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是這個樣子的……
日本政府在5月18日宣布成立了「宇宙作戰隊」 ,根據他們的官方說法目前這支部隊還算是歸屬在航空自衛隊的建制中,但是其目標在於專門致力於外層空間的部隊。這件事表明,日本對於未來自己的軍事力量發展有著相當不小的野心。
儘管日本說,這個現在就20人未來也最多不到100人的小部隊主要目的是「監視和保護日本衛星免受敵人的攻擊或太空碎片的侵害」。但是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這在根本上就是對標軍事大國的一個舉動,也是日本想通過完善武裝力量結構增強自己在日美同盟內地位的花招。
日本的太空戰隊儘管一時半會達不到這個水準,但是有苗不愁長
眾所周知,目前的戰爭中在傳統的「兵力、機動、火力」等等要素之外,信息控制能力已經成為了新的決定性要素。而外太空活動衛星居高臨下,不管是在偵察還是通訊方面都有著極大的便利,如果真的沿著冷戰期間美蘇爭霸太空的路子走下去,武器化的衛星在火力機動方面同樣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那麼如何讓自己便利的使用外太空的衛星,確保衛星組成的鏈條甚至網絡能夠很好地為自己軍事行動提供情報和通訊保障,如何能夠阻止對手方面此種便利,這可是比戰場上弄個幹擾飛機或者幹擾車效果強大而且靠譜。畢竟飛機也好車也好,能夠幹擾覆蓋的範圍有限,而衛星鏈路一旦被阻斷甚至被摧毀,對手在全球範圍內就會成了瞎子聾子,指揮體系可能就此癱瘓。
想掌握電子頻譜這個世界,非先掌握太空不可。「制太空權」實際上就是「制電磁權」或者「制信息權」的一個特定領域的具體化。
這在道理上跟過去念叨了多少年的「制海權」和「制空權」是一樣的。
美國成立「太空軍」的目的就在這裡。他們想利用自己的科技實力優於任何被視為敵手的國家,確保未來自己飛機在戰場上逍遙的扔下衛星制導+X制導炸彈,而敵人卻好像無頭蒼蠅一樣。當然了,目前美國太空軍也就是起步階段,儘管冷戰時候「星球大戰」基本是扯犢子忽悠蘇聯的,但是畢竟讓美國在這一領域裡的家底遠遠比其他國家厚實。
不過就憑這個小鍋的功率,幹擾幹擾衛星還湊合,想幹擾火箭就算了
儘管美國目前太空軍給自己的既定目標主要是能夠幹擾對手的衛星網絡,但是只要美國還能繼續不斷保持相當力度投入,以前「星球大戰」規劃的那些天基定向能武器還是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不過目前的麻煩就在於,美國似乎拿不出來這麼多錢了……
怎麼辦呢?有省錢的法子,那就是抓著盟友們入夥,大家分包點任務各自幹一塊嘍。
當年「星球大戰」計劃最核心的是反導,這個美國在冷戰後幾次把它縮水但是今天好歹有個眉目了——NMD,反導系統。好不好先不說,真的有了。如果未來強化一下自己的衛星系統,弱化一下敵人的衛星系統,比如先打出去核武器然後敵人衛星系統失靈,不能及時發現?這多好啊?!!
洲際飛彈從發射到打中目標只要半小時左右,對手只要衛星系統失靈半小時,那麼可能核武器就基本會被「悶在家裡」了。剩下那點作為「二次反擊」(其實也就這一次了)打出來的,用NMD去攔住。個把漏網的再用TMD或者已經造出來的天基定向能武器,陸基定向能武器堵住了。穩贏不輸!
那美國就可以真的千秋萬代一統江湖永享仙福……
太空軍,從這個角度看很有用吧?其實就是不打核大戰,針對美國腦子裡的戰略競爭對手們,只要能先搞垮他們的衛星系統,基本也可以不戰屈人之兵了。
於是,我們看見了,北約在去年就宣布他們要把「太空和網絡並列為戰場領域」,隨後法國火速支了一攤太空軍事活動指揮部,英國今年年初也搞了一個太空司令部。
在歐洲,美國是用北約去圍堵俄羅斯和防範俄羅斯再度崛起,搞統一的太空政策不奇怪。但是歐洲國家們一則是因為國家實力問題(科技和經濟兩方面),其實多數無力去太空搞事。法國火速搞起來太空軍的架子,那是因為他們一貫的都要有「獨立軍事政策」,不然沒法子用二等座票擠進一等車廂;英國作為「特殊關係」的小弟必須緊跟,不搞一個對口單位,日後還怎麼跟美國打交道?
因此未來北約什麼時候搞出來太空司令部其實是個不好說的事情。
畢竟……
這種事情畢竟只是一個笑話
別看俄羅斯高喊出來一個太空復興計劃,還說自己太空飛彈預警系統基本成型了。真的要搞太空對抗麼,依我看能自保就不錯了。
但是在東亞這邊,日本為啥也在緊跟了?這心思恐怕就得是英法兩家加在一起才能比得上嘍。
今天東亞的格局,日本其實是感覺壓力山大的。
不要美國這個靠山了吧,那不現實。日本國內幾十年來,習慣了有個大哥靠著,再說了身處「東亞怪物房」裡,想單打獨鬥有點難啊。
可儘管理論上美國還是靠山,但是看著川普政府這個做派,誰知道未來美國會不會出了一個比他還狠的主?更要命的是,美國打算搞戰略競爭,誰知道哪天會擦出了火星點著新的一場烽火?到了那個時候,面對著兩個巨型國家,日本還得變成前線啊!這地球上比被抓壯丁當炮灰更慘的事情不是很多了吧?
怎麼辦呢?也不是一點法子沒有,那就是自己趕緊搞一個。
這才是日本太空戰隊本尊
目前日本規劃是「能夠利用雷達監視高度約3.6萬公裡的靜止軌道。它還將幫助該領域的其他部隊進行衛星導航和通信。」,未來還期望具有「太空幹擾能力」。這對於一支太空軍來說就夠了嗎?顯然差遠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美國的限制……
雖說日本的H2火箭也挺牛的運載能力比中國的主力型號還強,各色的衛星也一應俱全,是世界第四衛星大國,而且不少都是披著民用外皮實際可以軍用的東西,但是偵察,觀測,通訊,導航這幾個至關重要的領域裡力量都不強,真的想依靠這些衛星獨立作戰還不夠用。
日本的短板也很明顯。首先,日本搞火箭和造衛星時候美國就在項目上玩遊戲卡脖子,返回式衛星不許搞!因為造這個東西可就真的跟造洲際飛彈沒啥大區別了。運載火箭只是前半截,能確定衛星落在什麼地方可不容易,那等於可以確定飛彈彈頭打不打得準了。其次,美國經常很熱心的幫著日本搞一些通訊衛星,甚至偵察衛星的核心部件,這可不是好心。如此一來,日本自己就沒了製造能力。當然將來鐵了心要搞,憑著日本的基礎工業不是不可以,只是這時間麼……那時候別的國家(當然首先是美國)可就去搞下一代了。最後呢,就是以大欺小。比如日本要搞導航衛星?你看我有GPS了,你搞啥QSZ啊?用我的就好啊!你自衛隊的武器系統都用這個導航,你搞個衛星導航網絡何用?最後日本也只是搞了個把QSZ衛星,還得配合GPS用,接茬當小弟。
這些問題在未來搞太空軍的過程中都會逐一解決。因為美國也確實在改變。
因為美國需要日本作為自己太空軍事化的一部分,那麼就得搞系統開放,讓歐洲和日本都參加進來,可以數據共享,甚至互操作。道理很簡單,要不然這邊日本的衛星發現點啥不能直接傳輸給美國,需要拿著U盤下載然後百米衝刺跑去美軍基地?那也來不及啦!
要馬跑就得給馬草,數據互聯共享最方便的情況就是大家可以系統互通互操作。日本發射衛星可以,但是測控能力不好?那現在就不能過分限制日本發展測控能力啊,不然衛星都打丟了,美國也用不上嘛!
諸如此類。
其實隨著美國力不從心需要小弟更多的幫場子,再鬆開他們脖子上的鏈條幾環就是必須的。擱以前日本航空自衛隊沒啥對地攻擊能力,海上自衛隊重點是掃雷反潛不關心反艦,你看現在美國是不是在這方面放鬆了不少?
太空軍上也是一樣。別信日本會滿足一個空間監視預警或者最多實現幹擾啥的,未來他們肯定要全方位發展。美國還肯定會幫忙。從2016年起,日本自衛隊就開始每年都參加美國戰略司令部主持的主辦的太空監視相關的多邊演習了,下一步是日本要跟歐洲航天局搞一個衛星數據共享協議。
對於這一點,其實日本自己也沒有避諱。河野太郎在太空戰隊成立儀式上就明說了, 日本必須「在太空領域取得優勢」 。作為未來軍事建設的構想中,日本已經開始嘀咕「跨域作戰」,要把太空戰和電磁戰更好的融合進傳統的陸海空戰裡的問題了。
如果日本真的實現了這一點,那麼且不管他們的《和平憲法》還在不在,最少他們真的是「擁有正常國家的軍事力量」了,那麼安倍碎碎念了很久的「正常國家」還有多遠?
就算是一時半會仍然擺脫不了美國拴在脖子上的鏈子,那麼憑著美國更多的依靠日本這個現實,未來在美日同盟中,日本的地位也會更加上升。就算美國要幹什麼,也得多跟日本商量商量了。那時候,日本自主實現自己 國家意志的機會當然會更多。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真正擋在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到底是誰?美國?還是俄羅斯或者中國?
不管怎麼說,搞太空軍可能會花點錢,但是對於日本來說這個錢還是值得的。
但是還有一個好玩的事情,回顧一下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是怎麼被撕碎吧!
別看英國跟法國戰時是同盟,在法國土地上死了不少人。剛剛研究和約時候,英國就動了鬼心思,愣是讓德國留下了一支10萬人的國防軍,留下了幾條戰艦,為的就是未來牽製法國。可是德國就是憑這點種子,慢慢的又搞起來了一支龐大的陸軍,擁有新的「狼群」(潛艇)的海軍和一大堆「尖叫死神」的空軍。英國人幹啥了呢?慢慢的放鬆對德國的限制,先對希特勒恢復普遍兵役制視而不見,又無視德國公開自己的空軍,反而跑去跟德國談「東方公約」問題,想拿德國去對付蘇聯。最後乾脆跟德國籤了一個「英德海軍條約」,讓德國放心大膽的公開鼓搗新型戰列艦和潛水艇了。
也就是英國為了私心的放縱,加上法國也存著私心,最後德國坦克又把他倆攆到了一起去。這次法國吃盡了亡國的苦頭,英國雖說好歹挺住了,但為了對付自己放縱出來的德國戰列艦和潛水艇,讓美國把大英帝國挖牆腳成了空架子。
最後,我們再來複習兩句名言。第一句是《聖經》裡的「陽光之下無新鮮事」,第二句是黑格爾在《歷史哲學》說的 「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鬧劇出現。」
今天美國鼓勵甚至幫著日本搞太空軍這件事會如何?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