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辦公室小王找到我說,哥呀,我朋友從越南回來給我帶了兩包咖啡,咱倆衝著喝喝。定睛一看是G7咖啡,此時我心中萬馬奔騰,你丫拿速溶咖啡來忽悠我。雖然這也是越南的馳名商標,但是總歸來說讓略懂咖啡知識的我,多多少少有些許的尷尬。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哈咖啡豆的選購指南,避免大家掉入咖啡坑。
從一般的消費者角度來講,咖啡豆的選購主要集中在這七個方面:烘焙日期,烘焙程度、海拔、產地、處理方式、風味描述、衝煮建議。
第一,烘焙日期
烘焙日期決定著咖啡的新鮮程度。咖啡豆不同於茶葉,在烘焙之後的存在一個最佳賞味期。大致是在烘焙後的15天-30天內,風味效果最佳。時間線延長,由於氧化咖啡的風味會逐步下降。而咖啡的保質期卻能夠達到兩年左右,像一些品牌如意利(illy)、拉瓦薩(lavazza)、科克蘭(costco)的產品保質期都在18個月以上。
因此購買咖啡豆時,建議大家選擇烘焙日期在一周左右的咖啡豆,包裝規格在250g。這樣既避免了養豆的時間,又不會浪費。回家後打開包裝即可享用美味咖啡,並且最好在一個月內喝完它。
第二,烘焙程度
大家常見的咖啡烘焙有這三種烘焙:淺度烘焙、中度烘焙、深度烘焙。
專業的咖啡烘焙師還會細分好幾個層面,對於咖啡消費者來講只需要知道上述三種的差別即可。從酸味來講,淺度>中度>深度,從苦味來講淺度<中度<深度。明白了這兩個不等式,還需要知道。意式咖啡多數選擇深度烘焙(soe除外),具有豐富的咖啡油脂,單品咖啡(單一原產地咖啡),為了突出風味的多樣化多選擇淺度烘焙、中度烘焙。
第三,海拔
所有農作物的生長都極大的依賴自然條件。在咖啡的生長中,海拔也是起著重要作用,決定著咖啡品質的走向。最適宜咖啡生長的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的山區地形,普遍來講,海拔越高咖啡生長越緩慢、含糖量高、咖啡豆密度大、風味突出。
在選擇同一產區的不同海拔的咖啡豆時,建議大家優先選擇高海拔的豆子。特別是中美洲的咖啡等級多是以海拔為劃分依據,如瓜地馬拉的SHB。
第四,產地
世界的咖啡生產區域主要集中在南北緯30度的熱帶地區,以及太平洋、中美洲的一些島嶼上。每一個咖啡產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咖啡豆的風味趨向,也使得世界咖啡多種多樣。消費者選擇咖啡時,儘量按照「國家+產區+莊園+地塊」的模式來查找這款咖啡。一般來講,產區信息標記的越清楚,這款咖啡的品質一定會有比較高的體現。在精品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影響下」,咖啡客溯源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敢於在產品上詳細寫出產區信息,咖啡品質一定不會差。
第五,處理方式
咖啡作為農產品,它在採收完成之後。還需要進入後置的處理,當今的精品咖啡浪潮影響下咖啡除了傳統的水洗、日曬、發酵的處理工藝之外。衍生出了半水洗、半日曬、蜜處理、紅酒處理、二氧化碳處理法、厭氧發酵、SH48等複雜的處理處理工藝。
通常來講,水洗處理的咖啡豆口感乾淨、清澈、酸質明亮、醇厚度略差;日曬處理的咖啡風味強烈、明顯、外觀不齊、易出現瑕疵風味;蜜處理是介於水洗和日曬之間的處理方式,要求工藝複雜,風味呈現上甜度最高。小夥伴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感趨向結合價格選擇咖啡豆。
第六,風味描述
風味描述是咖啡從業者在咖啡烘焙後,用杯測的方式給予一杯咖啡的口感描述。咖啡豆產品的外包裝上一般都會寫出一些描述性的詞語,拼配咖啡豆的風味常見有巧克力、焦糖、堅果,單品咖啡豆風味描述比較多,常見有水果(橙子、橘子、草莓、覆盆子、樹莓),常見的甜感(焦糖、砂糖、太妃糖),常見的酸(檸檬酸、柑橘酸)以及一些其他的香氣。
由於風味描述是有專業的咖啡從業者經過長期的訓練而感知出來的風味,一般的消費者很難捕捉。但是通過風味描述我們可以基本判斷一支咖啡豆的調性,是酸多一點、還是苦多一點。長期的深入喝咖啡,你也可以捕捉著些風味,相信某一天你會驚嘆於自己的味覺。
第七,衝煮建議
咖啡豆外包裝上的衝煮建議是咖啡商品重要的信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極大的便利。一般衝煮建議包括:粉量、研磨度、水溫、比例、時間。建議各位小夥伴拿到咖啡豆之後,首先按照包裝上給出的衝煮意見來衝,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風味。然後根據自己的衝煮喜好對某一參數進行調整,得到適合自己的風味。
以上七點就是關於選擇咖啡豆的小技巧,不知道你學會了嗎?希望大家都能選到稱心如意的咖啡豆啊,過上快樂的咖啡生活!
還有哪些關於咖啡的小知識,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