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一直是我國人遵從的傳統婚姻觀念。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詢問姓名年齡生辰八字,佔卜後確定婚期,上門迎娶。
它不是簡單的兩個人的事情,確切的來說是一件具有社會意義的事情,首先要完成開枝散葉的任務,還得同時承擔著的政治、經濟的使命,強強聯合,弱弱合縱,門當戶對,而男女之間的感情卻成了可以不用考慮的因素。
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這些不合乎人性的規制逐漸被去除,開始提倡自由戀愛,崇尚以感情基礎作為結婚理由的婚姻。
然而,在北京與故宮隔河相望的中山公園,一條長有200來米,寬10多米的小胡同裡,新舊的婚戀文化也被上一輩的大爺大媽們融合加工,每周末在這裡上演一出出的相親大戲,主角們很少出場,所有的宣傳推廣,諮詢解答全部由父母代為完成,他們也是樂此不疲。
當今社會裡的持證相親
這樣的公園相親角,在北京有好幾處,我們由此不難判斷,婚戀市場上被「剩」下了許多的大齡青年男女。而這些大齡男女,多數是事業有成的精英人士,學業工作上的忙碌,讓他們沒有時間戀愛結婚。
蹉跎之中,年齡越大卻也越沒有遇到合適的那個人,那麼就寧可單著,或者因為工作的原因,根本沒時間去談一場戀愛,解決自己的終身大事。
而作為精英們的父母,他們必然是著急的。大爺大媽們每個周末會帶上一張寫著自家孩子身高、體重、出生日期、學歷、收入、資產、戶口等信息的紙張,坐在小馬紮上,把紙張擺在自己的腳邊,等待過來諮詢的其他大爺大媽。
而紙張上往往還擺放著幾本顯眼的紅色的證件,也是他們的硬性指標——戶口本和房產證。而且戶口得是北京或者天津的,房產至少得在六環以內,沒有這兩樣,基本上在這個市場上是很難被諮詢的。
或者說,沒有這兩樣,就像沒有營業執照開店一樣,你根本沒有經營資格,直接就被淘汰了,壓根就沒有進入這裡的入場券。
條件相當的父母們就熱絡的攀談了解,極力的誇讚推薦自家兒女,驕傲自豪溢於言表。最終留下聯繫方式,各自回家交給兒女,催促著雙方聯繫交流。
相親的層次劃分
這裡是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卻實實在在的藏龍臥虎,雖然龍虎都不會親臨現場,卻絲毫不影響父母們的驕傲和熱情,除了這些龍虎還有專門給海歸的大鰲們劃分的精英「海外角」,這裡的大爺大媽們坐在一起高談闊論,交流著兒女們的各種成長經歷,出色的學習,工作的努力,等待著自認為條件相當的人們過來詢問了解。
所以比起那些相親網站,婚戀介紹所,這裡才是真正的高端相親場所,所有的硬性條件都擺在前邊,北京市戶口是基本要求,月入兩三萬,有車有房才是這裡的準入門坎,就這也只是這裡三流人而已。
年輕人接受這樣的婚戀價值觀嗎?
父母們短則幾個星期,長則數月數年的在這樣的相親角裡蹲守,而他們的相親標準驚人的統一,都把外在的這些物質條件作為了第一考慮的要素,把傳統的婚姻價值觀完整的應用於這個二十一世紀開放的相親市場上來,為自己子女優秀出眾驕傲的同時,也讓目光變得挑剔,把門當戶對作為理所當然的要求和條件。
而作為子女是怎麼看待,這像在菜市場買菜一樣被擺在這裡挑選的相親市場的呢?
精英們大多是高精尖的人才,他有高度、有深度、豐富的學識,他們更渴望一份真正純粹的愛情,靈魂的伴侶,精神境界的高度融合、三觀一致,在這紛繁複雜,壓力巨大的社會生活中擁有自己身後的那方淨土,有一個懂他(她)的人給他(她) 一個有力的支撐,這也才是婚姻安定美滿的基礎。
因此他們是拒絕這樣的方式的,絕大多數是不會到場的,因不想總是被父母以這個問題說教逼問,而選擇任由他們去張羅,而在這些父母們拿到自認合適的對象,而把聯繫方式給了自己家優秀的子女時,可能就是隨手接過放置在了一旁了。
當然,也有些精英的大齡男女,確實是因為工作、學習原因,沒有時間去結識異性,而在父母的張羅安排下,在一次次的相親中,遇到一個三觀契合,又能彼此欣賞理解的也便攜手走入了婚姻。
大概這樣的婚姻缺少一些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愛情經歷,可也沉穩內斂,但相似的背景,一致的觀念,足以讓兩人攜手共渡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幾十年,安穩踏實也是一部分人的選擇。當然這樣的結局對父母兒女都是皆大歡喜。
愛情之所以美麗,多數因為它本身就是兩個人之間巨大的差異所帶來的碰撞,和在獲取時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不易,才讓人覺得格外的難得和來之不易。而年輕人自己也說:愛情是這個時代的奢侈品,現實的壓力根本讓你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拼命爭取。
因此,這樣的相親也何嘗不是作為父母的一份善意?雖然這份善意充滿著世俗和功利,但又確實是一條選擇優質伴侶的捷徑。
兩代人的婚姻觀該怎樣達成一致?
關於相親角的話題,這些年社會上一直爭論不斷,它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自古有之,古代的元宵節,其實本意就是一個男女雙方走出家門相親的節日。可能這種形式的相親本就是外貌、性格、著裝等這些方面更為看中一些,諸如如今的年輕人所組織的相親也是以此為主。
拋卻社會階層,文化背景,物質基礎等等這些外在條件,這樣的愛情可能來的更加純粹、乾淨、也更動人,而且全由個人的主觀意識判斷決定,我想這樣的以愛情為起點的婚姻生活中,也許會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埋怨,指責,會多一份理解、包容吧。
而如中山公園相親角這樣的相親,父母們把北京戶口作為第一要素,這也就等同於把自己孩子乃至孫子的生活背景首先來了一個劃分;而工作收入又是一個社會階層劃分最直接的體現;學歷也是相親角父母把控的關鍵,這樣又做出了一個文化背景的區劃;房子車子票子也為一個人打上了烙印。
親可以相,婚戀市場的捷徑可以走,但是否可以少一些功利,這樣我想作為兒女的人也會慢慢的接受來自父母的這份善意,也能理解他們的焦急?願意積極的做出一次嘗試?也為這份嘗試成功之後的漫長的婚姻生活,減少一些因功利而存在的糾結和懷疑?
小結:
可能這樣的相親角還會長久的存在下去,或許它不合時宜,或許也具備了它存在的意義。
而戀愛結婚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父母和兒女從來都是捆綁在一起,給孩子一些自由選擇的權利,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進去;兒女也能理解父母,認真的告訴他們你的真實心意;不要都只是成為矛盾的載體,讓彼此都成為感情的助力,多些理解,讓大家小家更加的美滿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