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大才與博學者,常被冠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何為天文呢?文,即紋路、紋飾;天文者,就是天空中呈現的「紋路」。那麼浩瀚的宇宙,紋路從何而來?這裡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從古代的天體學說中的「元氣論」,也就是天地初分後,未成形的元氣,散而濃稀程度不一,疏密程度這樣就會呈現紋路,如雲,霞,雷電等。另一方面是指星體運行時,形成的紋路。但以上只是現象,通曉認識了天文現象,接下來就是與「人事」的結合,這屬於「實用」。
為何要於人事結合?其實這不是問題,人們關注到天象,本身就是與人事聯繫起來的。比如注意到晝日明暗變化,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分辨寒暑冷暖,指導農事生產;觀曉陰晴雨雪,調節安排生活方式等。自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到春秋戰國時期,先有《鶡冠子》提出「元氣論」,緊接著列子提出「先天五太(前四個)」,認定天地孕育和誕生始於元氣;至此影響古代文化最深的「創世論」形成體系。
到了戰國末期,陰陽家鄒衍總結「五行學說」,並提出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在此基礎上又創立「五德終始」學說。到此使得朝代更迭及江山社稷得失,與五行聯繫起來,承何德運,以何種形態對應此德運。如秦認為承「水運」,皇帝服裝黑色為主。到明代,所謂的「奉天承運」,指的就承某種德運。這樣就把先古的朝代盛衰與社稷結合了。
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為了強化帝王的地位,提出「君權神授」的口號,自此皇帝以「天子」自居。同時還提出「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天意和人事交相感應」,君主施行仁政,天呈祥瑞;君子及社稷或許有恙,天象也或早已映現。而古代所謂「知天文」者,正是這兩者的參詳運用。《隋書·經籍志》「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關於何為「下知地理、中曉人和」,以後講到再具體說)
天象主要的呈現是什麼,無外乎日月星辰。因此必須認識這漫天閃爍的星體。首先要說的就是「七政四餘」。「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即太陽、月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先了解一下何為「政」,從攵從正,這是個形聲會意字;「攵」就是「攴」,指「手持棍」,因此「政」就是使正、匡正的意思。那麼由此來看,七政者,應該是指觀測這七顆星變動,隨時制定符合「天意」的國政。《易·繫辭》:「此日月五星,有吉兇之象,因其變動為佔,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這也就是說「天象顯,應吉兇」。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五星之名被冠以「金木水火土」,這和傳統文化裡的物質元素並不同。如木星,現代天文研究,這是一顆「氣態行星」,其主要是由氫、氦兩種元素組成。其中氫氣約佔75%,氫氣是可燃的,按屬性似乎叫「火星」更貼切。那為何稱為「木星」呢?是因為古人觀測到這顆星運行到東方青龍之位,其光影呈現青,正合五行之木,由此得名。
最後我們再說何為「四餘」,即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所謂「餘」者,這裡指的是四顆隱星,也可以看作是虛星,就是「不真實存在的」;因為「餘」指的星耀的餘氣。從相關記載和學說中,對於這四顆星的認定是「羅喉星,南方火之餘氣;計都星,也當作是水星之餘氣;紫氣星,東方木星之餘氣;月孛星,北方水星之餘氣」。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這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中,幾顆行星運行過後在星空中留下的氤氳之氣,因離該行星不遠,反射的餘光」(這幾顆星的名字也見於古印度天文學中,和我國古代的說法及定義、位置不一樣)。
七政加羅睺星、計都星就是古代文化裡的「九曜」,再加月孛星、紫氣星組成「十一曜」;星辰神仙化,名稱加「星君」,便是我們熟悉的「九曜星君」和「十一曜星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