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第一
2020-12-19 14:24:07
|
| 字號:
A+|
A-12月17日晚,在牙買加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和「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太極拳是由我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太極神拳,婦孺皆鹹;流派紛呈,蔚為大觀;風靡全球,海北天南......太極拳源於溫縣陳家溝,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它以太極陰陽學說、中醫經絡學說、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依據,結合武術眾家之長而創製,又被稱為哲拳、文化拳。目前太極拳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佳健身運動方式。
「這是自太極拳創立以來,最值得慶賀的一件大喜事。」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從開始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成功入選,太極拳終於實至名歸地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大道之源,法式於地,取象於天。」河南理工大學太極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柏利認為,太極拳成功申遺,是太極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裡程碑。太極拳蘊含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淡化競爭和睦相處的交往智慧,倡導互利共贏的價值觀念,將在全球跨文化傳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太極東方來,五洲譜新篇。近年來,太極文化發源地河南深入推進黃河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重點將太極拳作為黃河文化的頂流IP進行推介挖掘,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太極文化,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富有成效的「河南貢獻」。
焦作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申遺成功為新的起點,積極推進「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建設,充分發揮太極拳在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命運共同體的獨特優勢,打造國際太極文化交往研習傳播中心。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
2006年5月,太極拳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08年,河南省焦作市正式啟動太極拳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並與中國的其他項目共計35項,一同報送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不過由於中國申報項目相對較多,且太極拳相關的材料準備並非十分充足,因此首次申遺之路只能以失敗告終。
2009年,太極拳第二次申遺,並一路過關斬將將相關資料報送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但就在距離申遺成功只剩一步之遙的地方,太極拳再次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擦肩而過。
彼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限制申報數目,當年只準報兩項。中國最後確定申報了京劇和中醫針灸,太極拳被擱置。而這一錯過,便是漫長的11年。
2017年,有外媒報導,其他國家存在「搶報」太極拳申遺的可能,這一度使得不少人開始擔心,中國的太極拳能否順利申遺成功。
好在,這些憂慮都在現在得到了化解,歷經十餘年,太極拳終於申遺成功。
太極拳申遺的重大意義
01
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太極拳起源於我省,傳播於世界。太極拳列入代表作名錄,必將更加讓國人堅定文化自信,有利於在全社會營造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
02
增強太極拳在國際上的可見度。太極拳已成為國際文化交流與人際交往的紐帶,太極拳列入代表作名錄,必將進一步在全球提高保護傳承太極拳的共識,彰顯太極拳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03
更加有利於宣傳推廣。太極拳植根於社區生活實踐,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將使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更加珍視該遺產項目,進一步促進不同流派就拳理拳法相互切磋,太極拳館、協會、研究會和習練者交流互動。
送王船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申廣俊)
責任編輯:王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