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蝙蝠俠》系列電影史,誰是你最愛的那一位?

2020-12-17 MovieLab
蝙蝠俠

在白天,他是多金的花花公子,但到夜幕降臨時,他卻在哥譚市的黑暗小巷裡徘徊,令罪犯聞風喪膽,他就是蝙蝠俠

自1939年從漫畫書首次亮相以來,他一直都是最具辨識度的人物之一,不僅存在於漫畫書中,還影響著整個流行文化。

蝙蝠俠

蝙蝠俠真人電影在1943年出現在大銀幕上,儘管他並非第一個出現在電影中的超級英雄,但他的影史長河向我們展現了幾十年來電影的發展,以及文化趨勢的變遷,他的多重身份為不同時期角色創作提供了突破口。

本文就讓我們回顧《蝙蝠俠》系列的電影歷史,從最初的怪誕世界,直至黑暗騎士三部曲,探索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記憶。

1939年《偵探漫畫》第1卷封面

蝙蝠俠的首次亮相出現在1939年《偵探漫畫》第1卷中,不同於超人或者其他早期的超級英雄,蝙蝠俠的形象充滿著暗黑與神秘,一年之後他就迅速走紅,廣受大眾喜愛。

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蝙蝠俠便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漫畫,那些如今我們熟知的所有蝙蝠俠的故事都已建立成型。

《蝙蝠俠》電影制式15集劇集(1943年) 扮演者:劉易斯·威爾遜

1943年,蝙蝠俠第一次在鏡頭前穿上它的鬥篷和面具裝備,布魯斯·韋恩表面上仍是個多金的花花公子,但卻與我們知道的方式略有不同,他的蝙蝠面具下還有一個懲治罪犯的第二自我。

考慮到來自戰爭情報局以及製作部門方面的壓力,蝙蝠俠的悲慘故事背景被完全去掉了,蝙蝠俠的人物角色不是懲惡揚善的治安鬥士,而是幫助美國政府贏得戰爭的臥底特工,當時蝙蝠俠所面對的敵人是日本間諜。

《蝙蝠俠》(1943)中的反派為日本間諜

伴隨著這些差異,一些創新元素也就此改變了蝙蝠俠的影史長河,比如這一系列電影賦予了蝙蝠俠標誌性的蝙蝠洞,並把管家阿爾弗雷德從一個體態臃腫的笨人改變成了打擊犯罪小組中身材苗條的一員。

蝙蝠俠的系列電影運作方式與同時期電影大都相同,全套通常在12集到15集之間,每集大約20分鐘,是屬於電影制式劇集,並總是在每集結束留下懸而未決的伏筆,故事線總是一波三折又幾乎毫無意義,設定的目的就是讓角色進入追捕或冒險之中。

《蝙蝠俠》(1943)

如同所有的系列影片和故事片一樣,《蝙蝠俠》(1943)算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早在影片出現的幾個月前,羅斯福總統籤署了9066號行政命令 *,下令拘捕十多萬名美籍日本人,反日和支持拘禁的情緒貫穿了全套系列電影。

* 第9066號行政命令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2年2月19日所發布的行政命令,授權戰爭部長指定特定的區域作為軍事區域。最終,該命令為遣送日裔美國人進集中營的政策鋪平了道路。

《蝙蝠俠》(1943)中並肩作戰的蝙蝠俠

在劇集系列電影中,下面這段敘述者對洛杉磯日本街的描述,就能看出這版蝙蝠俠的主題所在。

「這是一片外國領土,它被移植到美國,稱為小東京,自從明智的政府拘捕了那些賊眉鼠眼的日本佬,這裡幾乎變成了一條鬼街,僅殘存一家企業依靠賺取垂詢者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蝙蝠俠》(1943)

評論家對這一系列電影的評價頗有微詞,認為它像那個時期的《飛俠哥頓》,和所有的系列電影一樣都過於簡短,因為這算得上完全的商業失敗,所以也難以保證續訂事宜。

《蝙蝠俠與羅賓》 電影制式15集劇集(1949年) 扮演者:羅伯特·洛瓦裡

哥倫比亞公司一直等到1949年超人系列片大獲成功後才推出了《蝙蝠俠與羅賓》,兩部作品事實上都屬於大預算,然而評論家和觀眾似乎都不太買帳。

很長一段時間,兩部蝙蝠俠劇集系列片在影院都無人問津,幾乎完全被遺忘。直到1965年,電影院舉辦了《蝙蝠俠與羅賓》之夜,這個系列片被合成四個半小時的片集在午夜影院放映,才受到了反主流文化觀眾的歡迎。

《蝙蝠俠與羅賓》系列片(1949年)

在《蝙蝠俠與羅賓》系列片發行後的二十年裡,廉價和業餘的製作已經變得做作而媚俗,原本純粹的東西也變得充斥著同性內涵,學生和藝術家們湧進電影院,鬨笑著影片中意外的喜劇效果。

事實證明,兩部劇集系列片都很受反主流文化觀眾的追捧,藝術家安迪·沃霍爾還製作了一部未經授權的藝術電影《蝙蝠俠德古拉》,這部電影激活了整個20世紀60年代的蝙蝠俠美學。

劇集系列片的重映及隨後的藝術電影也標誌著主流觀眾已經準備好接受蝙蝠俠電影了。

《蝙蝠俠》電視劇集&《蝙蝠俠:大電影》(1966年) 扮演者:亞當·韋斯特

此時的美國廣播公司正期待著一部熱門劇集的出現,藉此將蝙蝠俠帶入了多姿多彩的六十年代。

《蝙蝠俠》電視劇集(1966)從名不見經傳,到後來的大放異彩,製片人威廉·多澤爾對於劇集的基調這樣說道:「我只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放開去做,嚴謹又認真的去做,讓成人觀眾覺得有趣,讓孩子也願意一同去冒險。」

《蝙蝠俠》電視劇集(1966年)

但正如這部電視劇會讓人回想起劇集系列片那種誇張的認真感,它也是20世紀60年代的寫照。當時,漫畫書上的蝙蝠俠還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寡言義警,相反,那時的他更具喜劇性的腔調,這反映在節目的怪誕特質中。

從視覺上看,這部電視劇有著漫畫書般的質感。漫畫書影響著60年代美國流行藝術的面貌,轉而也激發了電視節目的藝術風格和視覺語言的創作靈感,這種藝術風格和色調的結合,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成功。

在第一季最後一集播出的兩個月後,蝙蝠俠的首部長篇幅電影《蝙蝠俠:大電影》登上了銀幕,蝙蝠俠進一步戲謔並放大了電視劇和漫畫中的比喻。因此,電影版可以說是介於直接改編和拙劣模仿之間。

《蝙蝠俠:大電影》(1966年)

但最重要的是,它讓公眾了解到了這個角色,對於很多人來說,演員亞當·韋斯特就是蝙蝠俠,而這正與蝙蝠俠角色的設定不謀而合。

1966年版的電影之後,本有續集計劃,但因電視節目第三季人氣下滑而被取消,電影的第二部由此被砍,於是乎蝙蝠俠在之後的20年內都未能重返銀幕。當他再現時,又是以一個完全不同的風格。

《蝙蝠俠》&《蝙蝠俠:歸來》 扮演者:麥可·基頓

1989年,蝙蝠俠在蒂姆·波頓的執導下重返銀幕,蒂姆·波頓想把蝙蝠俠帶入到自己逼真的現實主義風格中。

80年代發行的漫畫書,如《黑暗騎士歸來》《致命玩笑》,把布魯斯·韋恩描寫成黑暗扭曲的人物,將他裹挾於道德上模稜兩可的地帶,並讓他沉浸於義警的心理。正是延續這種思路,蒂姆·伯頓創造了他自己版本的蝙蝠俠。

《黑暗騎士歸來》漫畫

1989年,高成本的超級英雄電影已經不足為奇,但即便在理察·唐納的《超人》出現十年後,超人電影還是被納入大眾的視野,已經讓人覺得乏味。這也成為《蝙蝠俠》(1989)甩開眾多超級英雄影片獨樹一幟的地方,而一切都歸功於蒂姆·伯頓對蝙蝠俠的思考。

在《蝙蝠俠》(1989)中,蝙蝠俠是黑暗、充滿危險的,影片本身非常的暴力,充滿了表現主義的混合元素,把哥譚市描繪成仿佛弗裡茨·郎筆下的大都市,將滑稽與嚴肅結合,將現實和夢幻結合。

《蝙蝠俠》(1989)

影片完美呈現了漫畫書中所表達的內容,沒有過多的誇張和諷刺,它尊重角色和故事裡的世界,因此也將蝙蝠俠的概念從亞當·韋斯特版的詮釋中分離開來,為如今的黑暗現代超級英雄電影奠定了基礎。

伴隨著內心與外表的變化,蒂姆·伯頓的神來之筆是用蝙蝠俠來反映社會價值觀,在冷戰的狂熱情緒下,兩種勢不可擋的對立意識形態衝撞,諷刺了80年代美國的商業主義和無節制風氣。

《蝙蝠俠》(1989)中蝙蝠俠與小丑

《蝙蝠俠》(1989)在首周末收穫4000多萬美元票房,華納兄弟立即開始著手拍攝續集,但蒂姆·波頓和麥可·基頓都無意回歸,隨後投資方提供了豐厚的報酬與創作自由度,兩人才攜手回歸,創作了變形版的哥譚市。

《蝙蝠俠歸來》在承襲之前電影的基調之餘,向前推進,加入了更多的反派角色,更多的精心布景和動作場景,加強對腐敗政客和貪婪企業的社會譴責。

《蝙蝠俠歸來》(1992)中充滿了暴力元

《蝙蝠俠歸來》顯然是一部更成人向的電影,涉及到更多漫畫小說中常見的性、暴力等元素,雖然這也許是原著的真實內容,但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家長們質疑為什麼超級英雄電影要充滿暴力血腥。

由於強烈的負面反響,麥當勞甚至取消了蝙蝠俠歡樂兒童套餐,而華納兄弟將這部電影的票房慘敗,歸咎於它的暴力元素,他們希望下一部蝙蝠俠電影變得更合家歡,難點在於找到一種介於亞當·韋斯特的滑稽可笑和蒂姆·波頓黑暗之間的某種狀態。

《永遠的蝙蝠俠》(1995年) 扮演者:瓦爾·基爾默

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上映,蒂姆·伯頓被喬·舒馬赫取代,瓦爾·基爾默則繼承麥可·基頓的衣缽,披上披風成為蝙蝠俠。

在當時的美國,家用錄像技術已經被觀眾和電影工作室所普遍採用,電影上座率數十年來逐漸走低,同年的電影市場人口統計,觀影人數大多是14歲到25歲的年輕人。因此,《永遠的蝙蝠俠》的推出,是為了迎合年輕觀眾的市場,僅從片頭的場景就可見,蝙蝠俠的調性就有顯著的改變,不同於黑暗表現主義式的哥譚市。

《永遠的蝙蝠俠》(1995)開頭

導演舒馬赫用閃爍的霓虹燈呈現出一種更卡通化的城市映像,像是企鵝人或者小丑這樣的惡棍,被換成了輕度邪惡的反派,如湯米·李·瓊斯飾演的雙面人、金·凱瑞飾演的謎語人。

儘管這部電影的方式更加的兒童化,更具搞笑色彩,但《永遠的蝙蝠俠》卻試圖審視布魯斯·韋恩和他第二自我之間的矛盾,電影追溯到韋恩的童年,探索韋恩選擇與犯罪戰鬥的真正原因,糟糕的是最後這個角色還是被塑造成一個略帶滑稽,不太嚴肅的治安維持者。

《永遠的蝙蝠俠》(1995)中的反派

儘管《永遠的蝙蝠俠》沒有讓評論家們讚不絕口,但上映的首周末收穫了5300萬美元的票房,驚人的票房成功,讓華納兄弟迅速開始續集籌備。

如果說《永遠的蝙蝠俠》的主題更側重於卡通意象,續集《蝙蝠俠和羅賓》的主題則背道相馳。

《蝙蝠俠與羅賓》(1997年) 扮演者:喬治·克魯尼

《蝙蝠俠與羅賓》不僅是整個系列電影中主題最不明朗的,還被廣泛認為有史以來最爛的電影之一,若說蒂姆·伯頓版的蝙蝠俠,捕捉到了像《黑暗騎士歸來》等漫畫中設立的黑暗基調,那麼《蝙蝠俠與羅賓》則是反其道而行之。

根據演員喬治·克魯尼來說,每次拍攝前,導演喬舒·馬赫都會喊著:「聽好了,這是一部漫畫。」

《蝙蝠俠與羅賓》(1997)誇張的漫畫

90年代末的蝙蝠俠漫畫色調會較輕一些,但如果電影採用漫畫的質感卻不那麼適合。那個時期的美國經濟高度盈餘,且暴力犯罪率相比1990年下降了近20%。

因此,在美國觀眾的心裡不太相信飽受折磨的治安義警會在暗黑小巷裡懲惡揚善,相反,蝙蝠俠更像是某種基調,更像是炫耀著一張蝙蝠標誌的信用卡,而不是在樓頂邊緣恐嚇搶劫犯。

《蝙蝠俠與羅賓》(1997)中的反派

《蝙蝠俠與羅賓》首周末收穫4300萬美元票房,看起來續訂有望,但是電影的差評也意味著失敗。

自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有很多想重振蝙蝠俠電影事業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包括對蒂姆·伯頓、喬·舒馬赫系列改編的電影《蝙蝠俠:超越》,以及弗蘭克·米勒備受好評的漫畫改編版《蝙蝠俠:元年》

直到2002年,華納兄弟才在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協助下推出一個可行的項目。

「黑暗騎士三部曲」 扮演者:克裡斯蒂安·貝爾

隨著披風鬥士進入21世紀,在《蝙蝠俠與羅賓》黯然離場之後,當前真正需要的是顛覆性的改變,隨後《蝙蝠俠:俠影之謎》揭開了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序幕。

《蝙蝠俠:俠影之謎》是對電影的全新詮釋,也是對角色的全新定義,它帶著布魯斯·韋恩回到了蝙蝠俠的起源,探索布魯斯·韋恩性格的形成以及他在打擊犯罪背後的陰暗心理。

更重要的是,它摒棄了9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那種幼稚、滑稽的調性,試圖增強蝙蝠俠在現實世界中的存在感,運用了之前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出現過的黑暗、汙濁的場景。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5)

這部電影引起觀眾共鳴的原因之一,是它對於美國911事件後的審視,以及對政治恐懼的檢視。

恐懼對哥譚市的罪犯和英雄來說,都是主要刺激因素。布魯斯選擇蝙蝠作為標誌,是由於童年恐懼症,他害怕哥譚市的罪犯。法爾科內利用恐懼和恐嚇的方式使他的犯罪集團逍遙法外。還有關鍵人物稻草人,他策劃了一場恐怖襲擊,將恐懼籠罩著哥譚市市民,讓他們自我摧毀,淨化地球上的腐朽和無用之人。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5)

學者馬克·保羅評價《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說道:「顯然這是紮根於現實的,它清楚地反映出了這個時代對於世貿中心被毀的焦慮,對於反恐戰爭和入侵伊拉克的憂心。」

可以說《蝙蝠俠:俠影之謎》是對漫畫中角色最真實的呈現,同時它也是迄今為止票房最高的蝙蝠俠電影。

《蝙蝠俠:俠影之謎》

蝙蝠俠席捲歸來,續集也隨即投入製作。2008年,《黑暗騎士》的主題設定進一步升級,開始發展恐怖主義的概念。

這一次,小丑計劃了一系列的公共爆炸和政治暗殺,小丑體現了美國民眾在911事件後的對於恐怖分子的恐懼。不明身份、不分青紅皂白、毫無邏輯和同理心的恐怖行為,傾盡全力,只為把美國推向無政府狀態和絕望的深淵。

《黑暗騎士》(2008年)中的小丑

相反,蝙蝠俠承擔起美國反恐機構艱難又模稜兩可的角色,同時,他還必須遵守嚴格的道德準則,不殺敵人。他監控著哥譚市的每一部手機,打破了公民自由權利的界限。

《黑暗騎士》中蝙蝠俠監控了哥譚市所有

2012年,蝙蝠俠帶著黑暗騎士三部曲的終篇重返銀幕,哥譚市再一次陷入恐怖威脅,這一次是來貝恩的威脅,為了完成忍者大師的任務,他與小丑的無政府恐怖主義分道揚鑣。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聚焦到貧富差距和社會階級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分化,貝恩對哥譚市的攻擊是所有電影中最具摧毀性的,正是這樣的破壞,沒有人會用第一部中的人物特點,去歸納出蝙蝠俠的形象,蝙蝠俠僅僅是一種象徵。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電影的結尾,蝙蝠俠偽造自己的死亡,將一件新型的致命武器帶離城市,在這個過程中,他更加堅信著這樣一個信念,人必須像英雄一樣死去,否則只能看到自己淪為惡棍那樣活著。

他的死引發哥譚市民重燃對戈登警長的寄望,他帶領著一個年輕的警員成為自己的繼任者。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在這個角色的最終詮釋中,我們從蝙蝠俠的身上獲得了本質的希望象徵,無論他是一個為戰爭效力的愣頭政府特工,或是一個反主流文化誇張滑稽的象徵,或是參與反恐戰爭的人,蝙蝠俠一直都是他那個時代的象徵,沒有哪一種詮釋,更高明或更遜色。

最重要的是,觀眾通過蝙蝠俠所看到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蝙蝠俠能夠在過去的七八十年內長盛不衰。

DC電影宇宙 扮演者:本·阿弗萊克

自從黑暗騎士三部曲謝幕以來,依然有本·阿弗萊克、羅伯特·帕丁森這樣的演員,在銀幕上演繹著的蝙蝠俠的形象,多虧了其在反映文化趨方面的可塑性,可以展望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新《蝙蝠俠》(2021年) 扮演者:羅伯特·帕丁森

當你在看蝙蝠俠電影時,不妨問自己,他為何而戰,而這又對電影誕生的那個時代意味著什麼?你贊同他的手段和道德觀嗎?如果答案是否,你又想從蝙蝠俠的象徵中看到什麼樣的反應呢?

或許這就是蝙蝠俠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蝙蝠俠》系列最受歡迎的六位扮演者中,你喜歡的是哪一位?
    正如克裡斯蒂安·貝爾在《蝙蝠俠》開頭所說:「我真正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所做所為」 對於蝙蝠俠演員來說也是如此,從60年代的時代亞當·韋斯特(Adam West)到9/11事件後性格堅毅嚴肅的克裡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
  • 小丑到底愛誰?哈莉·奎茵還是蝙蝠俠
    那麼小丑愛的人是誰呢?小夥伴們一定會說是小丑女哈莉·奎茵,這是DC漫畫中的一對官方戀人。沒錯,哈莉·奎茵確實是小丑的「初戀」,那麼他們是怎麼戀愛的呢?這可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了,小丑女本名叫哈琳·奎澤爾。她是一名精神病醫生,常年為阿卡姆瘋人院的病人進行治療,毒藤女曾經就是她最「優秀」的病人之一。
  • 《蝙蝠俠:阿卡姆》系列回顧 老爺與小丑間的恩怨糾纏
    儘管華納兄弟尚未正式公布《蝙蝠俠》系列新作,但按最近的動向來看公布只是時間問題了。IGN也在日前發布了一則回顧視頻,簡述了《蝙蝠俠》阿卡姆系列中蝙蝠俠與小丑之間的恩怨糾纏。 視頻按照《阿卡姆》系列的劇情時間順序分別依次對《蝙蝠俠:阿卡姆起源
  • 回顧那些蝙蝠俠的對手 小丑最受歡迎貓女充滿魅力
    回顧那些蝙蝠俠的對手 小丑最受歡迎貓女充滿魅力 人們對蝙蝠俠的認識是他相對黑暗,並且會恐懼,還會對超級英雄身份產生懷疑,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蝙蝠俠系列作品中的反派塑造得非常成功,他們是更深的黑暗,能帶來比洞穴中的蝙蝠更大的恐懼,在癲狂方面又一個賽過一個,完全不受拘束。反派與正派的魅力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在系列中有許多對手的風頭蓋過了蝙蝠俠,但是沒有蝙蝠俠,也不會有他們的精彩。
  • 《蝙蝠俠》系列:電影中的六代蝙蝠俠,哪一代屬於你(上)
    你可能是漫威粉,或是DC粉,在這裡你都會看到屬於自己的超級英雄,是超人和蝙蝠俠的世界最佳拍檔,還是美國隊長和鋼鐵俠的二人組合,超級英雄的世界裡究竟有哪些好玩的故事和有趣的冷知識?快來跟愛冒險de魚一探究竟吧。在白天,他是多金的花花公子,每當夜幕降臨時,他卻在哥譚市的黑暗小巷裡徘徊,令罪犯聞風喪膽,他就是蝙蝠俠(Because I’m batman)。
  • IGN分享《蝙蝠俠》阿卡姆系列劇情回顧視頻 老爺和小丑從相識到...
    IGN分享了一段11分鐘的《蝙蝠俠》阿卡姆系列遊戲的回顧視頻,簡述了本系列從《蝙蝠俠:阿卡姆起源》到《蝙蝠俠:阿卡姆騎士》的關鍵劇情。下方內容含劇透,請謹慎觀看。
  • 為何說《蝙蝠俠歸來》是最被低估的蝙蝠俠電影?
    在電影史上,蝙蝠俠或許是最受觀眾歡迎,或者說最被認可的超級英雄,有關蝙蝠俠的電影,好萊塢已經拍了不下7次,雖然克里斯多福·諾蘭和克裡斯蒂安·貝爾打造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已經成為蝙蝠俠電影的黃金標準,然而在外媒看來
  • 9位蝙蝠俠排名:誰演得最好誰演技最差?
    有誰能忘記塞斯·羅根(Seth Rogen)和扎克·埃夫隆(Zac Efron)在電影《那小子有點壞》(Neighbors)中爭論麥可·基頓(Michael Keaton)和克裡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哪個才是更好的蝙蝠俠的場景呢?那我們就給這場超級英雄的辯論再添把柴火吧。
  • 精彩絕倫《蝙蝠俠》系列三部曲,你最喜歡哪一部呢?
    在DC電影製作公司之下,《蝙蝠俠》系列重獲新生。相比於最早出現的一批《蝙蝠俠》系列電影,其情節上的豐富與畫面上的打擊感,讓不少觀眾再一次感受到了,蝙蝠俠打擊犯罪捍衛正義時的決心。接下來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一下這經典三部曲。
  • 《蝙蝠俠:Telltale系列》遊戲評測:蝙蝠俠遊戲最好玩的一個系列
    蝙蝠俠:Telltale系列布魯斯·韋恩的父母被謀殺了,你知道嗎?Telltale第二期的蝙蝠俠一書迅速崛起,它毫不費力地提醒你DC漫畫傳說中最關鍵的一點,沉思中的億萬富翁布魯斯·韋恩在犯罪小巷上投下了陰影。
  • 超級英雄系列:六代蝙蝠俠,總有一款適合你(下)
    在上一期小魚更新了哈利波特人物特輯鄧布利多篇,本期內容小魚將繼續為夥伴們介紹在美國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的超級英雄文化,小魚在之前的內容中為夥伴們介紹了三代蝙蝠俠,本期內容小魚將繼續介紹蝙蝠俠的扮演者們,看看哪一代蝙蝠俠是你心中那個最完美的蝙蝠俠,快來跟愛冒險de魚一探究竟吧。
  • 6分鐘回顧《蝙蝠俠》遊戲1986~2021年進化演變歷程!
    華納遊戲蝙蝠俠最新作《哥譚騎士》已經公布,不過這次蝙蝠俠本人卻沒了,主角換成了蝙蝠家族成員,這在蝙蝠俠遊戲史上還真不多見。近日油管用戶「Andrew Louis」用一段視頻回顧了從1986年到現在的《蝙蝠俠》遊戲進化演變過程,其中展示了各種平臺大大小小40多部《蝙蝠俠》遊戲,一起來看看吧~【遊俠網】《蝙蝠俠》遊戲1986-2021進化演變歷程  《蝙蝠俠》IP下最成功的的遊戲當屬阿卡姆系列
  • 蝙蝠俠系列最經典的「四大小丑」,你更喜歡哪個?
    蝙蝠俠系列最經典的「四大小丑」,你更小丑這個角色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瘋狂的形象,所以想要演好這個角色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蝙蝠俠系列電影中經典的四大小丑:蝙蝠俠系列最經典的「四大小丑」,你更1、愷撒·羅摩洛《蝙蝠俠》1996版,這一版本是非常老的一個版本了,但這一版本中的小丑還是非常不錯的,雖然看起來並沒有很好的表現出小丑那種狂野瘋癲的形象,但也算是很有靈魂的了。
  • 《黑暗騎士》為何能夠成為《蝙蝠俠》系列之最?
    說起我們印象中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超人,鋼鐵俠,蜘蛛俠,還有蝙蝠俠等等,這些類似的「超級英雄」的作品,由於是很受小孩子們的喜歡,所以,經常會被人覺得,這些或許只是給小孩子看的,而不是被成年人所接受的,換句話說,這樣的作品就給一種比較幼稚的感覺,但是,有誰會想到《蝙蝠俠》系列中的一部《黑暗騎士》,卻能夠在我們國內拿到9.2的高評分,並且力壓所有
  • 鬼才蒂姆·伯頓最愛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典藏版出版
    二十年前,傳奇編劇阿蘭•摩爾和畫師布萊恩•伯蘭德,向世界呈現了將「小丑」塑造成型的一系列事件。如今,他們創作出的那些無與倫比、噩夢般的圖像將以全新典藏版的《蝙蝠俠:致命玩笑》一書捲土重來,全書畫面細緻入微,人物表情豐富,現已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引進出版作為最經典的反派小丑的起源故事,《蝙蝠俠:致命玩笑》一書揭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來歷,也為小丑這個人物添加了深度:其實這個可惡的罪犯原本也是個可憐人。
  •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3:巴斯特·基頓
    之前的演員系列已經介紹了前兩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第三位——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電影史之演員系列1:查理·卓別林電影史之演員系列2:哈羅德·勞埃德可以說,這一時期是基頓演員生涯最輝煌的時代。1926年的《將軍號》可以說是基頓最富盛名的的代表作,甚至連崇拜者奧森·威爾遜都說:「《將軍號》是喜劇電影史上的最高成就」。然而該片在上映時卻沒有得到太多的讚賞,被指責缺乏笑料。儘管那個經典的「火車墜河」鏡頭已經長留影史,但巨大的耗資卻讓基頓開始失去了對電影創作的掌控權。兩年後的《船長二世》同樣驚動世人,電影中,牆倒下來的鏡頭讓影迷印象深刻。
  • 蝙蝠俠8套超人氣戰甲,哪套戰甲是你心中的最愛
    蝙蝠俠8套超人氣戰甲,哪套戰甲是你心中的最愛?除了靠自己的智慧和自身條件去對付敵人外,蝙蝠俠還經常運用高科技去武裝自己,支援自己。蝙蝠摩託、蝙蝠車、蝙蝠飛機等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基本上蝙蝠俠都有,並且還可以相互之間還可以組裝起來。
  • 蝙蝠俠又成漫威反派,網友:等你了大本
    據漫威官方消息透露,雷神第四部電影定名為《雷神4:愛與雷電》,依然由「錘哥」克裡斯·海姆斯沃斯主演,「女武神」泰莎·湯普森也將出現於電影中,而娜塔莉·波特曼也會以女雷神的身份回歸。除了這些「原版人馬」的回歸之外,《雷神4:愛與雷電》還有一個重磅新聞,那就是這部電影的反派將由克裡斯蒂安·貝爾。
  • 「小丑戰爭」系列計劃正式發布,《蝙蝠俠》系列大事件來了!
    說哈莉·奎茵和小丑是臨時情侶簡直是一點也不過分,無論什麼時候哈莉·奎茵也只是小丑吸引蝙蝠俠目光的一個受害者而已。廣大的DC粉絲都知道,只有小丑和蝙蝠俠才是真愛。由於主筆蝙蝠俠系列的漫畫家中新加入了一名詹姆斯·特尼翁四世。所以《蝙蝠俠》系列漫畫將會加入不少新鮮血液和故事。《小丑戰爭》將會延續之前故事的黑暗設計!並且還會對蝙蝠俠以前遇到的反派歷史有一些深入的探究。並且這些反派有了新的陰謀!新的陰謀也會為小丑戰爭奠定基礎。
  • 最黑暗的《蝙蝠俠》誕生,七個版本蝙蝠俠,你最喜歡哪一版本?
    讓我們回顧一下,蝙蝠俠從誕生到現在的七個真人版本。1·《蝙蝠俠》1966版(亞當·威斯特飾演)亞當·威斯特,生於1928年9月19日 ,美國華盛頓州,原名威廉·西·安德森。亞當·威斯特因美國廣播公司蝙蝠俠電視系列和1966年的蝙蝠俠故事片而聞名的美國演員,並多次充當蝙蝠俠這個角色的配音員。他曾是繼肖恩·康納利和喬治·拉贊貝之後007邦德的候選人之一。2011年曾經在早期的電影和電視劇集版《蝙蝠俠》中出演主角布魯斯·韋恩的亞當·威斯特在《黑暗騎士崛起》中客串一個角色,上演新老蝙蝠俠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