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河南省各級民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打 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馳而不息加強黨的建設,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主題教育成果,常規工作有序推進,重點工作實現突破,創新工作亮點紛呈,傾情譜寫了河南民政為民愛民的絢麗篇章。
蘭考縣桐鄉街道王莊社區兒童之家開展「粽情端午,關愛留守」主題活動。
抗疫有謀
確保機構服務對象「零感染」
河南省民政廳視疫情為命令,把防控當責任,謀劃在先,科學施策,精準防控,實現了全省3500多家民政服務機構內的13.1萬名服務對象「零感染」目標。
早部署,加強督促指導。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明確職責分工,形成全省民政系統上下貫通、左右協調的「一盤棋」格局。強化應急值守,嚴格落實24小時帶班值班制度,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健全督導檢查機制,組成7個工作組,開展實地督查。
早預防,實行封閉管理。推動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堅持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雙線作戰」,對符合條件的因疫情導致生活困難的個人和家庭開通綠色通道,及時納入救助範圍。印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兒童福利工作的通知、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指南等文件,指導民政服務機構做好疫情防控。
早聯控,凝聚工作合力。指導城鄉社區嚴防嚴控,引導慈善力量、社會組織、志願者和社會工作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339家慈善組織、紅十字會累計接受社會捐贈款物16.54億元;3800多家社會組織投入35.5萬人參與疫情防控;100多家社工機構、5000多名社會工作者參與心理援助服務。
鄭州市社工機構組織開展「國旗飄揚心向黨」活動。
精準有力
織密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
河南省各級民政幹部聚焦脫貧攻堅,切實履行民政職責,兜住了民生保障底線,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紮實開展了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和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兜底保障工作精準、有力。
周口市民政局開展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活動。
創新制度「兜穩底」。河南省民政廳強化政策創新,積極推動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出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貧困邊緣人口社會救助、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等措施,適度擴大低保覆蓋範圍,建立監測預警機制,織密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
應保盡保「兜住底」。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河南35.3萬未脫貧人口中,通過低保、特困等政策兜底保障了92%。省民政廳積極爭取2020年中央和省級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16.5億元,保障了379萬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標準不低於月人均570元,農村低保標準不低於年人均4260元,農村低保標準連續5年超過扶貧標準。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於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發放臨時救助金1.8億元,救助20萬人次。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發放臨時價格補貼10.4億元,惠及困難群眾2988萬人次,有效緩解了疫情和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造成的影響。
重點突破「兜實底」。開展河南省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密切關注未脫貧和返貧致貧風險高的人口、低收入困難人群、潛在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逐戶逐人掌握兜底保障對象情況,全省73.4%的脫貧不穩定人口和16.3%的貧困邊緣人口納入民政兜底保障。實施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統籌民政政策、資金、項目等,向20個掛牌縣(市、區)和52個未出列貧困村傾斜聚焦,全力以赴抓好政策精準落實到村、到戶、到人。深入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公布省、市、縣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對28.5萬低保經辦人員及近親屬進行登記備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紀律和作風保障。
督查比對「兜準底」。在「準」字上下功夫,加強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建立信息共享核查機制,為精準兜底提供科學數據支撐。2020年以來,全省新增農村低保對象34.5萬人,動態管理退出15萬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關愛有情
心系特困彰顯民政擔當
夯實兒童福利保障。省民政廳持續鞏固孤兒保障工作,簡化優化新增孤兒認定流程,為孤兒享受保障政策提供便利。建立月報制度,加強督促指導,確保1.8萬名孤兒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到位,為1541名在校生延續發放基本生活費。全面落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政策,指導各地組織開展政策宣傳和排查摸底,及時將已認定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錄入信息系統,截至11月底認定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7萬名。持續規範「明天計劃」和「孤兒助學」項目管理,1729名在校生得到每人每年1萬元的資助,1084名孤殘兒童接受了「明天計劃」救治康復。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對因疫情影響造成監護缺失的兒童及時發現統計報告。持續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專項關愛行動、兒童福利信息動態管理精準化提升年、「政策宣講進村(居)」等活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裡的書畫課堂。
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2020年前三個季度,全省共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2.25萬人次。依託省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建立工作通報和約談制度。探索推進人像識別尋親工作,在28個救助管理機構開展試點工作。
提升殘疾人福利待遇。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機制,選定濮陽市作為試點,在完善機制運行、明確部門職責、簡化工作流程、完善覆核手段、加強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進行探索,並取得了成效。截至9月底,全省96.2萬困難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118.9萬重度殘疾人享受護理補貼。推進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整合敬老院、社會福利中心等公共資源,充分發動社會力量,探索形成了駐馬店集中託養模式、範縣鄰裡照護模式等。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集中照護託養點396個,照護貧困重度殘疾人7000餘人。紮實推進「福康工程」,為14個貧困縣的貧困重度殘疾人配置了輪椅。
需求有應
力推基本社會服務普惠均等
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將配建養老服務設施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內容。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確定了鄭州、洛陽等地作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試點。持續開展特困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加快建設以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繼續實施鄉鎮敬老院安全、清潔、溫暖、文化、醫療康復「五大工程」。創新太康縣「五養模式」、南陽市「四集中」模式等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完善高齡老人津貼制度,截至9月底,全省已發放補貼資金12.3億元,惠及218萬名高齡老人。
許昌市魏都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助餐點歡樂多。
殯葬管理工作不斷優化。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殯葬新風工作。今年以來,針對殯葬領域突出問題,通過約談、寄送情況通報等方式,層層壓實責任,督促各地積極穩妥推進殯葬改革。印發意見加強農村紅白理事會建設,進一步促進移風易俗。深入開展安葬(放)設施違規建設經營專項摸排工作和違建墓地專項整治成果鞏固提升行動。
婚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開展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全力打造優質服務窗口、堅決杜絕違規收費、持續推進婚俗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行風建設活動,全省婚姻登記機關行風建設得到提升。組織開展婚姻法實施七十周年等宣傳活動,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著力提升結婚頒證服務水平,全省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共設立115個獨立的結婚頒證大廳。加強特殊婚姻登記高峰日指導工作,儘量滿足群眾婚姻登記個性化需求。穩步推進婚俗改革,下發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積極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
善治有為
激活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規範化社區創建工作取得新成績。省民政廳立足居民需求,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凝聚工作合力、增強服務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更精準、更方便、更貼心的服務。重點抓好「一有七中心」規範化社區建設,著力提升社區服務功能。「一有」,就是每個社區有以黨組織為核心、以自治組織為主導、以社會組織為補充的組織體系,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七中心」,就是便民服務中心、綜治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服務中心和志願服務中心。今年全省創建規範化社區1000個,累計建成2500個。
區劃地名工作取得新成效。省民政廳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推動省政府出臺《河南省設立鎮標準》《河南省設立街道標準》。加強行政區劃工作規範化建設,出臺行政區劃調整工作規範等。深入挖掘地名文化,以河南黃河地名故事為重點,搜集、挖掘關於黃河治理等產生的地名文化故事,篩選出137篇17萬字的黃河地名故事彙編成冊。
社會組織登記和綜合監管工作取得新進步。提高對做好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依法做好社會組織登記審查。結合疫情防控需要,進一步優化辦理流程、精簡申報材料、壓縮辦理時限,深入推進服務型執法建設。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推進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全面推開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
焦作市民政局組織志願者到老年公寓開展慰問活動。
慈善、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取得新發展。河南鼓勵支持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依法登記或認定為慈善組織,依法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積極培育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促進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協同發展。截至11月底,全省有慈善組織240個,取得公募資格的90個;有社會工作服務機構326個;在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中註冊志願者人數為1240萬人,註冊志願服務團體5.3萬多個,開展志願服務項目54萬多個。(文圖由河南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2020年12月21日《中國社會報》
原標題:《傾情描繪中原民生幸福圖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