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我的推送?
請收藏甚至喪心病狂地「添加到桌面」
時而嚴肅時而笑岔氣的乾貨Bing
帶你雞娃並客觀認知這個世界
Dr Bing | 教育
胖友們,最近微信公眾號大改版,不按時間順序而是按照閱讀頻來推送了。
為防迷失,愛我的胖友們可以給我號加「星標」,或者時常進來給我點點「在看」,留個言。
童行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
前幾天網上衝浪的時候,看到一則報導:昔日的五道槓少年如今默默無聞,從民辦三本院校畢業,到底是誰毀了他的人生?
標題之駭人聽聞和《走近科學》有的一拼。對於不熟悉五道槓的朋友們,我先科普一下。
他叫黃藝博,是前中國少先隊武漢市副總隊長,因為照相時經常會佩戴象徵著少先隊員榮譽的「五道槓」,被人們稱為「五道槓少年」,曾一度火爆網絡。
據說黃藝博從小就展現出不同於常人的能力。當很多一兩歲的孩子還被父母抱在懷裡、走路都不穩的時候,黃藝博已經能看得懂《新聞聯播》,還特別喜歡聽父母講歷史故事。
因為喜歡歷史,五六歲的時候黃藝博就已經把《中華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鑑》這一類歷史書倒背如流。
到了七八歲他開始每天堅持閱讀《人民日報》,在同學中已經頗有了一股「領導風範」。這些天賦讓其父母意識到,孩子可能是一個天才。
2016年,黃藝博拿到了武漢大學自主招生的機會,就當所有人都認為他肯定能夠金榜題名時,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他最終只考上了一所非常普通的三本院校,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這是人們最愛說的一句話。
報導下面的評論區也很熱鬧:
「光環讓他逐漸的迷失了自我,一步步跌入谷底」
「毀掉一個神童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出名」
「人生巔峰開始太早,後面就會走下坡路了」
吃瓜群眾對於別人家孩子的挫折格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社會環境的土壤是我們需要不斷反思和探討的議題,不過在此之前,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人生路還長著呢,並不是就讀三本就等於毀了人生。
泯然眾人雖然可惜,但是再一想,你我從頭到尾就是眾人啊。
黃藝博在大學裡讀的是英語專業,據他的同學說,黃藝博大學時很厲害,學習成績好還是班幹部。
比起聚光燈下光鮮和壓力,或許現在的五道槓少年活得更為自在踏實。
在眾人惋惜天才折戟的同時,我只想舉起新聞聯播的話筒問五道槓少年一句,你幸福嗎?
如果說五道槓少年是網絡時代瘋狂造星的產物,那下面這位女孩,可是有實打實的硬功夫。
她就是20年前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哈佛女孩劉亦婷」。當時人們心中品學兼優的才女,下一屆林徽因。
時間回溯到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報》用大字標題在頭版頭條登出了一則獨家新聞:《我要到哈佛學經濟》。
記者雷萍報導: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了18歲成都女孩劉亦婷,並免收每年高達3萬多美元的學習和生活費用。
這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分別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威爾斯利學院和蒙特豪裡尤克學院。
隨後劉亦婷父母出版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更是以200萬的銷量創造了中國家庭教育類圖書的行業奇蹟,把這個榜樣真正推到了輿論的中心,使劉亦婷這個名字在千禧年堪比今天TFBOYS般火熱。
當時的中國家長,普遍被書中描寫的「素質教育」所折服,更為最終劉亦婷取得的成就而驚嘆。
那年頭老百姓對於出國留學這件事,幾乎一無所知。而劉亦婷的成功,給了廣大家長一個強烈的信號:按我說的做,你的孩子也可以。
你一定想知道劉亦婷的過去如此輝煌,那她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關於她的現狀,網上查到的資料是這樣的:
從哈佛大學畢業之後,劉亦婷第一份工作在波士頓諮詢(Boston Consulting Group),這是一家華為都與之合作的著名諮詢公司。
後來她去了百事,再後來在一家對衝基金短暫工作。然後申請哈佛商學院被拒後,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
然而她的睿識資本沒開多久就關門倒閉了,之後又創立了一家公司叫做惠恩資本,可是也沒有堅持多久。
這家公司說好聽的是給中國資本提供在美投資途徑,像房地產之類。說不好聽就是給中國有錢人洗錢的皮包公司。
經過兩次的失敗,劉亦婷放棄了繼續創業的想法,開始在家做全職太太,好在他的丈夫已經是當地一位有名的律師,夫妻二人的生活過得也很美滿幸福。
哈佛女孩「淪為」全職太太?
我已經能看見許多觀眾老爺們搖起了頭。也有人急忙替她「著補」,可能她現在暫時處於蟄伏期,在靜靜等待下一個機會吧。
其實,無論現在的劉亦婷是幸福美滿,還是壯志難酬,都是她個人的選擇。
走出大眾視野的劉亦婷失敗了嗎?成功和失敗在這個多元社會下的定義並不單一。
不過當年那本書帶給讀者對教育觀、留學觀的影響,以及虎媽狼爸的社會現象卻留了下來。
當年看此書,印象最深的橋段莫過於捏冰鍛鍊意志力一章了。為了不「泯然眾人矣」,她的父母時刻也不放鬆。
據說,爸爸比和小亦婷打賭:手握比一號電池還要大的一塊冰15分鐘,即可獲得一本新書。
雖然孩子的手凍成了紫紅色,失去知覺,「摸什麼都覺得燙」。但是沒關係啊,老父親鍛鍊她意志力的目的達到了。
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陰影。
曾經,劉亦婷捏了冰,考上了哈佛。後來,很多孩子學著她捏了這塊「冰」,收到哈佛錄取通知書的卻仍是鳳毛麟角。
除了捏冰塊,還有大量劉亦婷式教育法在江湖上流傳,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比如劉母認為過多的色彩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於是許多小公主失去了最愛的粉紅文具盒。
哼,沒有粉紅文具盒的人生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劉母又說抄電話簿是培養劉亦婷耐心的重要方法,於是孩子們莫名其妙地擁有了一項課餘作業。
劉亦婷曾按照母親制定的鐵人計劃備戰考試,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用大量體力運動緩解精神疲勞,靠著補品吊命,於是照貓畫虎的家長們把一個個累倒的孩子送進了醫院。
這些如今看上去頗為非主流甚至有些虐童傾向的教育方式,在當時被人們大肆追捧。
他們被「哈佛女孩」四個字吸引了目光,培養出一個個劉亦婷的低仿版。這些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的家長,卻只注重成績,往往忽略孩子內心的健康成長。
百分百的複製到了方法,卻未百分百的粘貼到了成功。
在那個年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將其塑造成了大眾學生學習的「楷模」,劉亦婷自己或許也是受害者吧。
令人唏噓的是,這樣傷仲永的新聞依舊是報紙上的常客,什麼象棋神童小張爆冷失冠,籃球少年小李出道即職業巔峰。
氣得蘇軾忍不住把酒問青天,為什麼會這樣?
的確,那些年紀輕輕就甩開同齡人很多的少年,他們是有一些「天才相」的。
但可能也就僅僅是比同齡人更快地突破了某個瓶頸,更早地修煉到某一個層次,但這個優勢是未必能自然而然地保持到成年的。
我們需要認識到,即使是少年天才,他要飛躍到「成年天才」的高度,中間還隔著很多個天花板,可能需要運氣和際遇的眷顧,他才能頓悟出新的東西去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而這種突破並不一定是通過汗水和努力就能換取的。
英國專家Joan Freeman從1974年追蹤了210位在數學、藝術等領域有潛質的兒童,發現他們的優秀表現很少能撐到成年,210位兒童中長大後達到「成功」標準的僅有6人!
Freeman認為,那些有潛質的兒童自小被人另眼相待,背負太多壓力,容易與同齡友伴脫節而感到孤獨,甚至被孤立,因而失去了發揮潛能的機會與賴以支持的精神支柱。
資優兒童若接受如同溫室花朵培養般的教育,一旦遭逢大變,將難以應付而失敗,成為又一個方仲永。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資優兒童呢?
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提出了培養天才的土壤的重要性: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裡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一個急於求成、揠苗助長的社會環境是很難造就天才的。
除去金錢名氣這些世俗成功的標準,培養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有專業素養、低調幹事的人,也一定能夠在社會中站穩腳跟並且受人尊敬。這樣的教育已經成功了,並不失敗。
另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點,盲目學習別人的育兒經驗,甚至照搬照抄,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就是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
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是為了吸取其中有益的想法,而不是把具體的操作直接搬過來用。
還是需要符合孩子的天性,順天致性,充分發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
人生永遠都沒有標準答案,正如這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今天的文章轉載自【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通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童行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