮮血液注入我國的醫療大軍中。如果基層醫療人員素質不提升,那麼整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
曹健表示,目前,我國各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且較為懸殊,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醫療人員的素質、業務能力水平層次不齊,提升醫療隊伍的學歷素質水平也有利於縮小全國各個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現象,有助於「同質化」醫療的實現,通過提升偏遠地區全科醫生的水平才有可能讓百姓享受到更公平、更均衡的醫療資源。
培訓+清退相結合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致力提升基層醫生的水平。
2013年,原國家衛計委、發改委、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各省(區、市)建立一支以中職(中專)及以上學歷、執業(助理)醫師為主體、整體素質基本滿足村級衛生服務需求的合格鄉村醫生隊伍。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0年,建立以「5+3」為主體、「3+2」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立,並在2020年後逐步停止中職層次農村醫學、中醫專業招生;嚴格控制高職(專科)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重點為農村基層培養助理全科醫生。
2017年7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消息,十三五期間將實施基層衛生計生人員能力提升工程,140萬鄉村醫生將接受免費培訓,力爭到2020年,所有鄉村醫生都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執業醫師資格。
此前,我國已有不少地方開始落實基層醫生水平提升工作。
2017年8月,山東省濟寧市出臺「全面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實施意見」,要求縣級衛生計生部門每兩年組織一次鄉村醫生考核,並逐步建立起鄉村醫生退出機制,年滿60周歲、因身體健康原因不適合繼續在村衛生室執業、考核不合格或是由縣級衛生計生部門吊銷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應退出鄉村醫生隊伍。
2018年9月,貴州衛計委、教育廳、財政廳、中醫藥管理局四部門聯合發布《貴州省2018年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提升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縣級醫療衛生機構45歲以下執業醫師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按照崗位勝任力的要求,對於學歷水平達不到崗位需求的衛生技術人員,逐步從醫療衛生崗位清退。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官方公眾號發布《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山西寧武:資源整合破冰基層衛生服務不均衡之困》,在此案例中,寧武縣採取閉卷筆試、考核賦分、年老村醫提前退養等方法,讓原有的421名村醫全部「下崗」,同時公開擇優選聘230名鄉村醫生,新錄用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人員28人。
「對於低學歷但行醫對年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說,該政策的出臺對其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曹健說道,在當地有名氣、聲望的醫生可以獨立開私人診所繼續服務於當地百姓。而且對於清退低學歷的赤腳醫生還是會有個過渡的時間的,當地政府也會多方考慮。
該政策出臺後要想真正提升基層服務質量,最根本還是要基層留住人才。曹健認為,想要真正優化基層醫生的學歷結構,除了給予現有基層醫生培訓、清退低水平醫生,更重要的還是要「開源」,逐步提升基層醫生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下基層」。
本文轉載自健康時報網,作者郝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