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在植物分類學上屬被子植物,錦葵科棉屬。棉屬多為一年生亞灌木、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根據Fryxell(1992)的分類,棉屬分為4個亞屬50個種。其中栽培種有4個,分為草棉、亞洲棉、陸地棉和海島棉。
草棉原產於非洲南部,是非洲大陸栽培和傳播比較早的棉種,又稱為非洲棉。亞洲棉原產於印度大陸,由於它在古代中國栽培、傳播較早,故也稱作中棉(俗稱粗絨棉)。二者均為二倍體,被稱為舊世棉。
陸地棉(俗稱細絨棉)原產於中美洲墨西哥的高地及加勒比海地區。目前棉花生產上所栽培的品種絕大多屬陸地棉。海島棉原產於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由於其纖維長,又稱為長絨棉。二者均為四倍體,被稱為新世界棉。當前世界上栽培的棉花98%以上是陸地棉和海島棉。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也是輕工、化工、醫藥和國防工業的重要原料,棉花機棉紡織品是我國重要的創匯物資。
棉籽仁含豐富的油脂和蛋白質,含油率高達35%~46%,精煉後的棉籽油色清透明,可食用;蛋白質含量高達30%~35%,脫毒棉籽仁是良好的飼料。棉籽殼、棉稈、棉根等也均有重要用途。發展棉花生產對國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棉花原產於亞熱帶地區,為多年生植物,引種到溫帶以後,經長期的人工選擇和培育,逐漸成為一年生作物,但仍保留了原有的無限生長、喜溫好光、再生能力強等生育特性。
(一)無限生長習性,株型具有可塑性
棉花的無限生長習性是指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棉株可以不斷進行縱向和橫向生長,生長期不斷延長的特性。生產上採取的適期早播、地膜覆蓋、育苗移栽及防止早衰等措施,均是利用棉花的無限生長習性,以期延長其生長期,增加有效結鈴時間,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
棉花株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棉株大小、群體長勢、長相等,均受環境條件和栽培措施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二)喜溫好光
棉花生長發育所需的溫度較其他作物高。若溫度偏低,則生長緩慢,生育推遲,從而造成減產、晚熟和品質降低。棉花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5-30℃,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其生育進程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棉花完成其生長周期所需的積溫也高於其他作物,從播種到吐絮需≥10℃的活動積溫,早熟陸地棉品種為2900~3100℃,中早熟陸地棉品種為3200~3400℃。
日照長短和光照強度均會影響棉花的生育。據測定,棉花在每日12h光照條件下發育最快;棉花單葉的光補償點為1000~1200lx,光飽和點為7萬~8萬lx,均高於其他作物,棉葉的向光運動,即是棉花喜光特性的表現。棉花產量潛力及纖維品質優劣與當地太陽輻射強度、全年日照時數及日照百分率密切相關。
(三)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時間長
棉花從開始現蕾(嚴格講在2~3片真葉時即開始花芽分化)到停止生長,一直都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階段,約佔整個生育期的45:棉株在長根、莖、葉的同時,不斷分化花原基、現蕾、開花、結鈴。這段時間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既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在營養物質分配以及對環境條件要求上存在著矛盾,現蕾、開花、結鈴盛期尤為突出。
(四)適應性廣,再生能力強,結鈴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棉花根系強大,吸收肥水能力強,對旱澇和土壤鹽分具有很強的耐受力。研究表明,在10~30cm土層含水量8%~12%時,棉花仍能存活;在淹水3~4天後,如能及時排水,仍可恢復生長;土壤含鹽量在0.3%以下,棉花能出苗並正常生長發育。此外,棉花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範圍也較廣,在pH值5.2~8.5的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長。
棉花的每個葉腋內都生有腋芽,當棉株遭災受損後,只要有莖節,其中的腋芽就可長成枝條,直接或間接開花結鈴而獲得一定產量;棉花的幼根斷傷之後,也能生長出更多的新根。
棉花結鈴有很強的時空調節補償能力,前、中期脫落多而結鈴少時,後期結鈴就會增多;內圍脫落多時,外圍結鈴就會增多;反之亦然。