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持身材,不少人想盡辦法減肥,最常見的一個愚蠢辦法就是——不吃主食!
可是,這對身體真的好嗎?最新研究來了!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主食吃太少,會減壽。
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高和低的人,預期壽命均短於中等攝入量者。具體來說,從50歲開始,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的平均預期生存期為33年,但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就會減壽4年,吃得太多減壽1年。
研究證實「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脂肪30%、蛋白質20%」飲食模式是最健康的,遵循最安全、可靠的膳食模式,保證主食的適量攝入,才是對自己和家人最負責任的態度。
而實際上,儘管我國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一直強調主食的重要性,但主食的主導地位不斷被挑戰。近幾年,「低碳飲食」十分流行,為了減肥或健康,很多人少吃甚至不吃主食。
日本曾有一位宣傳「不吃主食減肥法」的名人桐山秀樹宣傳」不吃主食減肥「,結果2016猝死在東京一餐館,死於心梗!
桐山秀樹於 2010 年被查出糖尿病,為控制病情,三餐不吃米飯、麵包、麵條等主食,也拒絕其他碳水化合物,結果體重在 3 星期內從 87 公斤掉到 67 公斤。
不少醫師表示,「不吃主食」的限糖減肥法,必然會加重心血管負擔。而新陳代謝的失衡,加速了動脈硬化、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中國白領膳食健康白皮書》調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5個城市共1500名25~40歲白領後發現,近四成人每天的主食攝入量不足250克,未達到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量。
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居民主食消費明顯下降,2002年穀類攝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別下降21%和10%。而且,這一下降趨勢仍在繼續。
在歐美發達國家,不吃或少吃主食也是一種披著時尚外衣的「流行病」。調查發現,部分美國和澳大利亞居民每日平均消費穀物僅100克,甚至更少。為呼籲人們增加主食攝入量,一些國家甚至成立了穀物推廣機構。
主食,是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也是我們餐餐都離不開的食物。然而,即使是我們最熟悉的食物之一,人們對它也存在諸多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