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絲綢主題展」在上海開幕
8月24日,作為「2020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的重要內容, 「2020中國絲綢主題展」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3號館亮麗登場。本次絲綢主題展由中國絲綢協會主辦,江蘇、四川、浙江、廣西、遼寧、雲南、安徽、江西等8個省的28家企業聯合舉辦。絲綢展劃分為特裝區和標展區兩大功能區,展品涵蓋絲綢家居服裝服飾、絲綢家紡面料、絲綢床品套件、絲綢家居文化飾品及桑蠶絲綢衍生品等系列產品,重點為絲綢企業搭建品牌展示平臺和商貿交流對接平臺。開幕當天,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絲綢協會等行業領導到會參觀。(中國絲綢協會)
浙江省絲綢協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杭州舉行
8月24日,浙江省絲綢協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杭州浙江國際大酒店舉行。中國絲綢協會、浙江省經信廳等政府和行業領導,絲綢企業代表70餘人參會,中國絲綢協會會長唐琳為大會致辭,浙江省絲綢協會會長吳金根作第五屆理事會工作報告,浙江省絲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卞幸兒作第五屆理事會財務收支報告。會議完成了新一屆理事、常務理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的換屆選舉。最後,圍繞 「面對後疫情時代與不確定的外部形勢,行業與企業如何渡難關謀發展」,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蘭建平院長作了「數位技術賦能絲綢產業發展」專題演講,與會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浙江省絲綢協會)
《紡織品 絲綢術語》國家標準(修訂)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7月23日,《紡織品 絲綢術語》國家標準(修訂)研討會在浙江杭州召開,來自全國絲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浙江絲綢科技有限公司、萬事利集團有限公司、達利(中國)有限公司、金富春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代表參加會議。會上,全國絲綢標委會秘書處代表就《紡織品 絲綢術語》國家標準的修訂背景、意義以及主要原則做了介紹,與會代表對標準草案中的絲綢術語逐條做出細緻的討論,對術語及定義、排序方式、適用性等方面均給出修改意見和建議,為形成和完善標準徵求意見稿打下技術基礎。(中國絲綢標準網)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除了能存儲信息,還能裝血液樣本、 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8月10日,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表示,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又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可控消失。它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保存信息。(澎湃新聞)
《江蘇省蠶種管理辦法》將於10月1日起施行
8月3日,《江蘇省蠶種管理辦法》經江蘇省政府第6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辦法》共6章37條,主要內容包括:一、適應改革要求,明確蠶種管理新體制;二、保護蠶遺傳資源,規範蠶種生產經營行為;三、突出保障措施,強化產業扶持政策;四、依法加強監管,保障產業健康發展。《辦法》的出臺,對於進一步加強蠶遺傳資源保護,規範蠶種生產經營行為,保障蠶種質量安全,促進江蘇省繭絲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繭絲綢「十四五」規劃調研座談會在江蘇海安召開
8月21日,繭絲綢「十四五」規劃調研座談會在海安召開,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院校企業的專家領導圍繞繭絲綢行業發展方向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研討,列出了行業的痛點、難點,並對當前行業關注的繭絲綢產業發展中的技術裝備升級、人才培養、資源綜合利用和絲綢文化等問題進行了重點研討。認為「十四五」期間要提高蠶桑適度規模經營和機械化水平的比重,加大技術裝備研發推廣、發展智能綠色製造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優質繭絲綢基地,促進繭絲綢行業良性發展。繭絲綢「十四五」發展規劃是指導行業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編制高標準、高質量的「十四五」行業規劃,對於推動中國繭絲綢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鑫緣繭絲綢集團)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文興一行考察調研安徽省嶽西縣蠶桑紡織產業
8月19日至20日,浙江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文興率隊前往安徽省嶽西縣考察調研蠶桑紡織行業情況。安慶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周東明及縣直有關單位和相關企業負責人陪同或參加座談會。調研中,陳文興一行先後對安徽詠鵝家紡股份有限公司、嶽西縣興煒種養專業合作社、安徽聯豐制絲有限公司、來榜鎮斑竹村桑園進行了參觀考察,詳細聽取企業和鎮村負責人關於蠶桑產品和企業運營情況介紹。座談會上,與會人員就嶽西縣蠶桑產業發展、需求及合作展開了座談。陳文興對嶽西縣蠶桑紡織行業發展、企業改進工藝、提效增產等方面提出指導意見。周東明就與浙江理工大學及浙江省紡織企業建立全方位合作路徑、機制,依託浙江理工大學技術優勢和嶽西縣生態資源優勢在建立大別山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產學研基地等提出了初步設想和請求,希望雙方在後期加強溝通交流。(嶽西網)
「後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
8月7日,中國絲綢博物館與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共同策劃的「後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主題展覽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展示館開幕。本展覽所陳列即為清東陵修復項目中女服精品及相關絲織品,按文物來源分為「慈禧定東陵地宮出土」「容妃園寢地宮出土」「故宮博物院調撥」等三個單元進行展示。本批絲織品共20件,主要來自慈禧定東陵地宮和容妃園寢地宮出土,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撥交,包括袍服、袷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多個品類。(中國絲綢博物館)
「方寸」禎彩堂緙絲藝術展在蘇州絲綢博物館舉辦
由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管理辦公室、蘇州市禎彩堂工藝社主辦的機杼巧工系列——「方寸」禎彩堂緙絲藝術展日前在蘇州絲綢博物館拉開帷幕。展覽設置了「千年遺脈」、 「文房雅趣」和「藝家生活」三個單元。「千年遺脈」單元展示了緙絲的沿革歷程,漫步其間可以了解緙絲在中國的緣起與發展,體悟緙絲技藝的工藝流程;「文房雅趣」讓觀眾感受緙絲織就出的一方文雅天地,展示的作品構圖嚴謹、色澤和諧、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藝家生活」單元中,人們可以欣賞到錢包、手包、手袋、茶席、服飾、團扇、屏風等一系列富有生活美學和時代感的緙絲日用產品。(蘇州絲綢博物館)
《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新書發布會在上海舉行
8月12日,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主辦的「絲中有乾坤:《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上舉行。本書將絲綢紋樣進行歸類,提煉了不同朝代絲綢紋樣的特點,體現了絲綢藝術的發展進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的凝鍊和升華,它以歷史為脈絡,梳理了絲綢藝術的發展,用豐富而精美的復原圖再現了文物上的絲綢紋樣。該書更偏向於大眾化,所收錄的紋樣均為復原圖,多選自「圖系」的精華部分,又新增了很多代表性紋樣。(浙江大學出版社)
《江蘇絲綢史》精裝版正式發行
2020年8月,羅永平專著《江蘇絲綢史》精裝版正式發行。《江蘇絲綢史》最初在2015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8年,被納入「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之「江蘇文庫」後,經過內容的充實、調整與修訂,作為精裝版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獻為依託,詳盡而又系統地介紹了江蘇絲綢業從遠古至現代的發展史,分析了江蘇絲綢產業現狀及發展方向,填補了江蘇絲綢歷史研究的空白。(今日頭條)
國際絲綢聯盟秘書處走訪蘇州絲綢
7月30日至31日,國際絲綢聯盟秘書長李啟正一行前往蘇州,考察了蘇州絲綢博物館、錢小萍古絲綢複製研究所、蘇州刺繡研究所、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和「絲綢蘇州2020」展會,深入對接絲綢文化、教育和生產貿易等方面的企事業單位。「絲綢蘇州2020」展會期間,國際絲綢聯盟秘書處與日本茨城縣國際交流協會上海代表處、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等單位建立了聯繫,希望在絲綢國際化發展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國際絲綢聯盟秘書處)
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組織開展省級農業(蠶桑)地方標準初審
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組織蠶桑產業生產、科研、推廣及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專家,對《桑樹嫁接苗豐產技術規程》《桑園肥培管理技術規程》《幹桑椹(桑果)生產技術規範》三個省級農業(蠶桑)地方標準進行了初審。專家組認真聽取了標準起草小組的工作匯報,對標準初審稿的格式和內容進行了嚴謹細緻的審查,對標準的框架結構、技術指標、文字表述等開展了專業的質詢和論證,並形成了標準初審意見。標準起草小組表示將認真採納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按照省市場監管局和農業農村廳有關要求,完成後續工作,及時形成送審稿提交終審。(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
「現代蠶桑絲綢產業川渝協同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南充召開
8月5日,由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南充市科協主辦的「現代蠶桑絲綢產業川渝協同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南充市順利舉辦。本次研討會以「依託重慶的蠶桑科技中心,發揮南充蠶桑絲綢產業資源優勢,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打造川渝協同創新中心,建成全國領先的現代桑蠶絲綢科技創新基地和成果轉化中心,孵化一批桑蠶絲綢高新企業,培育千億級現代桑蠶絲綢產業集群」為主題,南充市委常委、市科協主席李在偉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四川省絲綢協會會長陳祥平,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院長代方銀教授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會議還討論了《成渝雙城經濟圈現代桑蠶絲綢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方案》。(南充市繭絲綢協會)
浙江省春繭單產創歷史新高
據調查統計,浙江省2020年飼養的20萬張春蠶,平均張產58公斤,單產創歷史新高。今年浙江的春蠶生產,不但單產高,而且質量好,解舒率普遍在70%左右,屬於近幾年來較好的一年。浙江獲得春繭豐產豐收的主要因素有:一、抓好技術服務、蠶種服務和信息服務;二、氣溫適宜,蠶農盡心,春蠶是全年四期蠶中最重要的一期蠶,大多數蠶農都遵循春蠶飼養技術意見與省力化養蠶技術標準;三、多方聯動,努力保障蠶農利益,全省春繭平均收購價每50公斤達到1780元,比去年同期略增。(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
陝西省安康市首次實現粉體人工飼料養蠶試驗擴大規模
陝西省安康市今年首次在4個示範點開展粉體人工飼料小蠶飼養試驗,全年共開展粉體人工飼料養蠶250張。春蠶期在漢濱區五裡鎮劉營村試養了2批共100張蠶,取得成功。秋蠶期在漢濱區、旬陽縣、平利縣和石泉縣繼續開展試驗。從8月19日至8月22日陸續進行了粉體人工飼料養蠶收蟻工作, 8月19日,漢濱區五裡鎮劉營村收蟻60張, 8月20日旬陽縣麻坪鎮李家河村收蟻25張, 8月21日平利縣三陽鎮尚家壩村收蟻30張, 8月22日石泉縣城關鎮紙坊村收蟻15張。全市此次粉體人工飼料養蠶所用的蠶種由安康市蠶種場和石泉縣蠶種場提供,蠶品種為兩廣2號,粉體人工飼料由西南大學提供。(陝西科技傳媒網)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朝聞天下》欄目報導四川絲綢產業情況
8月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朝聞天下》欄目以四川省絲綢行業為典型,以「中國綢都」南充市為切入點,以《降成本優服務 促絲綢外貿穩產穩銷》為主題,報導了四川省各級黨委政府及部門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緩解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方面,積極出臺各項稅費優惠政策,開展中小微企業對口幫扶。幫扶及優惠措施惠及包括南充市絲綢行業在內的多家出口型企業。受惠企業不僅在外貿出口上順利破局,同時也帶動了全省整個繭絲綢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四川絲綢)
廣西桑蠶產業創新團隊榮獲2019年度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團隊稱號
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對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2019年度工作有關單位和個人予以表揚的通知》,廣西桑蠶產業創新團隊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先進團隊」,廣西僅有四個團隊獲此殊榮。據了解, 2019年廣西54個貧困縣中有46個縣發展種桑養蠶,貧困縣桑園面積163.55萬畝,蠶繭產量16.46萬噸,產值74.82億元,分別佔全區桑園面積、蠶繭產量、產值的55.8%、 43.46%和45.15%。養蠶貧困戶戶均養蠶收入2.12萬元,人均收益近5000元。河池、百色等深度貧困地區很多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實現了脫貧致富。(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
嘉興市半年度蠶桑工作會議在海寧召開
7月31日,嘉興市蠶桑產業半年度工作會議在海寧雲龍基地召開,全市各縣(市、區)蠶桑管理部門負責人,蠶桑產業技術團隊成員,蠶桑生產示範基地負責人,蠶種生產主體等20人參加會議。會上,各縣(市、區)蠶桑管理部門分別就上半年蠶桑生產工作情況、下半年工作計劃、蠶桑發展形勢以及蠶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探討交流。同時,各蠶種場也商討了今年秋季蠶期的發種時間,考慮到桑樹病蟲害、大田治蟲期、氣溫等多方位因素,今年嘉興市中秋蠶發種日期在8月24日左右,晚秋蠶發種約在9月20-22日。最後,會議強調全市蠶桑下半年工作重點。(嘉興市農業農村局)
貴州省沿河縣黨政代表團赴重慶黔江考察蠶桑全產業鏈項目
8月2日,貴州省銅仁市政府副市長王開祿率沿河縣黨政代表團前往重慶黔江,就黔江區蠶桑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沿河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何支剛一同考察。代表團一行先後深入太極鄉太河村蠶桑產業基地及鄉蠶繭收購站、金溪鎮長春村虎山蠶桑產業基地、正陽工業園區花神絲綢公司和雙河絲綢公司等地開展現場考察,詳細了解黔江區蠶桑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情況。座談會上,雙方圍繞蠶桑產業發展規劃、產業鏈構建、技術管理、利益聯結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洽談。(黔江蠶業)
廣東省絲紡集團與廣東省科學院共赴梅州市五華縣進行考察交流
8月5日,廣東省絲紡集團與廣東省科學院共赴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進行考察交流,五華縣委副書記、縣長朱少輝和副縣長張裕接待了考察團一行。考察團一行前往五華縣工業建設集團,聽取了「廣東五華科技孵化產業園」建設運營有關情況的介紹,隨後分別考察了該縣的部分知名重點企業。座談會上,三方就地方發展規劃、國有企業投資、廣東絲紡企業優勢、科學院的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廣東絲紡)
蘇豪控股集團加快推進「數字蘇豪」建設
為貫徹「數字蘇豪」建設規劃要求,蘇豪控股集團召開了「數字蘇豪」建設工作會議,專題研究和部署信息化工作。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蘇豪控股集團董事長王正喜表示,集團上下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明確集團信息化戰略目標,抓住重點、強化運用、確保安全,同心協力推進「數字蘇豪」建設。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企業領導人員特別是「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二是加強資金保障,強化信息化建設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強信息化隊伍建設,內部培育和外部引進相結合,打造專業化隊伍;四是強化廉潔風險防控,共同把「數字蘇豪」打造成集團的精品工程和廉潔工程。(蘇豪控股集團)
江蘇海安「一隻繭」帶動22萬農戶奔小康
江蘇省海安市近年來大力推進蠶桑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強化基地建設、推廣先進養蠶技術、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等,成功打造超百億級桑蠶繭絲綢產業集群。作為當地繭絲綢行業的龍頭企業,海安鑫緣集團推行「公司+基地+農戶+高校院所」的繭絲綢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22萬戶農戶增收和50多家絲綢企業發展。在鑫緣集團組織帶動和培育下,海安市已建立了127個蠶業專業合作社、 229個蠶業家庭農場、 169個蠶業聯合體農場,蠶繭總產居江蘇省第一。
此外,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在海安鑫緣繭絲綢集團扶持下,桑園種植面積達到19.86萬畝,養蠶農戶4.7萬戶以上,其中貧困戶6000多戶,經濟收入超過10億元,桑蠶已成為環江縣助農增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近日,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除了環江,鑫緣集團還與廣西平果縣、德保縣,安徽潛山縣,江西永新縣籤訂了產業發展科技合作協議,建立桑蠶繭絲生產基地。(新華日報)
雲南陸良種繭全齡飼料飼養試驗取得階段成效
8月14日,雲南省陸良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史紅祥到蠶種場調研家蠶飼料全齡養殖試驗項目。為打破傳統養蠶模式對新鮮桑葉的依賴,進一步降低養蠶的人工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陸良縣積極探索,與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深度合作,並於今年7月20日正式開展首批種繭全齡飼料飼養試驗。目前,該試驗取得階段成效,飼料全齡飼養的兩個品種即將吐絲結繭。第二批中等規模的種繭飼料培育方案計劃於9月初開始。(爨鄉陸良發布)
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專家赴河池市指導蠶種儲備工作
8月4日至6日,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潘志新研究員率一行3人到河池市指導開展2020年河池市蠶種儲備工作。潘志新一行與河池市農業農村局工作組一起先後到東蘭縣東巴鳳蠶種有限公司、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農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羅城縣廣西益佳桑蠶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河池市宜州區蠶種站、河池市蠶種場現場核驗儲備蠶種的數量、質量和《桑蠶種質量檢疫報告》。8月6日上午,河池市農業農村局召開河池市儲備蠶種核驗總結會暨河池市蠶種供應研判分析會,會上河池市各縣(區)農業農村局、蠶種生產單位、重點蠶區蠶業站代表分別就當前的蠶桑生產形勢、蠶種供應情況進行的交流,並對儲備蠶種的管理、銷售進行了規範。(廣西蠶業信息網)
四件蘇州織繡產品成功入圍2020年江蘇特色伴手禮名錄
8月6日,江蘇省消保委聯合省非遺保護協會、省老字號企業協會開展2020年「江蘇好禮 舒心相伴」江蘇特色伴手禮現場評測活動。全省有458家共644個產品申報參賽,其中老字號企業140家,非遺傳承人及非遺項目177家。經初評篩選、專家複評,共有90款獨具特色的伴手禮產品脫穎而出參展本次評測會。綜合產品網絡投票與現場得分情況,最終有61件產品入圍2020年「江蘇好禮舒心相伴」江蘇特色伴手禮名錄。其中4件蘇州織繡產品成功入圍:《不聽、不看、不說》蘇繡系列首飾(蘇州博物館);《蘇繡蝶衣》腕錶(姚繡);宋錦防盜刷卡包+宋錦掛件蘇州橋(上久楷);針趣DIY繡卡(姚繡)。(江蘇省消保委)
來源:《絲綢》雜誌、國際絲綢聯盟秘書處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