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上知天文」,首先要明白天人感應與七政四餘

2020-12-14 城市船夫起

自古大才與博學者,常被冠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何為天文呢?文,即紋路、紋飾;天文者,就是天空中呈現的「紋路」。那麼浩瀚的宇宙,紋路從何而來?這裡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從古代的天體學說中的「元氣論」,也就是天地初分後,未成形的元氣,散而濃稀程度不一,疏密程度這樣就會呈現紋路,如雲,霞,雷電等。另一方面是指星體運行時,形成的紋路。但以上只是現象,通曉認識了天文現象,接下來就是與「人事」的結合,這屬於「實用」。

星體運行·網絡供圖

為何要於人事結合?其實這不是問題,人們關注到天象,本身就是與人事聯繫起來的。比如注意到晝日明暗變化,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分辨寒暑冷暖,指導農事生產;觀曉陰晴雨雪,調節安排生活方式等。自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到春秋戰國時期,先有《鶡冠子》提出「元氣論」,緊接著列子提出「先天五太(前四個)」,認定天地孕育和誕生始於元氣;至此影響古代文化最深的「創世論」形成體系。

伏羲畫八卦·網絡供圖

到了戰國末期,陰陽家鄒衍總結「五行學說」,並提出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在此基礎上又創立「五德終始」學說。到此使得朝代更迭及江山社稷得失,與五行聯繫起來,承何德運,以何種形態對應此德運。如秦認為承「水運」,皇帝服裝黑色為主。到明代,所謂的「奉天承運」,指的就承某種德運。這樣就把先古的朝代盛衰與社稷結合了。

鄒衍劇照·網絡供圖

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為了強化帝王的地位,提出「君權神授」的口號,自此皇帝以「天子」自居。同時還提出「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天意和人事交相感應」,君主施行仁政,天呈祥瑞;君子及社稷或許有恙,天象也或早已映現。而古代所謂「知天文」者,正是這兩者的參詳運用。《隋書·經籍志》「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關於何為「下知地理、中曉人和」,以後講到再具體說)

現代天文學行星圖示

天象主要的呈現是什麼,無外乎日月星辰。因此必須認識這漫天閃爍的星體。首先要說的就是「七政四餘」。「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即太陽、月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先了解一下何為「政」,從攵從正,這是個形聲會意字;「攵」就是「攴」,指「手持棍」,因此「政」就是使正、匡正的意思。那麼由此來看,七政者,應該是指觀測這七顆星變動,隨時制定符合「天意」的國政。《易·繫辭》:「此日月五星,有吉兇之象,因其變動為佔,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這也就是說「天象顯,應吉兇」。

星空觀測·網絡供圖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五星之名被冠以「金木水火土」,這和傳統文化裡的物質元素並不同。如木星,現代天文研究,這是一顆「氣態行星」,其主要是由氫、氦兩種元素組成。其中氫氣約佔75%,氫氣是可燃的,按屬性似乎叫「火星」更貼切。那為何稱為「木星」呢?是因為古人觀測到這顆星運行到東方青龍之位,其光影呈現青,正合五行之木,由此得名。

九曜星君圖畫

最後我們再說何為「四餘」,即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所謂「餘」者,這裡指的是四顆隱星,也可以看作是虛星,就是「不真實存在的」;因為「餘」指的星耀的餘氣。從相關記載和學說中,對於這四顆星的認定是「羅喉星,南方火之餘氣;計都星,也當作是水星之餘氣;紫氣星,東方木星之餘氣;月孛星,北方水星之餘氣」。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這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中,幾顆行星運行過後在星空中留下的氤氳之氣,因離該行星不遠,反射的餘光」(這幾顆星的名字也見於古印度天文學中,和我國古代的說法及定義、位置不一樣)。

七政加羅睺星、計都星就是古代文化裡的「九曜」,再加月孛星、紫氣星組成「十一曜」;星辰神仙化,名稱加「星君」,便是我們熟悉的「九曜星君」和「十一曜星君」了。

相關焦點

  • 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命理學
    緣起 有一天朋友說要推算七政四餘天星,其緣說以前找了很多命理師分析,但都是採用子平八字主式,都告訴他說此生辰以後是大富大貴之命,但己是四旬之年,還是身無分文而收入欠佳…… 其實說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都可以推測準確的,但是濫竽充數的多了,四柱八字本有百餘星煞的,不過後學者受於《子平真詮》等影響,
  • 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命理說
    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命理說玄學/吳西羊緣起有一天朋友說要推算七政四餘天星,其緣說以前找了很多命理師分析,但都是採用子平八字主式,都告訴他說此生辰以後是大富大貴之命,但己是四旬之年,還是身無分文而收入欠佳……
  • 古代天文的根本是「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古人如何認知
    然統而論之,以「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為根本。水星離太陽最近,與地球中間隔著稍大一些的星體「金星」,與地球的夾角不到30度,一般很難看到,但是有個現象叫「水星凌日」,就是站在地球上看到太陽表面有個黑點在移動,這個黑點就是水星。金星,就是「太白金星」,所謂「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都是指金星。
  • 姜昆評價主持人大賽選手,都是「雜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
    姜昆評價主持人大賽選手,都是「雜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名譽主席姜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身份是相聲演員,在曲藝界的影響力自然不必多說。現在這新的一代一出來,我一看都是「雜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我說就快用我們相聲裡邊,懂陰陽通八卦來形容他們了。」當朱迅問:「您覺得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主持人?」姜昆說:「過去我們把舞臺上的主持人都看得非常高大,他們所講的東西,都是觀眾不知道的。現在不行了,現在是底下的觀眾比臺上的主持人知道得還多,主持人沒點真本事都不能在舞臺上混了。
  • 《銀魂》空知英秋:決定了,我要把右手改造成精神感應槍
    聚散離合終有時,歷來煙雨不由人,超人氣Jump漫畫《銀魂》從2003年底(2004年2號)開始連載迄今已經過了十幾個年頭,這段充滿熱血、爆笑與淚水的旅程到底會在何時落幕呢?想必就是最終章」銀之魂篇」結束之時了吧。
  • 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心靈感應
    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其實是心靈感應。心靈感應在心理學上,被劃歸為神秘學說。人們相信兩個存在「心靈感應」的人之間不需要視覺、聽覺感官的參與,就可以知曉對方的內心所想,存在和對方做出一樣選擇的默契。很多人覺得所謂的第六感不過是人們的誇大其詞,但事實上,愛一個人是存在這樣的心靈感應的。當兩個三觀契合的人,經過了長期的相處,他們在看待事物的眼光上,往往會變得雷同;也會對事物抱有相似的看法,而這些就會增加雙方做出同樣選擇的概率。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 自己想要得到突破,首先要認識自己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人對自己的認知非常重要,這就好比麻雀,只會在牆頭飛竄,它如果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也會生活得很好。
  • 多貢人的天文知識真的是天狼星人傳授的嗎?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被多貢人稱作是偌默的「神」乘坐一艘巨大的飛船降落到他們那裡,向他們傳授了關於天狼星的故事,告訴這些多貢人,天狼星附近還有一顆伴星,你們在地面上是看不見的,我們就住在那裡,特地來地球上看看。並且還告訴多貢人關於太陽系的知識,提及了木星有4個衛星,土星有光環。
  • 給孩子講的天文知識系列之四,地球上的影子與時間
    在之前的三個系列裡,我們了解了:太陽賦予地球的能量,地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這一節裡,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影子在地球上的形成。假如你站在室外,耐心地觀察自己的影子。你會發現在陽光下自己的影子在慢慢變化。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然而在我看來,把它劃歸天文曆法類文獻似乎會更恰當一些;至少我們研究的著眼點首先應該是它的天文曆法內容,其次才是附著其間的數術(案稱作「數術」當更為妥當,別詳拙稿《「數術」還是「術數」?》)。道理很簡單,即使是那些「術數」的內容,依託的還是當時人的天文曆法知識。弄明白、講清楚相關的天文曆法知識,數術才好談。
  • 想要當好一個賢內助,首先要用心,其次要動腦
    關於賢內助這個詞,仿佛已經很久沒有聽人提起了,或許已經被人遺忘,又或許已經有了新的名詞代替而河豚還不知道。說起賢內助,並不是單純的指家庭主婦,而是指那些能夠對老公的生活、事業、品格、社會地位帶來幫助和提升的女人。
  • 「第六感」真的存在,人能對磁場產生感應,為什麼我們感應不到?
    很多人還會非常信任自己的第六感,這種不存在的感覺非常的玄幻。科學家們也曾經對人類的第六感進行過非常多年的研究,如今也終於得出了結論。我們傳說中的第六感其實是人類對於地球磁場產生的一種感應。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感覺稱之為磁感。在3月19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非常著名的腦科學研究團隊,在網上發表了一篇真人類的大腦,不僅能夠感應到磁場,還會對磁場的變化做出非常強烈反應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